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然的倫理

走向自然的倫理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鄭慧子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59276
  • ISBN13:9787010059273
  • 裝訂:254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題是環境倫理的合理性問題,作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系統地給出了環境倫理的合理性解釋。作者論證了環境倫理思想在當代的興起,標志着哲學在當代的「人類學轉向」;給出了環境倫理作為一種種間倫理的空間定位;確立了以「人」作為邏輯起點的新的論證方式,拋棄了以往的以「自然」作為邏輯起點的論證方式,避免或消除了「是/應當」或「自然主義謬誤」問題的糾纏;根據時空完備性原則,給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隨時間而漸進地發生從自然共同體到社會共同體再到區域共同體的三種空間結合形態的變化,進而由此對這三種空間形態中是否存在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進行了分析;論證了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文化進化的必然性。

作者簡介

鄭慧子,男,1959年生,河南開封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教授,科學技術哲學碩士學位點牽頭導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理事,開封市政協委員。主要從事環境哲學、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研究。代表性著作:《批判與建構》,《區域的觀念》(與鄭冬子合著);主要論文:《區域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的科學圖景》,《多樣性的再發現:從技術社會到生態社會》,《生態倫理的文化進貨基礎》,《我們在何種意義上遵循自然?》,《對兩種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批評》,《科學共同體的整體研究取向及其轉換問題》,《論科學發現的社會進程》等。
 

目錄

第一章 哲學的新變化
一、環境哲學與哲學的新變化
二、羅爾斯頓與哲學的「荒野轉向」
三、科利考特論哲學的循環走向
四、海德格爾論哲學的終結
五、馬克思的「解釋」的哲學與「改變」的哲學
六、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與人性
七、環境哲學:走向哲學的「人類學時代」
八、環境哲學與人的研究
第二章 走向自然的倫理:時空完備性原則
一、為什麼首先給出一個方法論原則
二、空間原則
三、時間原則
四、根據時空完備性原則看走向自然的倫理
第三章 走向自然的倫理:邏輯起點
一、走向自然的倫理:種間倫理
二、自然與人:二擇一的邏輯起點
三、以「自然」作為邏輯起點的遵循自然及其理論困境
四、我們只能在「人為的」意義上遵循自然
第四章 自然共同體
一、基於進化的共同體思想
二、自然共同體
三、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的科學基礎
四、自然共同體中的人
五、自然共同體中的人與自然
六、自然共同體中的法則
第五章 社會共同體
一、社會共同體
二、社會共同體中的自然
三、社會共同體中的人
四、社會共同體中的人與自然
五、社會共同體中的法則
第六章 區域共同體
一、區域共同體
二、從區域到區域共同體
三、區域共同體中的人
四、區域共同體中的人與自然
五、區域共同體中的法則
第七章 從人類中心主義到非人類中心主義
一、生態危機與懷特問題
二、人類中心主義和人的天性
三、對兩種形態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
四、走向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文化必然性
第八章 自然主義謬誤與「是/應當」問題
一、摩爾的「自然主義謬誤」問題
二、休謨的「是/應當」問題
三、消解的路徑
 

本書的主題是環境倫理的合理性問題。我寫作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為環境倫理提供一個新的合理性解釋。這個問題引起我的注意和興趣,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最初的幾年里,可是直到1999年我才寫有關這個問題的論文,這一年在《自然辯證法研究》雜志上發表了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第一篇論文,題目是《區域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的科學圖景》。此后,圍繞這個問題又陸續發表了十多篇文章。這本書就是這些年思考這一問題的一個結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環境倫理的合理性問題上提供一個新的思想路徑。就這本書我想在這里簡要地談三個問題:一是環境哲學在哲學上的定位問題;二是方法論的問題;三是研究環境倫理的邏輯起點問題。

環境哲學在哲學上的定位問題。目前,人們通常把環境哲學看成是哲學中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然而,在哲學上如何給它一個准確的定位,我認為這是我們首先要澄清的一個重要問題。從我所看到的文獻反映出來的情況是,只有不多的哲學家談到這個問題,或者說,只有美國的羅爾斯頓和科利考特這兩位哲學家特別談到了這個問題。在羅爾斯頓那里,他把哲學轉向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稱為哲學的「環境轉向」或「荒野轉向」,但沒有看到他對這種說法的具體解釋,而科利考特把環境哲學看成是西方哲學歷史中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哲學交替變化的一個結果。與他們不同的是,我在這本書里把環境哲學理解為西方哲學在終結了存在論的傳統之際走向它的人類學時代時的開端,即環境哲學是哲學在當代的「人類學轉向」。我認為,這一轉向深刻表明了哲學的任務或使命在當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哲學的主題將由此轉向對人的本質的理解。環境哲學在哲學上的意義或許就在於此。

方法論問題。在本書中我給出了討論人類的道德能否走向自然的一個方法論原則,即時空完備性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我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述為一個隨着時間而漸進地發生空間結合形態變化的過程,具體地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區分為具有演化關系的三種空間結合形態:自然共同體、社會共同體和區域共同體。同樣,根據這個原則,我把環境倫理在空間上定位於種間倫理。我所以要討論這個方法論問題,主要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本書中給出的區域共同體的理論構想是完全建立在這個時空完備性的原則基礎上的,因此,讀者和專家們可以通過審查這個原則是否具有合理性而判斷區域共同體的理論構想是否具有成立的合理性。二是我感覺在當前的環境倫理的討論中,在許多情況下存在着一個前提不明或不一致的現象。這種前提不明或不一致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有關環境倫理的合理性的討論,是被置於完全不同的系統背景中進行的,由此產生了許多無效的爭論。其中,這第二個原因也是促使我要寫這個問題的最重要的原因。我希望通過這個方法論的討論使我們能夠找到一個真正合理的研究環境倫理的思想前提和對話的平台。

環境倫理的邏輯起點問題。自環境哲學產生以來,哲學家們在思考和論證環境倫理能否存在的問題上,始終受制於休謨的「是/應當」問題或摩爾的「自然主義謬誤」問題.批評家們總是以此作為反對環境倫理具有合理性的根據。然而,直到目前,這個理論障礙對於環境哲學家們來講,又是難以克服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