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以李大釗史學思想為研究對象的。為此,文章緊緊圍繞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內容及其地位和影響諸問題,致力于展開全面而深入的系統論述。
李大釗史學思想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20世紀初,伴隨著近代中國社會整體性的變遷和發展,中國的近代史學亦踏上了近代化的征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更是推動這一進程向縱深發展。李大釗置身其間,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在北京大學教授的崗位上,憑著自己良好的史才,積極進行史學實踐和史學理論的研究。1924年《史學要論》的出版,標志著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是中國史學近代化的產物,同時也是與他的職業條件、個人經歷和良好才智密不可分的。
李大釗史學思想內容精深,體系完整,全面涉及了史學理論的問題。為此,本書從李大釗的歷史論、史學論、歷史認識論和史學方法論四個方面,對李大釗史學思想進行具體而深入的研究。歷史論,是就李大釗關于歷史本體,即人類客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問題,諸如歷史及其內容與特征、歷史發展的動力、歷史發展的法則與人的主體性活動等問題進行的探究;史學論,主要是就李大釗關于歷史學的對象、任務、特性、系統、功能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諸問題作的論述;歷史認識論是就李大釗關于歷史認識的主客體及關系、歷史認識及其深化、歷史認識的真理性及其檢驗等進行的研究;史學方法論,是就李大釗關于史學方法與史學方法論的關系、歷史研究法的任務與層次進行的探討和闡述,並就主要史學方法通過其的具體運用實例作了進一步的闡釋和說明。
李大釗及其史學思想在中國史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和影響。本書就此展開了評析性的研究和論述。旨在闡明李大釗史學思想不僅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更為中國近代史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和方向。
李大釗不僅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創者,更是中國史學近代化進程的有力的推動者。
本書的研究側重于理論的分析和闡述,力求史論結合,做到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相統一。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李大釗史學思想形成整體性的系統研究。
目錄
序
內容提要
第一章 緒論
一、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的意義
二、李大釗史學思想的研究綜述
三、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李大釗生平事略與學術歷程
一、孤獨不幸的童年生活
二、艱辛勤勉的求學歷程
三、顛沛蹉跎的辦報歲月
四、卓有建樹的教授生涯
五、矢志不移的革命人生
第三章 中國史學近代化的進程與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
一、中國史學近代化的進程
二、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
第四章 李大釗的歷史論
一、歷史及其內容
二、歷史的特征
三、歷史發展的動力
四、歷史發展的法則與人的主體性活動
第五章 李大釗的史學論
一、歷史學研究的對象與任務
二、歷史學的特性
三、歷史學的系統
四、歷史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五、歷史學的功用
第六章 李大釗的歷史認識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關于歷史認識主體
三、關于歷史認識客體
四、“解喻”——“改作”︰歷史認識的形成及其深化
五、關于歷史認識的真理性問題
第七章 李大釗的史學方法論
一、史學方法與史學方法論
二、歷史研究法的任務和層次
三、主要史學方法及其運用舉例
第八章 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地位與影響
一、李大釗及其史學思想的地位
二、李大釗及其史學思想的影響
結語
附錄 李大釗史學論著系年
主要參考文獻
一、主要參考著作
二、主要參考論文
後記
內容提要
第一章 緒論
一、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的意義
二、李大釗史學思想的研究綜述
三、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李大釗生平事略與學術歷程
一、孤獨不幸的童年生活
二、艱辛勤勉的求學歷程
三、顛沛蹉跎的辦報歲月
四、卓有建樹的教授生涯
五、矢志不移的革命人生
第三章 中國史學近代化的進程與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
一、中國史學近代化的進程
二、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
第四章 李大釗的歷史論
一、歷史及其內容
二、歷史的特征
三、歷史發展的動力
四、歷史發展的法則與人的主體性活動
第五章 李大釗的史學論
一、歷史學研究的對象與任務
二、歷史學的特性
三、歷史學的系統
四、歷史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五、歷史學的功用
第六章 李大釗的歷史認識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關于歷史認識主體
三、關于歷史認識客體
四、“解喻”——“改作”︰歷史認識的形成及其深化
五、關于歷史認識的真理性問題
第七章 李大釗的史學方法論
一、史學方法與史學方法論
二、歷史研究法的任務和層次
三、主要史學方法及其運用舉例
第八章 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地位與影響
一、李大釗及其史學思想的地位
二、李大釗及其史學思想的影響
結語
附錄 李大釗史學論著系年
主要參考文獻
一、主要參考著作
二、主要參考論文
後記
序
欣聞張文生博士撰著的《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一書出版,又蒙作者誠摯討序,敢借用大作之版頁,聊敘一些相關的感觸。
文生于2003年考入南開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系于我的名下。此前,文生已是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教學與行政工作十分繁重,亦已具備較深的學術造詣,指導歷史學碩士研究生。他之加入南開大學史學史專業博士生的行列,無疑為本教研室增添一名切磋治學之道、交流學術信息的強手,使忝為人師的我,以及同專業的各位學子,都獲有甚多的收益。在此期間,文生自己的學業進展更十分顯著,只是往返于天津、呼和浩特之間,攻讀學位、教書育人、行政工作,一身三任焉,忙得不亦樂乎!2006年夏季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競未稍事休憩,即參照多位專家的指點,修訂文稿,交付出版,《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終于成書面世。此乃文生個人的學術成就,也是南開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業博士點的業績。
李大釗為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的創建人之一,舉世聞名的革命家。他在中國史學史上,首次系統、簡明地論析了唯物史觀,撰著《史學要論》等著述,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發展的新天地,具有劃時代的政治的與學術的地位。因此,李大釗之革命家、革命烈士的光輝,不應遮掩其在歷史學上的功績。張文生的這部《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即承接史學界諸多時賢已經做出的努力,繼續從史學史的角度探討李大釗的學術思想,取得不少新的成績。概略而言,約有以下幾點︰
第一,本書對李大釗史學思想和史學貢獻作全面的研究與評析,內容豐富,文筆流暢。更重要的是全書的結構嚴整,層次明晰。除敘述李大釗的生平事跡與時代背景之外,主體內容上采取歸類的研究方式,各章分別以“李大釗的歷史論”以及“史學論”、“歷史認識論”、“史學方法論”等標題,逐層逐項地予以解析。這不僅僅收到條理化的效果,而且體現出一種邏輯思維的認識體系,是掌握一定史學理論範式之後才可能達成的結構。考察李大釗的史學思想,無疑屬于史學史研究的範圍,本書也正是從中國史學發展史的思路和視角予以考察,而表述上則形成史學理論性質的構架,這是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本書的邏輯結構,正好符合其研究對象的性質。
這里必須強調︰這種結構是值得肯定的優點,因為這表明作者具備一種史學理論上的見識,以一種自己掌握的邏輯方法解析所研究的對象,而不是被動的復述和介紹。當下出現不少所謂研究西方史學流派、研究西方史學理論的著述,而其思路乃至概念、詞語,都對其研究對象亦步亦趨,大有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的感覺,用時髦點兒的說法就是作者尚無“話語權”,更何談評論與研究?那些書籍不僅令讀者讀後不知其所欲雲,而且我們實在懷疑那些作者,是否真的看懂了其研究對象,是否具有自己史學見識。這種傾向,需要批評與克制。因此,張文生《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一書的邏輯方法和著述結構,仍然是應當提倡的方式。
第二,本書力求全面地發掘和利用歷史資料,參閱學界已有的論文、著述,以貫徹全面探討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宗旨。《李大釗全集》的出版,提供了本書撰寫的有利條件。在史學界已取得學術成果的基礎上,作者深入探索,頗有創獲。例如敘述和分析了李大釗在歷史認識論、史學方法論方面的見解,各為一章的篇幅,成為李大釗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內容,而不單強調他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方面的思想,使李大釗的史學思想進一步全面、完整地展現出來,這是引人矚目的成績。
第三,本書認為李大釗不僅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創者,而且也是中國史學近代化進程的有力推動者。這表明作者真正從中國史學史的整體上思考和研究,而不是單從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上考慮問題。在1949年之前的史學界與思想界,實際狀況是錯綜復雜的,中國古代傳統的史學思想還具有很大影響力,其主要傾向是保守或守舊的。而西方各式各樣的史學流派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各有先後地傳人中國,同時共存,同時參與了中國史學由傳統模式向近代化轉型的進程。換言之就是︰在中國,批判舊的落後的史學觀念,建設新史學的歷史任務,並不是由資產階級性質的史學理論獨立完成的。因此,李大釗的史學理論,無疑是整個中國史學近代化的重要促進因素。這是近代史學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書作者從幾個方面做出了論證,值得關注史學史研究的學者閱讀、思考和討論。當然,本書的一些見解和提法,不可避免的還有斟酌與商榷之處,史學研究之觀點的見仁見智,電屬正常,但無傷主流和大體。
文生所在任教的內蒙古師範大學,是一所校園美麗,事業充滿發展生機的大學。2005年7月,我因參加學術會c義到達該校,文生是操辦會議雜務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會後集體乘汽車返回北京,穿越遼闊的草原及山地,一路展望,滿目碧草成茵,長林青翠,與十余年前的景觀大不相同,驚嘆欣喜之間,遂得《鷓鴣天》一闋。文生見而贊賞之,將其登載于內蒙佔師範大學校報,
其詞日︰
塞外山川起綠風,層林郁郁草蔥蔥。
草原十載重逢日,驚喜景觀與夢同。
調紊牧,限耕農,回歸造化自然功。
終于爭得天人合,非復當年舊“阿蒙”!
這段往事,已為美好記憶,然而,美好記憶豈止于此!幾年間,于南開主樓之史學史教研室的狹小房間,眾師生擠坐一起,切磋學術,其情其景,如歷歷在目。四季輪換,歲月流行,史苑同游,新知互益,一年年、一屆屆師生之間美好記憶的疊加,就是最可寶貴財富的積累。今值文生著述出版之際,觸發諸多感懷,不可無詩,謹草擬《七律‧南開史學史教研室志意》一首,以為張文生等諸位博士留念︰
有緣同道莫相違,室小人和足可依。
聚會群言評舊史,協心合意表前徵。
今來古往玄機在,海北天南思緒飛。
幾載寒窗窺新境,各成專著探幽微。
喬治忠 時2006年10月31日,撰于南開大學寓所
文生于2003年考入南開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系于我的名下。此前,文生已是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教學與行政工作十分繁重,亦已具備較深的學術造詣,指導歷史學碩士研究生。他之加入南開大學史學史專業博士生的行列,無疑為本教研室增添一名切磋治學之道、交流學術信息的強手,使忝為人師的我,以及同專業的各位學子,都獲有甚多的收益。在此期間,文生自己的學業進展更十分顯著,只是往返于天津、呼和浩特之間,攻讀學位、教書育人、行政工作,一身三任焉,忙得不亦樂乎!2006年夏季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競未稍事休憩,即參照多位專家的指點,修訂文稿,交付出版,《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終于成書面世。此乃文生個人的學術成就,也是南開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業博士點的業績。
李大釗為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的創建人之一,舉世聞名的革命家。他在中國史學史上,首次系統、簡明地論析了唯物史觀,撰著《史學要論》等著述,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發展的新天地,具有劃時代的政治的與學術的地位。因此,李大釗之革命家、革命烈士的光輝,不應遮掩其在歷史學上的功績。張文生的這部《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即承接史學界諸多時賢已經做出的努力,繼續從史學史的角度探討李大釗的學術思想,取得不少新的成績。概略而言,約有以下幾點︰
第一,本書對李大釗史學思想和史學貢獻作全面的研究與評析,內容豐富,文筆流暢。更重要的是全書的結構嚴整,層次明晰。除敘述李大釗的生平事跡與時代背景之外,主體內容上采取歸類的研究方式,各章分別以“李大釗的歷史論”以及“史學論”、“歷史認識論”、“史學方法論”等標題,逐層逐項地予以解析。這不僅僅收到條理化的效果,而且體現出一種邏輯思維的認識體系,是掌握一定史學理論範式之後才可能達成的結構。考察李大釗的史學思想,無疑屬于史學史研究的範圍,本書也正是從中國史學發展史的思路和視角予以考察,而表述上則形成史學理論性質的構架,這是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本書的邏輯結構,正好符合其研究對象的性質。
這里必須強調︰這種結構是值得肯定的優點,因為這表明作者具備一種史學理論上的見識,以一種自己掌握的邏輯方法解析所研究的對象,而不是被動的復述和介紹。當下出現不少所謂研究西方史學流派、研究西方史學理論的著述,而其思路乃至概念、詞語,都對其研究對象亦步亦趨,大有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的感覺,用時髦點兒的說法就是作者尚無“話語權”,更何談評論與研究?那些書籍不僅令讀者讀後不知其所欲雲,而且我們實在懷疑那些作者,是否真的看懂了其研究對象,是否具有自己史學見識。這種傾向,需要批評與克制。因此,張文生《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一書的邏輯方法和著述結構,仍然是應當提倡的方式。
第二,本書力求全面地發掘和利用歷史資料,參閱學界已有的論文、著述,以貫徹全面探討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宗旨。《李大釗全集》的出版,提供了本書撰寫的有利條件。在史學界已取得學術成果的基礎上,作者深入探索,頗有創獲。例如敘述和分析了李大釗在歷史認識論、史學方法論方面的見解,各為一章的篇幅,成為李大釗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內容,而不單強調他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方面的思想,使李大釗的史學思想進一步全面、完整地展現出來,這是引人矚目的成績。
第三,本書認為李大釗不僅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創者,而且也是中國史學近代化進程的有力推動者。這表明作者真正從中國史學史的整體上思考和研究,而不是單從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上考慮問題。在1949年之前的史學界與思想界,實際狀況是錯綜復雜的,中國古代傳統的史學思想還具有很大影響力,其主要傾向是保守或守舊的。而西方各式各樣的史學流派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各有先後地傳人中國,同時共存,同時參與了中國史學由傳統模式向近代化轉型的進程。換言之就是︰在中國,批判舊的落後的史學觀念,建設新史學的歷史任務,並不是由資產階級性質的史學理論獨立完成的。因此,李大釗的史學理論,無疑是整個中國史學近代化的重要促進因素。這是近代史學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書作者從幾個方面做出了論證,值得關注史學史研究的學者閱讀、思考和討論。當然,本書的一些見解和提法,不可避免的還有斟酌與商榷之處,史學研究之觀點的見仁見智,電屬正常,但無傷主流和大體。
文生所在任教的內蒙古師範大學,是一所校園美麗,事業充滿發展生機的大學。2005年7月,我因參加學術會c義到達該校,文生是操辦會議雜務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會後集體乘汽車返回北京,穿越遼闊的草原及山地,一路展望,滿目碧草成茵,長林青翠,與十余年前的景觀大不相同,驚嘆欣喜之間,遂得《鷓鴣天》一闋。文生見而贊賞之,將其登載于內蒙佔師範大學校報,
其詞日︰
塞外山川起綠風,層林郁郁草蔥蔥。
草原十載重逢日,驚喜景觀與夢同。
調紊牧,限耕農,回歸造化自然功。
終于爭得天人合,非復當年舊“阿蒙”!
這段往事,已為美好記憶,然而,美好記憶豈止于此!幾年間,于南開主樓之史學史教研室的狹小房間,眾師生擠坐一起,切磋學術,其情其景,如歷歷在目。四季輪換,歲月流行,史苑同游,新知互益,一年年、一屆屆師生之間美好記憶的疊加,就是最可寶貴財富的積累。今值文生著述出版之際,觸發諸多感懷,不可無詩,謹草擬《七律‧南開史學史教研室志意》一首,以為張文生等諸位博士留念︰
有緣同道莫相違,室小人和足可依。
聚會群言評舊史,協心合意表前徵。
今來古往玄機在,海北天南思緒飛。
幾載寒窗窺新境,各成專著探幽微。
喬治忠 時2006年10月31日,撰于南開大學寓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