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回答:15、16世紀明朝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何以會是今天所見的這般景象?這是一個困惑人心、令人著迷的問題。由此問題引領,本書借15、16世紀明朝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與消費者之間不同關系形態的考察和比較,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諸多領域,層層剖析,步步深入,回答藝術何以如此呈現的比較之問。本書因問題而開啟,又因問題的回答而關閉,其間,不斷的剖析與追問就是情節,故本書敘理娓娓道來,環環相扣,場面宏闊,而又別饒意趣。
作者簡介:
李萬康,1972年生於四川瀘定,1995年畢業於重慶師范專科學校數學教育專業,1998年考入西南師范大學攻讀中國美術史碩士學位,2003年又入首都師范大學攻讀中國美術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美術史,旁及藝術市場學,著有《藝術市場學概論》(2005)。此外,論文若干。
目錄
自序
緒論 利瑪竇的困惑
第一章 混同與分離
一 一則普通題跋
二 文徵明與《關山積雪圖》
三 米開朗琪羅與西斯廷天頂畫
四 求達澄明之境
五 消費關系與道心治理
六 游藝自娛與為士原則
七 「誰把我與我自己分離?」
八 普遍化的二元對立
九 畫家工具化的制度之源
十 繪畫非專業化與專業化之別
十一 自娛與廝役的層級性
十二 農業經濟與繪畫消費
十三 「道」與「真」的沖突
十四 旁觀、味讀與消費關系
十五 混同關系的影響
十六 分離關系的影響
第二章 自由與束縛
一 杜東原與《月舟圖》
二 畫家本體自由的淵源
三 人治、集權與自由訴求
四 明代自由訴求的畸變
五 消費者本體自由的表現
六 「Renaissance」的內涵
七 原位交換與人文主義
八 制度開放與自由
九 契約自由的乞賴性
十 屈從與束縛
十一 明朝倫理觀的束縛
十二 品評體系的結構意義
十三 品評與圖式的束縛性
十四 傳統開放與創作自由
十五 藝術的自由
十六 不可解之解
第三章 重義與趨利
一 沈周與重義
二 君子人品的外顯
三 重義輕利的內化
四 重利的國度
五 重利的傳統
六 競爭通道的差異
七 榮譽趨利
八 競爭趨利
九 重利輕義與藝術贊助
十 「人主之學」與藝術贊助
十一 中國皇室藝術贊助的缺失
十二 重義之弊與信用制度
十三 中國民間藝術贊助的缺失
十四 明代畫派與市場
十五 重義的影響
十六 重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引用圖錄
致謝
緒論 利瑪竇的困惑
第一章 混同與分離
一 一則普通題跋
二 文徵明與《關山積雪圖》
三 米開朗琪羅與西斯廷天頂畫
四 求達澄明之境
五 消費關系與道心治理
六 游藝自娛與為士原則
七 「誰把我與我自己分離?」
八 普遍化的二元對立
九 畫家工具化的制度之源
十 繪畫非專業化與專業化之別
十一 自娛與廝役的層級性
十二 農業經濟與繪畫消費
十三 「道」與「真」的沖突
十四 旁觀、味讀與消費關系
十五 混同關系的影響
十六 分離關系的影響
第二章 自由與束縛
一 杜東原與《月舟圖》
二 畫家本體自由的淵源
三 人治、集權與自由訴求
四 明代自由訴求的畸變
五 消費者本體自由的表現
六 「Renaissance」的內涵
七 原位交換與人文主義
八 制度開放與自由
九 契約自由的乞賴性
十 屈從與束縛
十一 明朝倫理觀的束縛
十二 品評體系的結構意義
十三 品評與圖式的束縛性
十四 傳統開放與創作自由
十五 藝術的自由
十六 不可解之解
第三章 重義與趨利
一 沈周與重義
二 君子人品的外顯
三 重義輕利的內化
四 重利的國度
五 重利的傳統
六 競爭通道的差異
七 榮譽趨利
八 競爭趨利
九 重利輕義與藝術贊助
十 「人主之學」與藝術贊助
十一 中國皇室藝術贊助的缺失
十二 重義之弊與信用制度
十三 中國民間藝術贊助的缺失
十四 明代畫派與市場
十五 重義的影響
十六 重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引用圖錄
致謝
序
本書動筆於2003年4月,初稿完成時,北京已是天寒地凍。那一天,我待在宿舍,頸椎疼痛難忍,思想卻還在周游,像中了邪似的。後來,朋友提醒,完成初稿的日子恰好是2003年洋人的聖誕節。
再後來,過了近兩年,出版的事被擱淺,不見眉目。然也虧得有這兩年的耽擱,其間,書稿重寫了一次,大小手術不知其數,所以現在讀來,還像那麽回事,要不然文字粗糙,又不知會平添多少懊恨來。去歲出的一本《藝術市場學概論》,就因為趕著學生要用,出得著急,連累今日一頁一頁重讀過去,每次都大汗淋漓,跟欠人債一樣。
稿熱須涼,心躁須靜。但我輩浮躁,老想出人頭地,不肯下字斟句酌的工夫,好端端的東西就這麽因粗疏舛誤而失色不少。所幸這第二本書還算對得起自己:兩年間趁著稿子還待字閨中,隔三差五打磨潤飾,如今雖不逮大家閨秀,但出閣之日倒也不難看。不過,提到畢妝出閣,須格外感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瑞琳老師、藝術館主編陳凌雲先生與同仁:要不是他們純篤的人文情懷,這書怕是還在閨中飾妝以待;·並且,要不是他們精益求精付諸心血,怕是出了閣也不中看。
本書為中西美術比較,話題嚴肅,著墨經營,總怕敗他人讀書好藝的興致,故資料縷析,頗為計較。曾有一天,和師弟清聊,他說,當初一看祖宗手跡就著迷,以為研究藝術史,天天和經典名作打照面,一定好玩,沒想考上了研,跑到圖書館借來今人的專著托腮鎖眉讀了一堆,先是弄丟了研究的興趣,接著連看畫的興趣都葬送了。
其實,我們研究的中西藝術史尤其是中國書畫史,還遠不至於那般招人恨。就單說一事吧。清初畫家查士標膝下有二女,年入三十,尚未婚嫁,街坊鄰居說三道四,話傳至查士標耳中,他眼一橫,說:「姑娘三十何足懼?老翁八十尚童顏。」我讀完,大笑!查士標實在太有意思了。西方畫家除了哈爾斯還有誰有這麽好玩?許多人說治中國美術史枯燥,那都是現代人把味道搞壞的,與古人何干?
可惜今日教研管理多以數字量化,逼得人為求生計,不得不抄來抄去弄出一大堆書扼殺人的興趣。遠在春秋,孔子即嘆:「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後世讀書人,也每朝每嘆,於今更變本加厲,若聖人在世,見此「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還能憂而不怨,哀而不傷?
老天保佑,三年前我開始寫此書時,評職稱、拿學位還早得很,所以一門心思想弄明白的就是15、1 6世紀明朝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為什麽非得是這個樣子。於是,想著想著,就這麽輕輕松松地過來了:在北京,讀博的這三年,導師寬厚,任我耕墾,平日不緊不慢,清閑得只想再讀它個三十年,直接退休完事。如今,臨近畢業,卻日漸不安:不久教學、雜務、會議、表格便終日糾纏,清靜安閑再何以棲身?
想到恐懼處,我便羨慕古人:賦詩作畫寫拉倒。
嗚呼哀哉!甘盡苦來,真愁煞人!
李萬康
2006年1月於北京
再後來,過了近兩年,出版的事被擱淺,不見眉目。然也虧得有這兩年的耽擱,其間,書稿重寫了一次,大小手術不知其數,所以現在讀來,還像那麽回事,要不然文字粗糙,又不知會平添多少懊恨來。去歲出的一本《藝術市場學概論》,就因為趕著學生要用,出得著急,連累今日一頁一頁重讀過去,每次都大汗淋漓,跟欠人債一樣。
稿熱須涼,心躁須靜。但我輩浮躁,老想出人頭地,不肯下字斟句酌的工夫,好端端的東西就這麽因粗疏舛誤而失色不少。所幸這第二本書還算對得起自己:兩年間趁著稿子還待字閨中,隔三差五打磨潤飾,如今雖不逮大家閨秀,但出閣之日倒也不難看。不過,提到畢妝出閣,須格外感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瑞琳老師、藝術館主編陳凌雲先生與同仁:要不是他們純篤的人文情懷,這書怕是還在閨中飾妝以待;·並且,要不是他們精益求精付諸心血,怕是出了閣也不中看。
本書為中西美術比較,話題嚴肅,著墨經營,總怕敗他人讀書好藝的興致,故資料縷析,頗為計較。曾有一天,和師弟清聊,他說,當初一看祖宗手跡就著迷,以為研究藝術史,天天和經典名作打照面,一定好玩,沒想考上了研,跑到圖書館借來今人的專著托腮鎖眉讀了一堆,先是弄丟了研究的興趣,接著連看畫的興趣都葬送了。
其實,我們研究的中西藝術史尤其是中國書畫史,還遠不至於那般招人恨。就單說一事吧。清初畫家查士標膝下有二女,年入三十,尚未婚嫁,街坊鄰居說三道四,話傳至查士標耳中,他眼一橫,說:「姑娘三十何足懼?老翁八十尚童顏。」我讀完,大笑!查士標實在太有意思了。西方畫家除了哈爾斯還有誰有這麽好玩?許多人說治中國美術史枯燥,那都是現代人把味道搞壞的,與古人何干?
可惜今日教研管理多以數字量化,逼得人為求生計,不得不抄來抄去弄出一大堆書扼殺人的興趣。遠在春秋,孔子即嘆:「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後世讀書人,也每朝每嘆,於今更變本加厲,若聖人在世,見此「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還能憂而不怨,哀而不傷?
老天保佑,三年前我開始寫此書時,評職稱、拿學位還早得很,所以一門心思想弄明白的就是15、1 6世紀明朝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為什麽非得是這個樣子。於是,想著想著,就這麽輕輕松松地過來了:在北京,讀博的這三年,導師寬厚,任我耕墾,平日不緊不慢,清閑得只想再讀它個三十年,直接退休完事。如今,臨近畢業,卻日漸不安:不久教學、雜務、會議、表格便終日糾纏,清靜安閑再何以棲身?
想到恐懼處,我便羨慕古人:賦詩作畫寫拉倒。
嗚呼哀哉!甘盡苦來,真愁煞人!
李萬康
2006年1月於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