本書系鄭教授從事電影研究以來的影評藝評合集,創作年代跨越二十余載。全書分「破題」、「開篇」、「入話」、「本事」、「尾聲」五個章節,既有宏觀的影史把握,又有具體的電影逐評,對中國近二十年來的著名影片如《城南舊事》、《霸王別姬》、《活着》、《戲夢人生》、《藍風箏》等都從文化角度作了精到的分析,並從宏觀上對中國電影時空坐標的轉移問題暢談了自己的想法。其視野含概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最為著名的兩代導演群像,包括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侯孝賢、王家衛等知名導演和影人,尤以上海、台北兩地為關注重心,談及兩地電影在這幾十年間的脈絡與影響,可視作為上海和台北在電影藝術上的「雙城記」,書中文章大都在紐約寫就,故名。
鄭培凱教授主修中國與歐洲思想史,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教授及主任。
目錄
自序
Ⅰ 破題
電影與人文精神
Ⅱ 開篇
如何講故事——文字與影像的藝術呈現
電影一百年——盧米埃爾、高爾基與我
Ⅲ 入話
戲曲與電影的糾葛——梅蘭芳與費穆的《生死恨》
梅蘭芳游園驚夢四十年
Ⅳ 本事
中國電影時空坐標的轉移
侯孝賢的歷史鄉情與文化建構
《冬冬的假期》——《城南舊事》的翻版
附錄:台灣新電影面對的成見
痴心女子負心漢——影片《人生》所反映的社會道德意識
《霸王別姬》的歷史文化隨想——《戲夢人生》與《霸王別姬》的冷暖
是霸王別姬還是姬別霸王——影片《霸王別姬》的主題意識
豪華落盡見真淳——張藝謀的影片《活著》
在紐約看電影
Ⅴ 尾聲
結局蒙太奇——電影與文化美學
電影藝術探索與金錢污染
Ⅰ 破題
電影與人文精神
Ⅱ 開篇
如何講故事——文字與影像的藝術呈現
電影一百年——盧米埃爾、高爾基與我
Ⅲ 入話
戲曲與電影的糾葛——梅蘭芳與費穆的《生死恨》
梅蘭芳游園驚夢四十年
Ⅳ 本事
中國電影時空坐標的轉移
侯孝賢的歷史鄉情與文化建構
《冬冬的假期》——《城南舊事》的翻版
附錄:台灣新電影面對的成見
痴心女子負心漢——影片《人生》所反映的社會道德意識
《霸王別姬》的歷史文化隨想——《戲夢人生》與《霸王別姬》的冷暖
是霸王別姬還是姬別霸王——影片《霸王別姬》的主題意識
豪華落盡見真淳——張藝謀的影片《活著》
在紐約看電影
Ⅴ 尾聲
結局蒙太奇——電影與文化美學
電影藝術探索與金錢污染
序
《在紐約看電影——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所收的文章,大多是我十多年前在紐約寫的,是教學研究之余的副產品。以「在紐約看電影」為書名,陳述了看電影的特殊環境與角度,點出了這些文章寫作的背景。我當時義務擔任台灣一份學術文化刊物《當代》的編委及駐美代表,也以此名義參加紐約電影節,觀賞紐約電影界每年從世界各地挑選出來的電影傑作。這時正值中國兩岸三地電影新浪潮涌現,探索反思中國文化傳統在現代轉型中國臨的具體人生處境,展現中國人內心的感情世界,引起我的特別關注,成了我報導與探究的重心。書名副題「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則是本書的主題,借著討論影片的文化與藝術思維脈絡,思考電影在近百年中國文化變遷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推動文化變遷的地位與價值。
我在這些文章中,不只是就電影談電影,而是把電影作為一種時代的文化產物,而且是控人類社會意識轉型中的新生事物來思考。從世界整體的角度說,電影是全球化過程中思想意識領域的急先鋒;從中國文化變遷的角度說,則代表了現代化與現代意識的創新,以及在創新中對文化傳統的反思,甚至在反思中尋求自我的定位。
本書在十年前整理成書,並交台北某出版社付梓排印。在初校階段,我想增加一兩篇文章,並改動結尾。正在此時,責任編輯轉任企業界,沒找到接替的人手,修訂的工作就停了下來。再來是出版社找不到書稿大樣,電腦排版押資料也像電影演完後,空余白茫茫的銀幕,母帶失蹤了,只剩下我手邊待修改的拷貝。出版社做了一番努力,上窮碧落下黃泉,可惜兩處茫茫皆不見。我也在這「茫茫不見」書稿的時候,離開紐約,到香港任教。時任地移,一堆書稿就這麽一放十年。
來了香港之後,工作的忙亂,使我再也沒有生活在紐約的余裕,抽不出時間去看電影。不要說香港電影節沒去過,連我自己在城市大學擔任文康委員會主席,每年主辦的歐洲電影節及法國電影節,也只是必須出席開幕而得以觀察第一場。回想起來,十年前對電影的熱衷,通過電影而思考藝術思維與文化變遷的關系,執著地搜集相關材料,恍如隔世。不過,近年偶爾也看看我過去探討過的導演的新作,如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無極》,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也有恍如隔世之感。好像好萊塢的商業大潮與金錢取向,已經完全淹沒了他們的文化關懷與藝術良心。有錢能使鬼推磨,人之沉淪可以至於斯,也是電影文化研究必須面對的新議題。也許是人年紀大了,自感時不我待,沒有余暇去浪費光陰,對無大意義的市場取向影片愈來愈感到不耐煩。不久以前看馮小剛的《夜宴》,開始有一場葛優與章子怡的床戲,葛優的演技雖然不錯,很能表現譎詐之中的猥瑣,但情節的裝模作樣,語調之故作高深莫測,好像哈姆雷特鬼魂(不是他父親的鬼魂)附身一樣,令人起雞皮疙瘩。還看了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除了莫名其妙的視覺震撼,滿殿宮女盡露胸之外,沒有任何藝術可言。倒是看了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感到畢竟人心未死,新一代導演對人生處境還是充滿了熱切的關懷,讓我覺得這本書中探討的主旨還不至於變成明日黃花。
要感謝陳子善兄這次為我安排的出版,是他聽說我有一本討論電影與文化變遷的書稿,要去看了,並推薦給上海書店。更要感謝責任編輯闕政,為本書做了仔細的審校工作,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以符合大陸用詞的習慣。也要謝謝我的助理錢華,為本書做了最後的校對工作。
我在這些文章中,不只是就電影談電影,而是把電影作為一種時代的文化產物,而且是控人類社會意識轉型中的新生事物來思考。從世界整體的角度說,電影是全球化過程中思想意識領域的急先鋒;從中國文化變遷的角度說,則代表了現代化與現代意識的創新,以及在創新中對文化傳統的反思,甚至在反思中尋求自我的定位。
本書在十年前整理成書,並交台北某出版社付梓排印。在初校階段,我想增加一兩篇文章,並改動結尾。正在此時,責任編輯轉任企業界,沒找到接替的人手,修訂的工作就停了下來。再來是出版社找不到書稿大樣,電腦排版押資料也像電影演完後,空余白茫茫的銀幕,母帶失蹤了,只剩下我手邊待修改的拷貝。出版社做了一番努力,上窮碧落下黃泉,可惜兩處茫茫皆不見。我也在這「茫茫不見」書稿的時候,離開紐約,到香港任教。時任地移,一堆書稿就這麽一放十年。
來了香港之後,工作的忙亂,使我再也沒有生活在紐約的余裕,抽不出時間去看電影。不要說香港電影節沒去過,連我自己在城市大學擔任文康委員會主席,每年主辦的歐洲電影節及法國電影節,也只是必須出席開幕而得以觀察第一場。回想起來,十年前對電影的熱衷,通過電影而思考藝術思維與文化變遷的關系,執著地搜集相關材料,恍如隔世。不過,近年偶爾也看看我過去探討過的導演的新作,如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無極》,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也有恍如隔世之感。好像好萊塢的商業大潮與金錢取向,已經完全淹沒了他們的文化關懷與藝術良心。有錢能使鬼推磨,人之沉淪可以至於斯,也是電影文化研究必須面對的新議題。也許是人年紀大了,自感時不我待,沒有余暇去浪費光陰,對無大意義的市場取向影片愈來愈感到不耐煩。不久以前看馮小剛的《夜宴》,開始有一場葛優與章子怡的床戲,葛優的演技雖然不錯,很能表現譎詐之中的猥瑣,但情節的裝模作樣,語調之故作高深莫測,好像哈姆雷特鬼魂(不是他父親的鬼魂)附身一樣,令人起雞皮疙瘩。還看了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除了莫名其妙的視覺震撼,滿殿宮女盡露胸之外,沒有任何藝術可言。倒是看了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感到畢竟人心未死,新一代導演對人生處境還是充滿了熱切的關懷,讓我覺得這本書中探討的主旨還不至於變成明日黃花。
要感謝陳子善兄這次為我安排的出版,是他聽說我有一本討論電影與文化變遷的書稿,要去看了,並推薦給上海書店。更要感謝責任編輯闕政,為本書做了仔細的審校工作,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以符合大陸用詞的習慣。也要謝謝我的助理錢華,為本書做了最後的校對工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