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先鋒電影藝術家以離經叛道的方式運用電影器械,對主流電影工業中被凝固的標准視覺方式展開了挑戰。如何評價這些藝術家的符號實踐?

本書作者認為,電影形象和視覺形象均來源於相同的基本要素——光影、運動與時間。從這麽一個命題開始,作者論說電影器械和人類視覺結構具有一種動力創造關系。據此,作者提出了「眼睛與攝影機的辨證法」,並運用這一理論對視覺、視覺性、視覺思維和藝術的關系展開了跨學科的探索。「禮堂世界」與「禮堂領域」之間的區別,貫穿在作者的論證過程之中,成為作者諸多推論的一個出發點。「視覺世界」與客觀觀看的方式相聯系,而「視覺領域」同主觀觀看方式不可分離。先鋒電影藝術,因此而成為「看的藝術」。顯然,這也是視覺美學研究大有文章可作的領域。
 

目錄

序言
導言
第1章 相機—眼睛——隱喻的辯證法
第2章 電影形象:所見景象視覺化
第3章 純真之眼
第4章 賦予媒介以視覺生命——論斯丹·布拉卡吉
第5章 在光里工作:肯尼斯·昂格爾
第6章 為內在的眼睛創作電影:詹姆斯·惠特尼、喬丹·貝爾森和保羅·莎利茲
第7章 心與眼的平衡——論米歇爾·斯諾
譯者弁言
 

有些論者已經指出,電影理論和主流批評為先鋒電影的研究提供了種種分析模式。在本書的導論中,我將提到最為引人注目的幾種。但是,總的說來,這些批評方法似乎不太適合研究先鋒電影中的視覺問題。部分原因也許在於,批評家的理論思維與電影藝術家的「視覺思維」之間有著根深蒂固的分歧。另一個原因當然歸結為伴隨著馬丁·傑伊(Martin Jay)所謂的「20世紀法國思潮中的反視覺話語」而呈現的一系列理論前提,而這些理論前提對60年代後的電影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我的目標不是去批評這種話語,而是要展開(在某些場合是另起爐灶重新展開)特別適合於偏愛視覺話語的探索路線。先鋒電影制作者們已經投身於這種探索之中,電影理論家和評論家也許能對此有所補益。在本書的導論部分,我將再來談論這一點,接下來分章細說個中含義。

怎樣定義「先鋒」亮相術語,怎樣把它運用到電影和其他媒介,這牽涉到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和理論問題;但通過對先鋒電影視覺美學重點研究,我則避開了這種復雜纏結的局面。就我眼下的意圖而言,拿媒介做實驗,與占統治地位的電影產業唱對台戲,就足以使一個電影制作者成為先鋒——盡管我承認有更嚴格的方式來定義這個術語,正如許多其他的術語被用來稱呼我稱作先鋒的電影(例如,實驗的,地下的,幻覺的,個人的,詩意的,純粹的,自由的,獨立的,另類的)。更確切地說,本書所討論的電影制作者之所以被我選做個案,並不是因為他們可以被貼上先鋒的標簽,而是因為他們利用實驗和反抗的先鋒精神,去探究電影中的視覺之維。不妨說,他們是通過「選擇」而成為視覺藝術家,由於「必要」才成為先鋒。

同時,他們也是在北美先鋒電影圈內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在本書中,我只是詳細討論了少數幾位(本書導論解釋了個中原委)。因此,大量優秀電影藝術家沒有被提及——包括那些在思考怎樣看待和思考先鋒電影的過程之中讓我受益多多的藝術家。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寫寫他們。如果別的作家借助於本書的論證邏輯去討論那些我沒有討論的藝術家,我將感到由衷的高興。願先鋒電影的偏愛視覺的話語之花常開不敗!

另一個需要說明的問題是,本書使用了畫面放大法(大部分由我本人所做)來介紹電影片段。盡管千方百計想再現完整的畫面,但是把電影畫面拍成照片,再把照片復制到書上,在此過程中,想對畫面的大小和形狀不做絲毫的改動幾乎是不可能的。再者,大多數原始意象是彩色的,而不是濃淡的灰色,而且它們從來就不能當作攝影來看待。放大的畫面中,模糊定型的灰暗陰影,豈能代表電影銀幕上的流光溢彩!對於觀看過這些電影的讀者而言,這些放大的畫面也許能喚起視覺的回憶,但對於沒有看過這些電影的讀者來說,它們除了提示電影大概是什麽樣子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