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私力救濟

論私力救濟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徐昕
  •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2027056
  • ISBN13:9787562027058
  • 裝訂:423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私力救濟為傳統理論研究所忽視,本書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作者立足本土經驗、運用跨學科方法,挑戰了私力救濟的流行觀念,從全新視角論及公力救濟、司法和法治問題,試圖打通程序法與實體法、法學與社會科學的隔閡,探索一種邁向社會實踐的法學。

私力救濟長期以來被視為一種落後和不文明的現象,但實踐中它依然盛行,是人們面對沖突的典型反應,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應認真對待私力救濟,發揮其積極功能,限制並疏導其消極傾向,建構公力救濟、私力救濟、社會型救濟良性互動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作者簡介:

徐昕,法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社會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若干,著有《英國民事訴論與民事司法改革》,譯有《比較法視野中的司法程序》、《公共知識分子》《證據法的經濟分析》等。
 

目錄

主編者言
讓思維飛翔(代序)/張衛平
致謝
導論
一、追問
二、禁止私力救濟:一個法律原則的反思
三、理論脈絡
四、結構安排
五、進路方法
第一章 無需法律的秩序——華南一個民間收債個案的調查
一、調查過程、方法和目的
二、地區背景
三、為什麽收債?
四、糾紛類型、接受事務與當事人情況
五、收債的准備、行動與模式
六、事務終結及成本一收益
七、民間收債的政治經濟學:初步的觀察結論
第二章 私力救濟的概念
一、私力救濟的表達
二、私力救濟的概念:觀點與分歧
三、私力救濟的界定與特征
四、私力救濟的分類
第三章 為什麽私力救濟?
一、方法與框架
二、成本一收益比較
三、效率和機制比較
四、功能比較
五、市場觀察
六、人性、文化、社會及其他解釋
七、結論
第四章 為什麽合作?
一、博弈論的理論框架
二、公力救濟框架下的博弈
三、私力救濟的博弈模型
四、合作之謎——一場威懾的表演
五、民間收債的權力運作技術
六、規范、規則與秩序
第五章 國家的態度——民間收債和私力救濟的表達與實踐
一、國家究竟禁止什麽?
二、為什麽禁而不止?
三、國家與社會的共謀:國家是否真的禁止民間收債?
四、民間收債人的配合:私力救濟的邊界與陳鴻強的行動戰略
五、法院的態度
六、法律表達與實踐的不一致——執法折扣
七、國家態度的一種社會學解釋
八、法益衡量
第六章 私人執法
一、執法的經濟分析
二、作為私人執法者的民間收債人
三、私人執法:闡釋私力救濟的另一種思路
四、私刑
五、私人在法律執行中的作用
第七章 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的交錯
一、私力救濟中的「公力」因素
二、公力救濟中的「私力」因素
三、社會型救濟:在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之間
四、公力救濟的私人化
第八章 私力救濟的現代建構——通過法律實現私力救濟的社會控制
一、私力救濟的正當性——以社會契約論為核心
二、私力救濟正當性的限度
三、通過私力救濟實現正義——兼論報應正義
四、通過法律實現私力救濟的社會控制
結語 認真對待私力救濟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想像豐富、敢於挑戰,用這樣一些話語來評價徐昕同學,我以為是恰當的。在已經畢業和在讀的博士研究生中,徐聽的研究能力是十分突出的,僅僅畢業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徐已經是海南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就是證明。

徐昕同學,現在應該稱為徐昕先生,在攻讀博士之前已經在南方某市的人民銀行工作,應該說待遇還不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般人大概不會再去搏一下,然而徐顯然不是一個安於現狀,廝守熱炕頭的人,他是一個抱負高遠,雄心勃勃的人。他的毅力、精力和能力保證了他能夠在最短的時問里實現自己的高遠抱負。

徐聽在正式考試前,實際上就已經被我「錄取」了,所有的考試對於他而言無疑是多余的。因為在考試前,一本足有80余萬字的《英國民事訴訟規則》(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翻譯稿已經放在了我的面前,除此之外,徐還出版了譯作《當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權與未來的民事訴訟》(法律出版社2000),並已發表論文若干篇,這些都表明他已經具有相當強的外語水平、法學研究和文字駕馭能力。徐當時還在銀行法律部工作,因此可以想像能夠翻譯這樣大部頭的法律作品的確非一般人所能為之。故,我對徐昕給予了很高的期望,相信他同樣也對自己給予了莫大的期望。在招收博士研究生方面,我充分理解北大蘇力教授的觀點——傳統的考試方法在考察博士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質方面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

博士論文的撰寫不只是為了取得博士學位頭銜的「應用文」的生產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博士論文撰寫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博士論文的撰寫就是一種全面的錘煉,對思維能力、個人毅力、語言能力的「拷問」。

在題目的發現方面,絕大多數博士研究生總是沿着傳統的學術研究話題,在專業領域中尋找博士論文的研究課題。多數人是將人們已經議論的課題在深度和廣度方面予以拓展,博士研究生較長的學習期間和博士論文的巨大容量使這種拓展成為可能。這樣的論文具有相當大的保險系數,但另一方面,這樣的論文在創新度和新穎性方面顯然都將受到影響,其學術影響力自然也要差一些。有的學生習慣於企求導師提供題目(好處在於,既可以節省體力和腦力,又比較保險),但這種想法無疑是天真的,導師所能夠給予的題目絕大多數是導師已經研究過或初步研究過的題目,我相信大多數導師難以提供已經發現卻沒有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因為題目的發現絕不同於某種有形物的發現,只能是在研究中發現,發現中伴隨着研究。沒有深度的思考,長期的琢磨,也不可能有所發現,一旦發現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課題,我相信導師也不會放棄。因此,我歷來主張學生自己發現課題,發現課題的過程同樣是一種學習和思維體操的鍛煉,我特別看輕導師的作用,我以為導師的作用僅僅在於從他的學術經驗和學術敏感性上感知該題目的學術價值。作為研究生,一切還得靠自己!

徐昕開始選擇題目時也同樣是這樣的思路,即從已有的學術議論話題中尋找課題,打算利用自己的外語閱讀優勢,試圖從比較和宏觀的視角審視,實現一般話題在研究廣度和深度的超越。最初預定的課題是關於法定證據制度方面的,這樣的題目主要是呼應當時熱炒的民事證據法及證據制度研究的話題。不過對這一課題,王亞新教授以其高度的學術敏感性給予了「合理的懷疑」。由於無法排除其「合理懷疑」,一段時間里,徐在論文題目上陷於了迷茫。不過徐昕的豐富的想像力、活躍的思維以及廣角的視野,使他不會長期陷於迷茫之中,也不會回歸到一般的話題選擇之中,思維始終在飛翔,像空中盤旋的鷹掃視着學術大地,相信不斷的飛翔總能尋覓到自己認為理想的課題。顯然他的思維已經飛越了原有的界限,選題的范圍已經超出了民事訴訟,甚至訴訟法學,進入了社會學與糾紛解決的交叉領域,這種無邊界飛越注定他將選擇一種邊緣性的課題研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