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文選

杜威文選
定價:294
NT $ 256
 

內容簡介

杜威一生的論著甚多,總計著作30多部,論文近千篇。本卷限于篇幅,只從其中選譯26篇,按文章內容大致分為7個部分,每個部分中的文章基本上按時間順序排列。鑒于他在哲學和教育等方面的部分代表作已有中譯本,本文選著重選譯尚未有中譯本的論著,對于少數取自己有中譯本論著的章節,也根據原著並參考中譯本做了重譯。

在第一部分關于實用主義的3篇文章中,頭一篇文章相當詳細地闡述了實用主義從皮爾斯、詹姆斯到杜威的歷史發展,特別是杜威在哪些方面繼承和發展了皮爾斯和詹姆斯的觀點。第二篇文章詳細闡述杜威如何從早期信奉的黑格爾主義或新黑格爾主義的絕對主義,轉向他後期堅持的實驗主義。第三篇文章扼要陳述杜威在哲學、道德、宗教、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觀點。

在第二部分關于哲學改造的3篇文章中,頭一篇文章側重于分析達爾文的進化論對哲學的影響,這主要是用變化、發展的觀念取代固定不變的觀念。第二篇文章詳細解剖過去的哲學觀的種種弊端,強調對之進行矯正的必要性,即哲學改造的必要性。第三篇文章從分析傳統的“經驗”概念和“理性”概念著手,批駁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基本觀點,主張用實用主義或實驗主義把這兩種觀念結合起來。

在第三部分關于進化的自然主義的4篇文章中,頭一篇文章闡述直接經驗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對“直接的”一詞做了詳細解釋。第二篇文章在解釋經驗和實在的關系問題上,對麥吉爾瓦里教授的批評做了一個簡短答辯。第三篇文章摘自杜威的代表作《經驗與自然》一書,它從強調經驗與自然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密切聯系著手,詳細闡述經驗方法和非經驗方法之間的區別,主張哲學應采取經驗方法。第四篇文章探討經驗理論和自然理論之間的關系,並回答了柯恩和霍金在這個問題上對他提出的批評。

在第四部分關于實用主義的形而上學的4篇文章中,頭一篇文章從形而上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的區別著手,強調形而上學應研究一切存在物的那些終極的、不可歸約的特征,這就是多樣性、相互作用與變化。第二篇文章闡述他對事件和時間的看法,強調事件與時間(過去、現在,特別是未來)的密切聯系。第三篇文章詳細闡述“語境”這個概念的意義,強調忽視語境對思想的影響,就會在哲學中造成種種危害。第四篇文章強調個體和時間的密切聯系,個體始終處于發生、發展和消滅的時間過程之中,連續性是個體的真正本質。

在第五部分關于探索、判斷、真理的4篇文章中,頭一篇文章詳細考察探索的模式,包括探索的先行條件、問題的設立、問題一解決的確定、推理、事實一意義的操作性以及常識與科學探索的異同等等。第二篇文章考察判斷在反思活動中的地位,指出判斷是思維的構成單位,分析判斷的種種特征,考察分析和綜合這兩種判斷的功能。第三篇文章是在“真理問題”這個總標題下所做的三次演講。頭一次演講討論為什麼真理會成為一個問題,分別評論常識的真理觀、唯理論的真理觀以及科學的真理觀。第二次演講討論真理與後果的關系,分析符合論和連貫論所面臨的理論困境,強調實用主義真理觀的優越性。第三次演講討論客觀真理問題,把客觀真理看作對事物所做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使這些事物在促使人的目標和人的活動效能釋放出來方面有成效地發揮作用。第四篇文章通過他與羅素在真理問題上的論戰,闡述了他關于知識是一種有根據的可斷定性的觀點,聲稱他的真理觀是一種操作意義上的符合論。

第六部分關于道德、價值、人性的3篇文章中,頭一篇文章論述道德行為中的三個獨立因素,強調道德情境中的不確定性和沖突,把關于目的的道德理論和關于規則的道德理論做了對比。第二篇文章分析關于價值問題的討論中需加以界定的4個問題,如那些被稱為贊賞、珍視的態度與願望、喜愛等等之間是否有聯系,前者是不是價值存在的充分條件,評價命題與科學命題有什麼區別等等。第三篇文章討論人性是否會改變問題,批駁了人性不變論,論證人性可變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七部分關于科學、教育、政治的5篇文章中,頭一篇文章分析科學和社會之間的相關作用,認為科學的發展已給人類帶來豐富的物質成果,但人類尚未有效地控制科學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第二篇文章強調教育哲學的重大作用,認為科學和哲學的聯盟是搞好教育的基礎。第三篇文章陳述杜威關于教育的基本信條,包括他對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學校、教育題材、教育方法以及學校與社會進步的關系等問題的看法。第四篇文章詳細闡述自由主義的歷史發展、主要貢獻和消極影響,自由主義與激進主義的異同等等。第五篇文章著重闡述民主概念,認為民主是一種個人的生活方式,它的要旨在于相信人的經驗能夠產生一些用以使未來的經驗有序增長的目標和方法。

作者簡介

約翰‧杜威,美國著名哲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他把實用主義思想運用于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對實用主義在美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中的傳播起了巨大作用。他的知識十分淵博,不僅在哲學領域內享有盛譽,而且也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在心理學、倫理學、美學和社會學等領域也頗有造詣。
 

目錄

編者前言
第一部分 實用主義
美國實用主義的發展(1925)
從絕對主義到實驗主義(1903)
我相信什麼?(1930)
第二部分 哲學的改造
達爾文學說對哲學的影響(1909)
必須矯正哲學(1917)
關于經驗和理性的一些已改變的概念(1920)
第三部分 進化的自然主義
直接經驗主義的基本原理(1905)
純粹經驗和實在︰一種否認(1907)
經驗與哲學方法(1926)
經驗中的自然(1940)
第四部分 實用主義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探索的題材(1915)
事件和未來(1926)
語境和思想(1931)
時間與個體(1940)
第五部分 探索、判斷、真理
探索的模式(1938)
判斷在反思活動中的地位(1910)
真理問題(1911)
命題、有根據的可斷定性與真理(1941)
第六部分 道德、價值、人性
道德中的三個獨立要素(1930)
關于價值的幾個問題(1944)
人性會改變嗎?(1938)
第七部分 科學、教育、政治
科學與社會(1931)
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是教育的基礎(1938)
我的教育信條(1897)
自由主義的前途(1935)
創造性的民主——我們面臨的任務(1939)
附錄
約翰‧杜威的主要著作
約翰‧杜威的生平資料
 

實用主義是美國的一個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廣泛的哲學流派。“實用主義”(pragmatism)一詞來源于希臘文(pragma),原意為行動、行為。實用主義者大多強調行動、行為、實踐在哲學中具有決定性意義,認為哲學應當立足于現實生活之上,主張把確定的信念作為行動的出發點,把采取行動看作謀生的主要手段,把開拓、創新看作基本的生活態度,把獲得成效看作生活的最高目標。因此,他們有時把實用主義稱為“實踐哲學”、“行動哲學”或“生活哲學”。有人稱它為美國的“國家哲學”,認為它體現了所謂“美國精神”。

實用主義不僅是美國的主要哲學流派,它的影響還傳播到英、法以及意大利等國20世紀20、30年代在我國也一度有所影響。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哲學界曾開展一場對它的嚴厲批判。80年代後,哲學界人士為糾正此次批判的片面性等缺點,重新開展對這個流派的研究,力圖對它做出實事求是的科學評價。最近20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進展,不僅對杜威等老一輩的實用主義者發表了不少論文和專著,而且開展了對新實用主義代表人物奎因、戴維森、普特南、羅蒂等人的專題研究,出版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哲學研究的一個焦點。我們編輯這套《美國實用主義文庫》的宗旨,正是為了給這項研究提供一些較為豐富、充實、準確的原始資料,以推動這項研究向更加深入、更加廣泛的方向發展,對這個有重大影響的哲學流派做出更加公正、更加符合實際的科學評價。

實用主義誕生于19世紀70年代,迄今已有l 0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 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是它的創立和繁榮時期,皮爾斯、詹姆斯、杜威和米德通常被看作實用主義的創始人,他們的觀點被稱為“古典的實用主義”或“正統的實用主義”,以區別于其後那些在不同程度上汲取其他哲學流派觀點的實用主義者。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它進入蕭條時期,因受當時從歐洲大陸傳播到美國的分析哲學(主要是邏輯實證主義)的排擠,它在美國哲學舞台上降到次要地位。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布里奇曼、劉易斯、莫里斯、胡克等人,其中除胡克堅持杜威的正統觀點外,其他三人在不同程度上汲取分析哲學的部分觀點,與實用主義的傳統觀點相結合,形成布里奇曼的“操作主義”、劉易斯的“想念論實用主義”,以及莫里斯的“科學的經驗主義”。從20世紀60年代起,實用主義的發展又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新實用主義”時期,這是實用主義擺脫蕭條狀態、逐漸復興的時期。新實用主義這種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程度上把實用主義的某些傳統觀點與其他哲學流派的某些觀點結合到一起。這種結合目前主要采取兩種形式︰其一是把實用主義的某些觀點與分析哲學的某些觀點結合到一起,例如奎因、塞拉斯、古德曼、戴維森、普特南等人的哲學,在不同程度上都是這種結合的表現。其二是把實用主義的某些觀點與歐洲大陸某些哲學流派(主要是後現代主義)的某些觀點結合到一起,羅蒂、伯恩斯坦等人的哲學是這種結合的表現。不過,“新實用主義”是一個含義十分模糊的概念,目前正式以“新實用主義者”自稱的,只有羅蒂、普特南等少數哲學家,奎因、戴維森等人雖被西方哲學界稱為新實用主義者,但他們本人拒絕這個稱號。塞拉斯、古德曼等人被劃入這個思潮,只是因為他們的哲學觀點中含有分析哲學和實用主義這兩種成分。

本《文庫》所選譯的論著以美國實用主義者的論著為限,英、法、意等國實用主義者的論著未包括在內。由于購買原著版權有一定困難,本《文庫》目前暫編9卷,等將來有關版權問題解決後,再適當增補。奎因是美國新實用主義創始人,影響甚大,本應收入,只因他的原著版權已被其他出版社購買,無法收入。我們已委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六卷本的《蒯因著作集》,可彌補本《文庫》缺欠。

本《文庫》在選譯有關論著時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注意選譯能反映作者在主要哲學領域內的基本觀點的論著; (2)盡量選譯目前尚無中譯本的論著; (3)對新選入的已有中譯本的論著,必要時重譯以保證譯文質量。由于可選譯的論著甚多,而本《文庫》篇幅有限,不可能一一收入。若有重大遺漏或譯錯之處,敬希讀者指正。

為保證本《文庫》譯文質量,我們特意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黨校、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湖北大學、中國公安大學、北京社會科學院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十多位教授、研究員擔任本書各卷的編輯和譯校工作。譯稿完成後,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陸象淦先生、王靜女士以及楊雁斌先生,又對譯稿做了仔細的編輯加工。對以上這些編者、譯者和出版者的鼎力協助,我們在此表示衷心的謝意。

涂紀亮 陳波
2005年7月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