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像鼎鼎大名的「絲綢之路」一樣,「茶葉之路」——這條隨茶葉貿易興起而開通,始於北京、經蒙古至俄國聖彼得堡的商路,曾經在東西方貿易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並且引起了亞歐大陸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茶葉之路」在十八九世紀達至鼎盛,執牛耳者是著名商號「大盛魁」;至20世紀初,它才隨著晉商的衰落而式微。

作者將這條商路置於歐亞大陸民族、文化和政治的大背景下,對其興衰及周邊歷史文化環境的變遷作了細致的考察與全景式的描述,並和讀者一起展望和期待它在21世紀中國崛起的年代的復活。
 

目錄

自序
茶葉之路大事年表
前言 中國、俄國、大草原:三點透視茶葉之路
第一章 茶葉之路:從起始到終結
第二章 摘山煮海:中國茶葉貿易的起源
第三章 跨大陸的貿易工具:商業的潤滑劑
第四章 長城之側的明代馬市:張家口
第五章 王相卿和大草原上的茶葉貿易
第六章 通往庫倫的駱駝商隊:戈壁上的喇嘛和喇嘛廟
第七章 從庫倫跨過土拉河
第八章 滿洲征服蒙古
第九章 從兩端侵蝕左翼汗國
第十章 薩瓦全爵與恰克圖的建立
第十一章 北京俄羅斯館的間諜站
注釋
詞匯表
索引
 

本書講述的是「茶葉之路」的故事,主題是經濟史和文化史:茶葉之路是如何將歐亞大陸聯結成一個整體的。這個故事的載體是茶葉,它在不同民族的人們生活中意義深遠重大,又可以用來追蹤一個大陸上人們生活的軌跡。

茶葉之路本身現已成為歷史的一個標本,然而,文化交流依然引導和塑造着人們日常生活決定性的樣貌。本書提供了一個解讀過去的方法,同樣地,希望它也能昭示解讀未來的方法。

對這一題目的興趣始於我客居蒙古以及其后客居布達佩斯之時。我在亞洲生活、工作多年,現在開始將關注點放到大草原的西面,這與我與生俱來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迥然不同。美國精神框架的中心通常就是美國,歐洲和亞洲海岸線則對那種美國中心論構成一種有限的制衡。然而,無論從歐洲還是環太平洋地區看來,歐亞大陸腹地都是一塊湮沒無聞、曖昧不清的地域。

在布達佩斯,我有幸見到一位名叫卡拉·捷爾吉(Kara Gyorgy)的匈牙利學者,他對蒙古和突厥研究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從語言學角度看。20世紀50年代末,年輕的卡拉被派到烏蘭巴托學習。到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成為歐亞腹地研究界首屈一指的人物。卡拉在布達佩斯和印第安納均花時間給我以指導,在最初談及蒙古人、突厥人和韃靼人的過程中,他無意中為我關於中國歷史的支離破碎的想法確立了一個框架。

他還幫助我澄清了我在頭腦中醞釀了好幾年的一本書要寫的內容。有一次,我利用工作機會在聖彼得堡歷史研究所的檔案中見到了一批照片,在涅瓦河畔一座宮殿的地下室里花了好幾個小時研究,那里收藏的珍貴圖片有100多萬張。這些玻璃底片最初是俄國沙皇們下令拍攝的,目的是記錄他們的統治越過西伯利亞、進入中國的進程。傑出的考古學家謝爾蓋·米尼雅耶夫博士幫我搜集了來自俄羅斯的圖片和資料,而我的最初目的是用這些有趣的照片做一本畫冊。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我已在蒙古生活、工作了好幾年,對這些照片背后的歷史的興趣也與日俱增。我就生活在這樣一些人中間,他們的文化與這些有關茶磚作坊的圖片緊密聯系在一起。我的蒙古朋友有父母去世,下葬的時候'總是在頭下枕一塊茶磚。2社會史及其古代茶葉貿易分支對我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我開始了最初的研究,查閌中文和蒙古文文獻,遇到滿文和俄文則求助於一些研究者,不久就寫出了一份特別厚的、有好幾百個腳注的手稿。

我把手稿寄到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社欣然同我簽訂了出版協議,同時反饋給我一些審讀意見,說這不是一本書,而是五本書,內容特別有趣,但就是艱澀難讀。

諸位現在拿在手里的這本書乃是初稿上半部分的簡寫本。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主題上:政治史與文化交流是密切相關的,而文化交流就存在於一些極為簡單的事情里,一如茶葉的故事。仔細鬩讀本書,你會清蜥地看到未來的征兆。如果時間允許,我會出版這本書的下半部分,站在俄國人的立場上講述這個故事。

寫作本書是一種享受,它將我一生中許多本來可能散漫飄忽的章節整合在一起。現在,我坐在北京的房間內,眺望着窗外這座充滿使命感的、強烈脈動的城市。我回到中國工作,發現這個中圉已經和我30年前認識的那個中國完全不同了,然而又沒什麼不同。寫完這本書后,我找到了一些規律。

多年來許多人鼎力相助,我無法——列舉他們的名字,因為那樣的話,我要寫出一生的朋友才行。對每一位朋友,我要道一聲感謝。毋須說明的是,本書一切舛錯和疏漏,責任皆在於我。

艾梅霞
2003年6月,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