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親見喇嘛王國的暮色風光,定格在一九四0年代的眾生百相,半個世紀前首印於美國影響至今,第一部由國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的西藏。
這本著作的特點是取材於實際。作者在西藏期間,研讀了大量文獻,學習了藏語文,接觸了官員、僧人、民眾,進出於佛殿、寺廟、府邸、里巷,隨時記下所見所聞所思,積累了若干卷用英文寫的筆記和日記(三大本日記在「文革」中被查抄,迄不知去向),這些素材就是著述的依據,將它們剪裁融合,用現代的文體結構、生動的筆墨加以表述,所以無論去過西藏與否,開卷就會感到親切有趣,引人入勝,沒有有關古典著作特有的那種枯燥味道。
全書共分六個部分,即自然環境、民族歷史、宗教寺院、政治機構、人民生活、年中行事。
自然環境與民族歷史構成了時地縱橫坐標,這部分基本上根據文獻和近代論著寫成,也包括作者的經歷與感受,特點是准確的高度概括。任何有著述經驗的人都懂得,這是相當難於落筆的部分,因講地理須縱目百余萬平方公里的西藏高原及其周邊,敘歷史須盱衡千載從神話傳說時代說到解放,其間重大的項目不能遺漏,還須縮千里於尺幅,要言不煩,既給予初學者以基本概念,又供應專家們以復習提綱。看來作者輕快自如的談話的後面不知預先作了多少年的准備,下了多麽大的艱苦功夫。
如果說地理和歷史的材料還可以在書齋里找到,下面的宗教與政治情況則非親臨其境不能完全真切了解。這兩部分內容的公布在當時是創新,在今天仍保存著其學術價值。作者近距離地觀察拉薩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揭開其神秘的層層紗幕,調查了其組織結構及功能、不同類別的僧人的日常生活、佛典教學的程序與方式、一般僧眾乃至活佛的角色形成過程等等。而因辦事處的工作接觸,又詳細地記錄了以達賴喇嘛為至尊的地方政府的機構系統,究明其僧俗官衙雙重並行而以僧為主的特征,分析了僧侶、貴族與政權的相互關系、決策的程序以及行政司法制度等,把人們習稱而尚不深知的「政教合一制」作了深入的解剖。這兩大上層建築,當時是世人遙望而難及的,現在作者由表及里一一透視,告訴大家,確實是很大的學術貢獻。
寫作以上這兩部分難免要使用較多的專詞,風格也較庄重,雖然我們似隨著作者走入陰暗的護法神殿,同樣在搖曳微弱的燭影下瞥見那神秘猙獰的密宗神像,而也仿佛在衙署中碰上那些來去匆匆、戴著紅帽、帽邊綴滿紅穗的候補僧官或在辮發上扎著金屬護身盒的候補俗官,可是下面關系拉薩人民的日常生活部分,作者的筆卻似脫去拘束,充分地顯示其文學才能,寫來十分生動。
在「與西藏人一起生活」的標題下,我們既走過山麓、嘛呢堆、佛塔、山寺、鄉村,遇見隊商、香客、好客的農夫農婦、矜持造作的頭人,又走人拉薩城市,交結了貴族、僧俗官員、商人、手工藝者和平民,極難得地旁觀了達賴喇嘛在布達拉宮的早朝,出席了豪家私邸夜以繼晝的宴會,應邀參加了尋常百姓家的婚禮,了解了貧富階層的衣食住行、精神寄托以及這個等級分明的社會里從慶祝誕生到安排喪葬的繁瑣儀節。作者觀察入微、刻畫精細,文筆極盡華麗多姿的能事。
全書的最後以報道拉薩市民一年四季的行事結束。這是一軸徐徐展開的絢爛奪目的民俗畫卷,是《東京夢華錄》的藏文版,是活動中的社會的錄像,是歷史的橫向的敘述。它先繪出拉薩的地圖——環行全城的轉經路、布達拉宮、龍王廟、大小昭寺、八廓街等等,然後盡情描寫在這里一年到頭的節日娛樂,從春天暢游龍潭開始,歷數自季春到盛夏的吉曲河畔的野餐節、夏秋之交的雪頓戲劇節、浴水節、初冬的燃燈節、新年慶典和聚集千萬僧人歷時二十一天的大祈願會等等,從充滿詩情畫意的仕女游春說到宗教隊伍的喧闐行進,繪聲繪色,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