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模式:36個國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績效

民主的模式:36個國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績效
定價:234
NT $ 204
 

內容簡介

本書考察了1945-1996年期間的36個民主國家,將它們置於一幅二維的民主「概念圖」之中。憑借有力的證據和深層次的比較分析,作者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共識民主的效果比多數民主更好。作者認為,這一發現獎為正處在民主化進程中的國家以及新興民主國家提供參考。

本書是美國著名學者阿倫·利普哈特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本書於1999年出版後,在政治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進入了多所高等院校政治學專業的必讀書目。本書以其新穎的學術視角、寬廣的研究領域、科學的研究方法、豐富的實證材料、嚴密的論證過程,成為比較政治學領域內的一部當之無愧的傑作。
 

目錄

中文版序言
譯者前言
前言
第1章 導言
第2章 威斯敏斯特民主模式
第3章 共識民主模式
第4章 36個民主國家
第5章 政黨制度:兩黨模式和多黨模式
第6章 內閣:行政權力集中與行政權力分享
第7章 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的關系:權力優勢模式與權力平衡模式
第8章 選舉制度:過半數制、相對多數制與比例代表制
第9章 利益集團:多元主義與合作主義
第10章 權力分立:聯邦制和單一制的區別與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差異
第11章 議會和國會:立法權集中與立法權分割
第12章 憲法:修改程序與司法審查
第13章 中央銀行:獨立性與依賴性
第14章 民主的二維概念圖
第15章 宏觀經濟管理與控制暴力:共識民主能否產生影響?
第16章 民主的品質與「更寬容、更溫和」的民主:共識民主發揮了作用
第17章 結論與建議
附錄A 兩個維度和十個基本變量,1945—1996年和1971—1996年
附錄B 通過另一種方法對多黨制、內閣構成和非比例性進行測量得到的結果,1945--1996年和1971—1996年
參考文獻
索引
 

很高興本書的中文版即將面世。這會使更多的中國人,包括政治學家、決策者和其他感興趣的人有機會讀到本書。在過去的幾年中,本書的前6個版本已在巴西、西班牙、意大利、羅馬尼亞、中國台灣和日本相繼出版。不過,對我而言,第7個版本更值得期待,這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本書中文版的潛在讀者群也最龐大。

我希望本書的中文版能為實現兩個目標服務:第一,它可以增進中國讀者對其他國家的政治制度的認識,納人本書考察范圍的6大洲36個民主國家自不待言。除此之外,借助本書提供的分析視角,讀者對本書未能涵蓋的新興民主國家(如阿根廷、智利、南非、韓國和波蘭)也會有進一步的了解。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國家的政府體制和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征,就能根據多數民主一共識民主的兩個維度對它們進行分類,並確定它們在民主的概念圖(圖14.1)中的位置。

第二,盡管各國不會頻繁地變更其政治制度,但顯著的變化的確發生了,其中既包括從一種民主類型向另一種民主類型的變化,也包括在非民主制度與民主制度之間的變化。前一種變化的例子如1996年新西蘭改多數選舉制為比例代表制,這種變革不僅關乎選舉制度,而且意味着新西蘭的整個民主制度中多數決的色彩大為淡化,尋求共識的氛圍更加濃厚(見第2章)。后一種變化也不乏范例。一方面,自1999年本書的英文版首次出版發行以來,在本書所考察的36個民主國家中,己有兩個國家(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不再被視為鞏固的民主國家;另一方面,在從前的非民主國家中,有幾個國家的民主的政府體制至今已經維持了十多年,有望達到本書設定的19年的標准而躋身長期民主國家之列(見第4章),上一段中提到的5個國家均屬此類。我相信民主是世界潮流。因此,我的另一個願望是:本書中所描述的各種類型的民主制度能夠為中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主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鑒。

政治學家們在提出政策性建議時都非常謹慎——在我看來是謹慎過頭了。經驗性的建議可以將自變量和因變量,或者說原因和結果聯系起來。我們可以對其中的許多結果進行理想或者不理想的價值判斷。如果各種原因(不論是行為方面的原因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從理論上講是可以改變的話,那麼針對這些原因提出明確建議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涉及政府體制、政黨和選舉制度的許多作品中,我對自己的發現所具有的政策實用性都進行了討論。

在本書中我得出的結論是:共識民主(其特征是比例代表制、多黨制、合作主義的利益集團制度、廣泛的聯合政府以及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的權力大致平衡)的效果比多數民主(多數的、非比例性的選舉制度、兩黨制、多元主義的利益集團制度、一黨多數內閣,以及行政機關相對於立法機關的優勢地位)更好些。我相信支持上述結論的證據是非常有力的,但我不得不承認迄今為止這個結論在政治學界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種強烈的傾向,即把民主單純地等同於多數決,要麼忽視了作為各選方案的共識民主(我在第1章中對此詳加描述),要麼想當然地以為共識民主固然有一些優點,但在產生有效政府的方面存在着極為嚴重的缺陷。我在第15章和第16章中對這種「傳統說法」進行了探討,並且證明了它是不正確的。

過去我對「傳統說法」也深信不疑,直到多年之后才從中掙脫出來。20世紀50、60年代攻讀本科和碩士學位時,我曾認為威斯敏斯特式的多數模式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最好的民主形式,足以令比例代表制、聯合內閣等相形見絀。當然,對威斯敏斯特式模式的推崇代表了美國政治學界長期以來的一項牢固的傳統。在20世紀的最初lO年里先后擔任美國政治學會第5任和第6任會長的A.勞倫斯·洛厄爾(A。Lawrence Lowell)和伍德羅·威爾遜(Woodiow Wils°n〉都把英國的兩黨議會體制奉為民主制度的典范,他們的觀點我在第2章和第5章中作了介紹。20世紀60 80年代,我的認識進人了第二階段。我開始強烈地意識到多數民主給宗教和種族高度分化的社會帶來的危險,不過,此時我仍然相信多數民主對同質性比較強的國家來說是更好的選擇。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才逐漸確信共識民主模式比多數民主模式更勝一籌,不僅對所有的民主國家來說均是如此,而且就民主的各個方面而言都是這樣。

以上強調的共識模式的各項特征都屬於我所說的行政機關一政黨維度。共識民主與多數民主的差別在第二個維度上也有所體現,我稱之為聯邦制一單一制維度。我的分析表明,在這個維度上,共識模式(聯邦制)與多數模式(單一制)的政策效果並無顯著的差異。然而,正如第17章所揭示的那樣,我相信聯邦制的民主制度對那些在種族或者其他方面存在分化的大國而言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另外,我認為某些機構的設置對任何民主國家來說都是適宜的,其中包括掌握司法審查權的、強有力的最高法院,還有強大而且獨立的中央銀行。另一方面,設法限制這些機構的權力或許是更為明智的做法。例如,在我看來,(第12章中描述的)德國的憲法法院就有過分活躍、四處插手之嫌。

無論是就人口而言還是從國土面積來說,中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國。這樣一個大國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體制無疑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管中國作何選擇,我都非常希望本書能夠有所幫助。

最后,讓我再次對本書的中文版即將面世表示由衷的喜悅,並對北京大學出版社為本書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中文版譯者的出色工作致以誠摯的謝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