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出,文化和科學形態之深刻的思維根源是「時空選擇」。人類在對待(認識、審美)世界時,不可能時空並重:或以空間為主,時間為輔;或以時間為主,空間為輔。西方屬於前者,中國屬於後者。世界有無限多的層面,因此科學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迄今人類在科學上至少主要形成了兩個源,兩個流:一個是西方,一個是中國。以此立論,作者對易、道認識論及中國兵學、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做了新的闡釋,說明主客相融、天人合一同樣是一條有效地認識世界的路線。其目標,是在現象層面而不是到現象背後尋找世界的規律,而現象屬於事物的自然整體層面。
作者簡介:
劉長林,1941年生,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後改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員,2002年退休,現任曲阜孔子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主要著作有《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1982)、《中國系統思維》(1990)等。
目錄
上冊
導言
(一)科學與科學方法是兩個概念
(二)現象的意義和價值
(三)現象層面的規律及實質
(四)中國傳統是研究象科學
第一編 易、道認識論
一 中國思想原點——以時為正
二 中西方不同的認知取向
(一)西方實體求原
(二)中國觀物取象
三 抽象思維與意象思維
(一)關於抽象思維的認識方式
(二)《周易》的意象思維
(三)老子的意象思維
四 老子論有無相生
(一)存在論之「無」——「有生於無」
(二)方法論之「無」——「無為而無不為」
(三)時間性價值觀——「鎮之以無名之朴」
五 《周易》執無御有
(一)易、道、神、器——時間化的宇宙結構
(二)因時而變——易的復雜性及應對
(三)生命倫理
六 意象邏輯及象規律的特征
(一)意象思維的基本邏輯規律
(二)象規律的三種形式
七 象科學與體科學的關系——兼談現代系統科學的性質
(一)象規律與體規律之比較
(二)象科學與體科學對稱互補
八 漢語與意象思維
(一)「言不盡意」說的由來
(二)漢語的兩大特長
(三)漢字對漢語的補足和加強
(四)漢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五)漢語漢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六)一顯多隱與象科學編碼
第二編 易、道與兵學
九 生以關系——萬物之緣
(一)道由關系生物
(二)易卦剛柔立本
十 中和圜道
(一)「中」指精守常道,順時而動
(二)「和」:協同關系,生物創新
(三)易道中的平衡與不平衡
十一 陰陽自組——生化之綱
(一)太極制令,兩儀從聽
(二)陰陽概念的來源
(三)中國式的自組織哲學
(四)陰陽與對立統一規律
十二 唯民是保——兵之價值
(一)繼善成性,和為貴
(二)兵不得已而用之
(三)「能以眾正,可以王」——民心為勝利之本
(四)神武不殺
(五)君子與詭道
十三 兵法尚象——中國兵學的走向
(一)「制器尚象」,用兵屬「器」——再論取象比類
(二)戰爭主要表現為象
(三)智取高於力取
(四)人的因素重於物的因素
(五)知易行難,重在運用——有可傳,有不可傳
(六)用兵要則不離象
下冊
十四 擇人任勢
(一)以道領器,造勢無窮
(二)造勢法則之一
(三)造勢法則之二——「戰勢不過奇正」
(四)用勢三要
十五 勝於無形——「無」的妙用
十六 論《管子》兵學
第三編 易、道與中醫
十七 《周易》時空觀
十八 《周易》萬生求久
十九 《易傳》論德
二十 太極八卦和系統演化
二一 疏五行
二二 說氣
二三 論通
二四 《管子》心學
二五 淮南論人身結構及養生
二六 中醫理論問題六議
小結 中國的科學精神
附錄「自然國學」宣言
——為中華科技傳統走向未來敬告世界人士書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導言
(一)科學與科學方法是兩個概念
(二)現象的意義和價值
(三)現象層面的規律及實質
(四)中國傳統是研究象科學
第一編 易、道認識論
一 中國思想原點——以時為正
二 中西方不同的認知取向
(一)西方實體求原
(二)中國觀物取象
三 抽象思維與意象思維
(一)關於抽象思維的認識方式
(二)《周易》的意象思維
(三)老子的意象思維
四 老子論有無相生
(一)存在論之「無」——「有生於無」
(二)方法論之「無」——「無為而無不為」
(三)時間性價值觀——「鎮之以無名之朴」
五 《周易》執無御有
(一)易、道、神、器——時間化的宇宙結構
(二)因時而變——易的復雜性及應對
(三)生命倫理
六 意象邏輯及象規律的特征
(一)意象思維的基本邏輯規律
(二)象規律的三種形式
七 象科學與體科學的關系——兼談現代系統科學的性質
(一)象規律與體規律之比較
(二)象科學與體科學對稱互補
八 漢語與意象思維
(一)「言不盡意」說的由來
(二)漢語的兩大特長
(三)漢字對漢語的補足和加強
(四)漢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五)漢語漢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六)一顯多隱與象科學編碼
第二編 易、道與兵學
九 生以關系——萬物之緣
(一)道由關系生物
(二)易卦剛柔立本
十 中和圜道
(一)「中」指精守常道,順時而動
(二)「和」:協同關系,生物創新
(三)易道中的平衡與不平衡
十一 陰陽自組——生化之綱
(一)太極制令,兩儀從聽
(二)陰陽概念的來源
(三)中國式的自組織哲學
(四)陰陽與對立統一規律
十二 唯民是保——兵之價值
(一)繼善成性,和為貴
(二)兵不得已而用之
(三)「能以眾正,可以王」——民心為勝利之本
(四)神武不殺
(五)君子與詭道
十三 兵法尚象——中國兵學的走向
(一)「制器尚象」,用兵屬「器」——再論取象比類
(二)戰爭主要表現為象
(三)智取高於力取
(四)人的因素重於物的因素
(五)知易行難,重在運用——有可傳,有不可傳
(六)用兵要則不離象
下冊
十四 擇人任勢
(一)以道領器,造勢無窮
(二)造勢法則之一
(三)造勢法則之二——「戰勢不過奇正」
(四)用勢三要
十五 勝於無形——「無」的妙用
十六 論《管子》兵學
第三編 易、道與中醫
十七 《周易》時空觀
十八 《周易》萬生求久
十九 《易傳》論德
二十 太極八卦和系統演化
二一 疏五行
二二 說氣
二三 論通
二四 《管子》心學
二五 淮南論人身結構及養生
二六 中醫理論問題六議
小結 中國的科學精神
附錄「自然國學」宣言
——為中華科技傳統走向未來敬告世界人士書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3屆大會又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演形式多樣性公約》(簡稱《文化多樣性公約》)。這表明,進入21世紀,國際上正式承認:人類的文化思想體系(包括科學、藝術等)應該具有多樣性,並已具有國際法律文書保障的性質。
幾百年的近代科學發展以來,很多人一直認為僅僅有一個科學思想體系——西方科學體系,而其他「科學思想體系」的處境很艱難,不是被說成「原始的」,就是「落後的」,甚至是阻礙人類進步的包袱。
近一個多世紀,在我國一直存在中西古今之爭,結果是「西化論」占上風。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和21世紀科學技術前沿探索中不能發揮重要作用。很多學者至今還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當代中國學術界開始重視研究和開發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但都偏重人文方面,很少涉及科學方面。
從文化多樣性原則來看,這些認識顯然是很片面的。事實上,從古至今,任何民族和國家均存在科學,只是表現形式、體系和類型不同,絕非只有西方近代科學這一模式才算是科學。科學發展明顯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古今中外有著多種多樣的模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科學的各種模式各有優缺點。保護和發展科學多樣性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有利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劉長林教授幾十年來一直悉心從科學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現在力排眾議,提出了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科學思想體系——「象科學」,論述在《中國象科學觀》這一部多達近百萬字的大作中。
《中國象科學觀》從哲學層面提出了區別中、西方兩種思想體系的基本概念,把中西文化的本質差異主要歸為不同的時空選擇。劉教授認為:時空選擇概念的提出,可以貼切解析中國哲學諸重要范疇,如道、易、象、器、有無、氣等的真實內涵與特性。他以大量事實為依據,論證了象科學以時間為主,必定采取「主客相融、天人合一」的方式對待天地萬物。他的說法,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和體系構建。
劉教授提出了「象科學」、「體科學」等一系列新概念,指明象科學是「以時間和整體為本位的」,體科學則是「以空間和組成為本位的」。他創新地闡述了「時間」、「空間」的基本屬性,提出必然性不等於唯一性等新看法。
書中把「廣義的管理」歸於「象」的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管理」(決策、決戰等)要高於狹義的「科學」。中華文明持續發展了五千年,與較好的「廣義的管理」有關,與「象科學」有關。「象科學」對中國今後的和諧社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除書中論述的兵學、中醫等以外,自然科學中有許多方面可作為象科學的佐證。舉數例如下:
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有著十分豐富、質量極高的自然史料,具有系列長、連續性好、地域廣闊、類型多樣、綜合性強等優點。這是中國古人留給今人,貢獻給世界的一個特殊的自然史信息寶庫,有著廣泛的現代科技價值,至今尚沒有給以應有的重視。以往,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思想的主導下,這些史料僅僅用於研究不同歷史時代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而在整體有機觀的主導下,一些中國學者開始用於地震、干旱、蝗災、潮災、大疫等災異的時間整理(年表)和動態分析,發現了大量自然現象間的相關性。其最傑出成果是「自然災異群發期」和「災害鏈」的發現,發展了以時間研究為主的歷史自然學。象科學的提出為研究中國古代史料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將使中國古代史料在當代科學研究中發揮特殊而巨大的作用。
又如嚴重天災(洪災、地震等)的預測是世界科學難題,只依靠西方還原論科學的方法,無法解決它們的預測問題。這使一些美國學者得出「地震不能預測」的錯誤結論。但是,中國學者在天災預測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翁文波院士在1984年出版的《預測論基礎》一書中,應用6個洪水發生年份的數據,建立可公度性公式,做出預測:1991年要有大洪水。實際果然應驗,在1991年,長江、淮河一帶發生了罕見的洪災。類似的只用為數不多的年代數據,成功預測大洪水、大地震等天災的例子很多。它們表明:對西方科學關於時間的基本觀念應重加審察。象科學所提倡的「以時間為主」、「揭示世界現象層面的規律」的新觀念,有可能從理論上來解答這些難題。
30億年的生物演化表明:生物多樣性增加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主旋律,它促進了生物圈的興旺發達。而生物界的絕滅事件和輻射事件的成對出現,是生物進化史上的幕間的變化,反映了生物史上的新陳代謝。基於這一生物界的發展規律的啟發,我們可以認為:世界文化(科學等)發展史也是以多樣性增加為主旋律,以各國各民族文化共生、互補的發展趨勢為主,而文化的激烈沖突和激烈消長只是文化發展史上的短暫現象。
當代西方科學(自然科學和哲學)正面臨根本性的挑戰。郭漢英在200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以相對論體系和量子理論為代表的現代物理學對於空間、時間和宇宙觀的認識,正面臨實驗和觀測提出的全面挑戰。依我們的看法,《中國象科學觀》中有關「時間」的論述,將為應對21世紀西方科學面臨的危機、促進我國科學的原始創新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
中華傳統文化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是另外一種認識體系。中國文化(科學等)不能像原來那樣再受制於西方文化中心論了。西方科學中心主義的觀念必須改變。
「象科學」的提出是當前學術界的一個重大進展。《中國象科學觀》將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復興提供一個切實的有效的理論體系。十六年前,他的《中國系統思維》出版對中國學術界就有較大影響,而本書的作用將會更大。
人類社會各民族發展的途徑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兩大思想體系有本質不同,在科學方面也有很大差異。它們在人類歷史上曾先後各領風騷,今後也將各放異彩。
在21世紀,中國傳統科學體系必將發揚光大。21世紀將至少是中西兩種主要科學思想體系互補和交輝的世紀。
2006年8月於北京
幾百年的近代科學發展以來,很多人一直認為僅僅有一個科學思想體系——西方科學體系,而其他「科學思想體系」的處境很艱難,不是被說成「原始的」,就是「落後的」,甚至是阻礙人類進步的包袱。
近一個多世紀,在我國一直存在中西古今之爭,結果是「西化論」占上風。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和21世紀科學技術前沿探索中不能發揮重要作用。很多學者至今還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當代中國學術界開始重視研究和開發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但都偏重人文方面,很少涉及科學方面。
從文化多樣性原則來看,這些認識顯然是很片面的。事實上,從古至今,任何民族和國家均存在科學,只是表現形式、體系和類型不同,絕非只有西方近代科學這一模式才算是科學。科學發展明顯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古今中外有著多種多樣的模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科學的各種模式各有優缺點。保護和發展科學多樣性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有利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劉長林教授幾十年來一直悉心從科學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現在力排眾議,提出了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科學思想體系——「象科學」,論述在《中國象科學觀》這一部多達近百萬字的大作中。
《中國象科學觀》從哲學層面提出了區別中、西方兩種思想體系的基本概念,把中西文化的本質差異主要歸為不同的時空選擇。劉教授認為:時空選擇概念的提出,可以貼切解析中國哲學諸重要范疇,如道、易、象、器、有無、氣等的真實內涵與特性。他以大量事實為依據,論證了象科學以時間為主,必定采取「主客相融、天人合一」的方式對待天地萬物。他的說法,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和體系構建。
劉教授提出了「象科學」、「體科學」等一系列新概念,指明象科學是「以時間和整體為本位的」,體科學則是「以空間和組成為本位的」。他創新地闡述了「時間」、「空間」的基本屬性,提出必然性不等於唯一性等新看法。
書中把「廣義的管理」歸於「象」的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管理」(決策、決戰等)要高於狹義的「科學」。中華文明持續發展了五千年,與較好的「廣義的管理」有關,與「象科學」有關。「象科學」對中國今後的和諧社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除書中論述的兵學、中醫等以外,自然科學中有許多方面可作為象科學的佐證。舉數例如下:
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有著十分豐富、質量極高的自然史料,具有系列長、連續性好、地域廣闊、類型多樣、綜合性強等優點。這是中國古人留給今人,貢獻給世界的一個特殊的自然史信息寶庫,有著廣泛的現代科技價值,至今尚沒有給以應有的重視。以往,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思想的主導下,這些史料僅僅用於研究不同歷史時代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而在整體有機觀的主導下,一些中國學者開始用於地震、干旱、蝗災、潮災、大疫等災異的時間整理(年表)和動態分析,發現了大量自然現象間的相關性。其最傑出成果是「自然災異群發期」和「災害鏈」的發現,發展了以時間研究為主的歷史自然學。象科學的提出為研究中國古代史料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將使中國古代史料在當代科學研究中發揮特殊而巨大的作用。
又如嚴重天災(洪災、地震等)的預測是世界科學難題,只依靠西方還原論科學的方法,無法解決它們的預測問題。這使一些美國學者得出「地震不能預測」的錯誤結論。但是,中國學者在天災預測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翁文波院士在1984年出版的《預測論基礎》一書中,應用6個洪水發生年份的數據,建立可公度性公式,做出預測:1991年要有大洪水。實際果然應驗,在1991年,長江、淮河一帶發生了罕見的洪災。類似的只用為數不多的年代數據,成功預測大洪水、大地震等天災的例子很多。它們表明:對西方科學關於時間的基本觀念應重加審察。象科學所提倡的「以時間為主」、「揭示世界現象層面的規律」的新觀念,有可能從理論上來解答這些難題。
30億年的生物演化表明:生物多樣性增加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主旋律,它促進了生物圈的興旺發達。而生物界的絕滅事件和輻射事件的成對出現,是生物進化史上的幕間的變化,反映了生物史上的新陳代謝。基於這一生物界的發展規律的啟發,我們可以認為:世界文化(科學等)發展史也是以多樣性增加為主旋律,以各國各民族文化共生、互補的發展趨勢為主,而文化的激烈沖突和激烈消長只是文化發展史上的短暫現象。
當代西方科學(自然科學和哲學)正面臨根本性的挑戰。郭漢英在200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以相對論體系和量子理論為代表的現代物理學對於空間、時間和宇宙觀的認識,正面臨實驗和觀測提出的全面挑戰。依我們的看法,《中國象科學觀》中有關「時間」的論述,將為應對21世紀西方科學面臨的危機、促進我國科學的原始創新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
中華傳統文化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是另外一種認識體系。中國文化(科學等)不能像原來那樣再受制於西方文化中心論了。西方科學中心主義的觀念必須改變。
「象科學」的提出是當前學術界的一個重大進展。《中國象科學觀》將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復興提供一個切實的有效的理論體系。十六年前,他的《中國系統思維》出版對中國學術界就有較大影響,而本書的作用將會更大。
人類社會各民族發展的途徑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兩大思想體系有本質不同,在科學方面也有很大差異。它們在人類歷史上曾先後各領風騷,今後也將各放異彩。
在21世紀,中國傳統科學體系必將發揚光大。21世紀將至少是中西兩種主要科學思想體系互補和交輝的世紀。
2006年8月於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