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廷,著名易學家。其研究重點是宇宙與古今事物的變化,努力貫通東西方文化之聯系,對《周易》和道教,極有體驗和心得。
本書提要鉤玄,鉤提西漢至近代有代表性的易學典籍的要義。共分10卷︰1.兩漢(附先秦),14篇;2.魏晉,12篇;3.南北朝隋唐,12篇;4.宋(上),16篇;5.宋(下),5l篇;6.元,19篇;7.明,14篇;8.清(上),45篇;9.清(下),39篇;10.近代,22篇。本書介紹易學典籍約二百余種,潘先生去世後,由張文江根據潘先生夫人金德儀保存的遺稿整理成書。可作為讀《易》者的參考書之一。
目錄
易學史簡介(代序)
卷一 兩漢(附先秦)
1.《孟氏易》提要
2.《焦氏易林》提要
3.《京氏章句》提要
4.《京氏易傳》提要
5.《太玄經》提要
6.《馬氏易傳》提要
7.《鄭氏易注》提要
8.《荀氏易傳》提要
9.《劉氏章句》提要
10.11.《虞氏易注》提要
12.《陸氏周易述》提要
附先秦
13.《子夏易傳》提要 附《韓嬰、丁寬易傳》提要
14.《周易薛氏記》提要
卷二 魏晉
15.《董氏章句》提要
16.王肅《周易注》提要
17.王弼《周易略例》附邢躊《注》提要
18.王弼《周易注》提要
19.向秀《易義》提要
20.姚信《周易注》提要
21.翟玄《易義》提要
22.《荀爽九家集注》提要
23.蜀才《周易注》提要
24.干寶《周易注》提要
25.王□《周易注》提要
26.韓伯《周易系辭注》提要
卷三 南北朝隋唐
27.《周易伏氏集解》提要
28.《關氏易傳》提要
29.《易經沈氏要略》提要
30.《周易姚氏注》提要
31.《周易崔氏注》提要
32.《周易傅氏注》提要
33.《周易盧氏注》提要
34.《元包》提要
35.《經典釋文》提要
36.孔穎達《周易正義》提要
37.郭京《周易舉正》提要
38.李鼎祚《周易集解》提要
卷四 宋(上)
39.範仲淹《易義》提要
40.蘇洵《太玄論》提要
41.蘇洵《洪範論》提要
42.張載《橫渠易說》提要
43.邵雍《皇極經世書》提要
44.邵雍《觀物外篇》提要
45.呂大防《呂氏周易古經》提要
46.司馬光《太玄經集注》提要
47.蘇軾《蘇氏易傳》提要
48.司馬光《溫公易說》提要
49.司馬光《潛虛》提要
50.程頤《周易程傳》提要
51.張根《吳園周易解》提要
52.晁說之《晁氏古周易》附《邵子古周易》提要
53.晁說之《易玄星紀譜》提要
54.陳□《了齋易說》提要
卷五 宋(下)
55.朱震《漢上易集傳》提要
56.朱震《漢上易卦圖》提要
57.朱震《漢上易叢說》提要
58.王浞《易學》提要
59.吳沆《易璇璣》提要
60.郭雍《郭氏傳家易說》提要
61.沈該《易小傳》提要
62.張浚《紫岩易傳》提要
63.都絮《易變體義》提要
64.李光《讀易詳說》提要
65.李衡《周易義海撮要》提要
66.張行成《翼玄》提要
67.張行成《皇極經世索隱》提要
68.張行成《觀物外篇衍義》提要
69.張行成《易通變》提要
70.朱熹《周易本義》提要
71.李石《方舟易學》提要
72.呂祖謙《古易音訓》提要
73.呂祖謙《古易十二篇》提要
74.呂祖謙《周易系辭精義》提要
75.張敦實《潛虛發微論》提要
76.趙善譽《易說》提要
77.林栗《周易經傳集解》提要
78.朱熹《易學啟蒙》提要
79.吳仁杰《易圖說》提要
80.吳仁杰《集古易》附《吳氏古易》提要
81.林至《易裨傳》提要
82.鄭汝諧《東谷易翼傳》提要
83.程大昌《易原》提要
84.趙彥肅《復齋易說》提要
85.楊簡《己易》提要
86.項安世《周易玩辭》提要
87.李杞《周易詳解》提要
88.楊萬里《誠齋易傳》提要
89.李心傳《丙子學易編》提要
90.李中正《泰軒易傳》提要
91.易祓《周易總義》提要
92.祝泌《觀物篇解》附《皇極經世解起數訣》提要
93.趙以夫《易通》提要
94.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提要
95.稅與權《稅氏周易古經》提要
96.林光世《水村易鏡》提要
97.朱鑒《朱文公易說》提要
98.趙汝�《周易輯聞》提要
99.趙汝�《易雅》提要
100.趙汝�《筮宗》提要
101.董楷《周易傳義附錄》提要
102.王應麟《周易鄭康成注》提要
103.胡方乎《易學啟蒙通釋》提要
104.鮑雲龍《天原發微》附《辨正》提要
105.俞琰《周易集說》提要
卷六 元
……
卷七 明
卷八 清(上)
卷九 清(下)
卷十 近代
後記/張文江
卷一 兩漢(附先秦)
1.《孟氏易》提要
2.《焦氏易林》提要
3.《京氏章句》提要
4.《京氏易傳》提要
5.《太玄經》提要
6.《馬氏易傳》提要
7.《鄭氏易注》提要
8.《荀氏易傳》提要
9.《劉氏章句》提要
10.11.《虞氏易注》提要
12.《陸氏周易述》提要
附先秦
13.《子夏易傳》提要 附《韓嬰、丁寬易傳》提要
14.《周易薛氏記》提要
卷二 魏晉
15.《董氏章句》提要
16.王肅《周易注》提要
17.王弼《周易略例》附邢躊《注》提要
18.王弼《周易注》提要
19.向秀《易義》提要
20.姚信《周易注》提要
21.翟玄《易義》提要
22.《荀爽九家集注》提要
23.蜀才《周易注》提要
24.干寶《周易注》提要
25.王□《周易注》提要
26.韓伯《周易系辭注》提要
卷三 南北朝隋唐
27.《周易伏氏集解》提要
28.《關氏易傳》提要
29.《易經沈氏要略》提要
30.《周易姚氏注》提要
31.《周易崔氏注》提要
32.《周易傅氏注》提要
33.《周易盧氏注》提要
34.《元包》提要
35.《經典釋文》提要
36.孔穎達《周易正義》提要
37.郭京《周易舉正》提要
38.李鼎祚《周易集解》提要
卷四 宋(上)
39.範仲淹《易義》提要
40.蘇洵《太玄論》提要
41.蘇洵《洪範論》提要
42.張載《橫渠易說》提要
43.邵雍《皇極經世書》提要
44.邵雍《觀物外篇》提要
45.呂大防《呂氏周易古經》提要
46.司馬光《太玄經集注》提要
47.蘇軾《蘇氏易傳》提要
48.司馬光《溫公易說》提要
49.司馬光《潛虛》提要
50.程頤《周易程傳》提要
51.張根《吳園周易解》提要
52.晁說之《晁氏古周易》附《邵子古周易》提要
53.晁說之《易玄星紀譜》提要
54.陳□《了齋易說》提要
卷五 宋(下)
55.朱震《漢上易集傳》提要
56.朱震《漢上易卦圖》提要
57.朱震《漢上易叢說》提要
58.王浞《易學》提要
59.吳沆《易璇璣》提要
60.郭雍《郭氏傳家易說》提要
61.沈該《易小傳》提要
62.張浚《紫岩易傳》提要
63.都絮《易變體義》提要
64.李光《讀易詳說》提要
65.李衡《周易義海撮要》提要
66.張行成《翼玄》提要
67.張行成《皇極經世索隱》提要
68.張行成《觀物外篇衍義》提要
69.張行成《易通變》提要
70.朱熹《周易本義》提要
71.李石《方舟易學》提要
72.呂祖謙《古易音訓》提要
73.呂祖謙《古易十二篇》提要
74.呂祖謙《周易系辭精義》提要
75.張敦實《潛虛發微論》提要
76.趙善譽《易說》提要
77.林栗《周易經傳集解》提要
78.朱熹《易學啟蒙》提要
79.吳仁杰《易圖說》提要
80.吳仁杰《集古易》附《吳氏古易》提要
81.林至《易裨傳》提要
82.鄭汝諧《東谷易翼傳》提要
83.程大昌《易原》提要
84.趙彥肅《復齋易說》提要
85.楊簡《己易》提要
86.項安世《周易玩辭》提要
87.李杞《周易詳解》提要
88.楊萬里《誠齋易傳》提要
89.李心傳《丙子學易編》提要
90.李中正《泰軒易傳》提要
91.易祓《周易總義》提要
92.祝泌《觀物篇解》附《皇極經世解起數訣》提要
93.趙以夫《易通》提要
94.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提要
95.稅與權《稅氏周易古經》提要
96.林光世《水村易鏡》提要
97.朱鑒《朱文公易說》提要
98.趙汝�《周易輯聞》提要
99.趙汝�《易雅》提要
100.趙汝�《筮宗》提要
101.董楷《周易傳義附錄》提要
102.王應麟《周易鄭康成注》提要
103.胡方乎《易學啟蒙通釋》提要
104.鮑雲龍《天原發微》附《辨正》提要
105.俞琰《周易集說》提要
卷六 元
……
卷七 明
卷八 清(上)
卷九 清(下)
卷十 近代
後記/張文江
序
1960年左右準備寫易學史。約55年至65年間在收集資料,得一有關的易學文獻,即研習之而寫《讀易提要》。寫提要之原則,注意著者之時代背景,決不以後世之思想論古人之得失,必以當時之思潮,考宗著老對時代、對古從之認識,並注意其對易學發展所起之作用。總計寫成500余篇,惜于文革期間損失過半,幸存200余篇,今正在陸續增加。況其文雖失,尚能記其旨,故以《讀易提要》為寫易學史之基礎,或可免空論之失。
至于易學史之範圍,亦于60年左右有一極大變化。在變化前,視易學史為經學史之一部分。讀《易》既多,漸知經學不足以盡易學。即使在兩漢盛行經學之時,已有《易林》、《太玄》、《太平經》、《周易參同契》等,可謂非經學之正宗,然未可謂非易學之名著。又孟、京之說本立學官,不可謂非經學,然孟、焦、京之傳,有施、梁忌孟于前,翟、白輕焦于後。京氏喪身,尤見政治斗爭之險。未久而京氏易仍立學官,然孟、京之易二千年來,不與經濟並論,況民間尚有費、高之易。于魏晉後之易學發展,更非經學可囿。然而易學地位須屬六經之原,尚宜包括其他各種思想文化,且所包括之思想文化因時代而變,此易學所以敏賾,故不可無易學史以見其發展之跡。今先成易學史綱目,名之曰《易學史簡介》。簡介雲者,討論易學史之內容以求正于時彥。
至于易學史之範圍,亦于60年左右有一極大變化。在變化前,視易學史為經學史之一部分。讀《易》既多,漸知經學不足以盡易學。即使在兩漢盛行經學之時,已有《易林》、《太玄》、《太平經》、《周易參同契》等,可謂非經學之正宗,然未可謂非易學之名著。又孟、京之說本立學官,不可謂非經學,然孟、焦、京之傳,有施、梁忌孟于前,翟、白輕焦于後。京氏喪身,尤見政治斗爭之險。未久而京氏易仍立學官,然孟、京之易二千年來,不與經濟並論,況民間尚有費、高之易。于魏晉後之易學發展,更非經學可囿。然而易學地位須屬六經之原,尚宜包括其他各種思想文化,且所包括之思想文化因時代而變,此易學所以敏賾,故不可無易學史以見其發展之跡。今先成易學史綱目,名之曰《易學史簡介》。簡介雲者,討論易學史之內容以求正于時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