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現代性的維度考察中國電影史上作為特定文化現象,分為三章:影像的激流;文化的症候;精神的獨語或「眾聲喧嘩」。本書對於我們保持現代性話語的內在張力與態勢平衡,維持社會與人的多元健康發展,具有借鑒和啟示意義。
陳旭光,1965年生,浙江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影視系主任。主要著作有《詩學理論與批評》(1996)、《藝術的意蘊》(2000)、《中西詩學的會通》(2002)、《藝術為什麼》(2004)、《藝術之維》(2004)、《電影藝術講稿》(2002)、《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2004)、《藝術概論》(2007)、《世界電影史》(譯著,2005)、《電影經典:文化形象與心靈歷史叢書》(主編)等。
目錄
第一章 影像的激流
影像的激流:
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與影視話語變遷
悖論與選擇:
全球化語境與中國電影的現代化/民族化問題
「認識你自己」:
中國電影中的幾種「自我意識」與「主體形象」
「后假定性」美學的崛起:
當代影視藝術與文化的一個重要轉向
影響的蹤跡:
中國電影發展中的外來影響與接受
走不出去的「鐵屋子」:
中國電影中「家」的原型意象和結構
第二章 文化的症候
第四代導演:
紀實與抒情、現代性理想與道德化批判
第五代導演:
身份認同、時間焦慮與「視覺的啟蒙」
第六代導演:
抒情的詩意、解構的意向與感性主體性的崛起
第六代電影:
青年文化的表征
「影像中國」:
第五代與第六代導演之比較
「后五代」電影的文化症候:
日常生活講述、歷史的消費、懷舊與鄉愁
第三章 精神的獨語或「眾聲喧嘩」
精神的獨語:
黃建新、王小帥、張元、路學長
影像的詩意與知識分子精神氣質的流變:
《小城之春》/《早春二月》/《黑炮事件》/《黃土地》
第六代導演的兩面:
《陽光燦爛的日子》/《小武》
電影中的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
《重慶森林》/《卧虎藏龍》/《刮痧》
歷史、現實與超越的意向:
《益西卓瑪》/《夏日暖洋洋》/《美麗的大腳》/《手機》
第四章「他者」的文化鏡像
英國電影文化:
文學傳統、紳士與嬉皮、種族、身份和意識形態
解構與重建:
影像中的美國與美國神話
歐洲藝術電影三強:
西班牙、波蘭、瑞典的電影文化
文化的寓言或隱喻:
《公民凱恩》/《無因的反抗》/《飛越瘋人院》/《鐵皮鼓》
現代主義的「新浪潮」:
《四百下》/《廣島之戀》/《筋疲力盡》/《第七封印》
后現代文化的奇觀:
《羅生門》/《天生殺人狂》/《藍絲絨_))/《疾走羅拉》
文化的對話與多元共生:
《戰艦波將金號》/《偷自行車的人》/《桂河大橋》/《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影像的激流:
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與影視話語變遷
悖論與選擇:
全球化語境與中國電影的現代化/民族化問題
「認識你自己」:
中國電影中的幾種「自我意識」與「主體形象」
「后假定性」美學的崛起:
當代影視藝術與文化的一個重要轉向
影響的蹤跡:
中國電影發展中的外來影響與接受
走不出去的「鐵屋子」:
中國電影中「家」的原型意象和結構
第二章 文化的症候
第四代導演:
紀實與抒情、現代性理想與道德化批判
第五代導演:
身份認同、時間焦慮與「視覺的啟蒙」
第六代導演:
抒情的詩意、解構的意向與感性主體性的崛起
第六代電影:
青年文化的表征
「影像中國」:
第五代與第六代導演之比較
「后五代」電影的文化症候:
日常生活講述、歷史的消費、懷舊與鄉愁
第三章 精神的獨語或「眾聲喧嘩」
精神的獨語:
黃建新、王小帥、張元、路學長
影像的詩意與知識分子精神氣質的流變:
《小城之春》/《早春二月》/《黑炮事件》/《黃土地》
第六代導演的兩面:
《陽光燦爛的日子》/《小武》
電影中的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
《重慶森林》/《卧虎藏龍》/《刮痧》
歷史、現實與超越的意向:
《益西卓瑪》/《夏日暖洋洋》/《美麗的大腳》/《手機》
第四章「他者」的文化鏡像
英國電影文化:
文學傳統、紳士與嬉皮、種族、身份和意識形態
解構與重建:
影像中的美國與美國神話
歐洲藝術電影三強:
西班牙、波蘭、瑞典的電影文化
文化的寓言或隱喻:
《公民凱恩》/《無因的反抗》/《飛越瘋人院》/《鐵皮鼓》
現代主義的「新浪潮」:
《四百下》/《廣島之戀》/《筋疲力盡》/《第七封印》
后現代文化的奇觀:
《羅生門》/《天生殺人狂》/《藍絲絨_))/《疾走羅拉》
文化的對話與多元共生:
《戰艦波將金號》/《偷自行車的人》/《桂河大橋》/《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