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的是人文科學根據人的心理要素——知、情、意——形成的哲學、美學、倫理學等三大學科形成、發展與變遷的歷史。通過這一歷史問題的研究,關注西方學術三分思想演變與人類丈明進程的內在聯系,尤其是人類由自然人憑借美學中介成為德性人的可能性,努力檢索啟蒙受挫、德性失落的文化根源,探求現代學術對于現代人德性重建的歷史使命和未來景觀。全文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足音︰學術三分理論的思想淵源。文章認為,古希臘時期,是學術三分思想最早的源頭。古希臘時代,又可以被分為前蘇格拉底時代及其以後時代兩個分期。前蘇格拉底時代,應該說是希臘文化與希伯來文化和諧相處的時代,也就是理性與神性均衡發展的時代。蘇格拉底,尤其是亞里士多德時代的到來,物質世界越發有力地凸顯于人的理性世界,萌發于柏拉圖思想中的心理分類在亞里士多德的學術體系中形成了理論和思想形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了哲學解宗教的態勢,只是以理性為中心的哲學缺乏科學技術的支持,從而導致神秘、畸形與異化的宗教時代的到來。
第二部分,休謨與康德哲學的命運︰學術三分理論的時代狀況。文章認為,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尤其是啟蒙運動以後,人類的近代文明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理性增添了強大的生命力。這一時期,上帝已不再神聖,人成為近代文明的中心。盧梭的人本思想、狄德羅的百科全書,尤其足休謨的人性論,使古希臘時代的理論、創制和實用學科思想,正式成為哲學、美學和倫理學的知識形態。康德則是這一理論和思想體系的集大成者。然而,也正是康德時代,建立了以人為本的主體性哲學取代了以神為本的宗教哲學,進入了哲學解宗教時代的完成時態。盡管晚年的康德對基督教十分流連,而且浪漫派地表現出對于神性的無限追戀,然而,這一切已無法抗拒以康德人本哲學為主體、理性啟蒙為核心的歷史大趨勢。
第三部分,告別韋伯與桑巴特時代︰學術三分思想的社會轉向。人本主義的崛起、理性精神的張揚,特別是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韋伯、桑巴特時代學術思想社會品質的誕生,提供了歷史背景和思想源泉。為世界去魅、禁欲思想和崇尚國家政治,構成韋伯學術思想的基本品質。盡管韋伯也充分體現出對于科技理性的批判,甚至也關注藝術羌學對現代人的意義。然而,這一切,與他的學術思想的基本品質相>匕,完全可以稱之為杯水車薪。這是因為,在宗教改革以後,去魅之同時又出現的施魅,世俗化、技術化、權力化等異化臨著難以擺脫的危機!韋伯、桑巴特時代之後,學術三分思想發生了變化。正如貝爾說的那樣,學術三分是技術—經濟、政治和文化,它也是現代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主要力量。在這一時期,哲學取代宗教的後果得到充分的暴露。這就是︰上帝已死與人之死,將成為歷史的必然!
第四部分,人,何以不死︰學術三分思想與人的命運。文章認為,近代啟蒙,盡管以人本主義為發端,而事實上是不斷偏向人的知性,即走向狹隘的理性啟蒙。這種啟蒙,在神性去魅、科技崛起的背景下,逐步失去了人的情感品味和道德關懷。因此,我們認為,啟蒙必須首先由知性轉向心靈,轉向以情感、德性為根本的總體的心靈。其次,在強大的科技理性的帝國時代,美學與倫理學一樣,成為世俗、技術與權力的犧牲品,或者做奴婢,或者做擺設,已失去它純粹、自由的中介品性,現代人不能由此使自己從自然人成為德性人。除非進入世俗、技術與權力走向死亡的時代。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否定作為迷信與愚昧的任何宗教因素,肯定作為文化形態的宗教神學,尊重宗教神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合法性,關注宗教倫理中的神性品質對于知識哲學中人性精神的內在關聯。通過對歐洲近代學術思想與人類文明關系問題的歷史研究,凸顯高尚的信仰和純粹的心靈對于諸多人文科學思想和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所具有的滲透與推動力,為現代人實現由必然走向自由的使命尋求一條希望之路!
目錄
序
導言 西學何以分類︰近代學術分類與中介問題的形成
一、引子︰問題的提出
二、中介論
三、中介的延異
第一章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足音︰學術三分理論的思想淵源
一、學術分類的原始形態
1.畢達哥拉斯學派
2.德謨克利特
3.蘇格拉底
4.柏拉圖
二、亞里士多德的足音
1.生活狀況與著作體系
2.亞里士多德的學術分類思想
3.德性的意義
三、亞里士多德之後︰中世紀學術思想之本體論位移
1.基督教思想的植入與教父哲學的形成
2.經院哲學的誕生與中世紀學術思想之本體論位移
第二章 休謨與康德哲學的命運︰學術三分理論的時代狀況
一、休謨的學術思想與康德時代
1.休謨的學術思想
2.休謨學術思想對康德時代的影響
二、康德與學術三分理論的全面建立
1.康德其人
2.哲學與思想的革命
3.知、情、意與學術三分理論
4.美學具有中介的性質
三、席勒學術三分理論的個性品質
1.席勒思想的主要來源
2.席勒的三分思想與中介理論
3.席勒學說的目的性與道德性
4.活的形象
四、費希特的知識哲學與實踐精神
1.艱難的生活之旅
2.學術思想
3.行動哲學與操作原則
4.民族意識與自由精神
五、浪漫派的學術世界
1.浪漫派的學術背景
2.傳統情懷與民族意識
3.科學精神與創新意識
4.神性與人格
六、康德哲學的命運
第三章 告別韋伯與桑巴特時代︰學術三分思想的社會轉向
一、韋伯時代的學術背景
1.韋伯時代學術分類的基本狀況
2.路德與加爾文的遭遇
3.韋伯與桑巴特的悖立
二、韋伯與桑巴特的思想
1.世界祛魅何如?
2.資本主義精神
3.人類的困境
三、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
1.尼采學說及其歷史根源
2.福柯的思想
余 論 人,何以不死︰學術三分思想與人的命運
一、啟蒙︰由知性轉向心靈
1.理性的限度
2.心靈的意義
1.世俗化
2.技術帝國
3.權力的終結
4.美學的再生
三、魂歸何處︰宗教倫理的現代意義
1.離開上帝的日子
2.神人同駐
四、本文如是說
1.學術三分思想與人的命運
2.美字中介的可能性
3.神學與人學的關系
4.馬克思的思想
參考文獻
附錄 歐洲近代人文主義的一種經驗方式——論英國十九世紀手工藝運動
一、英國工業文明“錯”在哪里
二、手工藝運動為什麼具有強烈的反戰意識
三、“回歸傳統”不是沒有可能性
後記
導言 西學何以分類︰近代學術分類與中介問題的形成
一、引子︰問題的提出
二、中介論
三、中介的延異
第一章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足音︰學術三分理論的思想淵源
一、學術分類的原始形態
1.畢達哥拉斯學派
2.德謨克利特
3.蘇格拉底
4.柏拉圖
二、亞里士多德的足音
1.生活狀況與著作體系
2.亞里士多德的學術分類思想
3.德性的意義
三、亞里士多德之後︰中世紀學術思想之本體論位移
1.基督教思想的植入與教父哲學的形成
2.經院哲學的誕生與中世紀學術思想之本體論位移
第二章 休謨與康德哲學的命運︰學術三分理論的時代狀況
一、休謨的學術思想與康德時代
1.休謨的學術思想
2.休謨學術思想對康德時代的影響
二、康德與學術三分理論的全面建立
1.康德其人
2.哲學與思想的革命
3.知、情、意與學術三分理論
4.美學具有中介的性質
三、席勒學術三分理論的個性品質
1.席勒思想的主要來源
2.席勒的三分思想與中介理論
3.席勒學說的目的性與道德性
4.活的形象
四、費希特的知識哲學與實踐精神
1.艱難的生活之旅
2.學術思想
3.行動哲學與操作原則
4.民族意識與自由精神
五、浪漫派的學術世界
1.浪漫派的學術背景
2.傳統情懷與民族意識
3.科學精神與創新意識
4.神性與人格
六、康德哲學的命運
第三章 告別韋伯與桑巴特時代︰學術三分思想的社會轉向
一、韋伯時代的學術背景
1.韋伯時代學術分類的基本狀況
2.路德與加爾文的遭遇
3.韋伯與桑巴特的悖立
二、韋伯與桑巴特的思想
1.世界祛魅何如?
2.資本主義精神
3.人類的困境
三、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
1.尼采學說及其歷史根源
2.福柯的思想
余 論 人,何以不死︰學術三分思想與人的命運
一、啟蒙︰由知性轉向心靈
1.理性的限度
2.心靈的意義
1.世俗化
2.技術帝國
3.權力的終結
4.美學的再生
三、魂歸何處︰宗教倫理的現代意義
1.離開上帝的日子
2.神人同駐
四、本文如是說
1.學術三分思想與人的命運
2.美字中介的可能性
3.神學與人學的關系
4.馬克思的思想
參考文獻
附錄 歐洲近代人文主義的一種經驗方式——論英國十九世紀手工藝運動
一、英國工業文明“錯”在哪里
二、手工藝運動為什麼具有強烈的反戰意識
三、“回歸傳統”不是沒有可能性
後記
序
于文杰同志的著作《歐洲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論西學三分及其中介理論的歷史可能性》,以其博士後出站報告為基礎,幾窆修改,終于完稿。看完這部厚重的書稿.也許未必把握了著者的全型意圖,但總難免有些想法,于是寫下來,就算與本書的讀者做一點手面的交流吧。
對待學術思想史的研究,要真正有所收獲,無論著者還是讀者,都需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在目前的這種商品經濟的大潮中,這類成果既缺乏流行作品的那種轟動效應,又沒有快餐式作品那種令人輕松的消閑效果,因此,願意閱讀這類著作的人,基本上屬于在精神方面的奢侈消費群體。有鑒于此.我在這里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或許對這些熱心讀者,能夠多少提供一點方便。我想說的是,無論是隨手翻翻,還是全部通讀,作者在三個方面的著力點都值得注意。
第一是作者抓住了西方學術三分思想作為自己立論的切入點,體現了較強的攻堅意識和創新精神。目前,在研究學術三分思想方面還沒有一種現成的成果。作者既能基本駕馭哲學、美學、倫理學等三大學科總體發展的歷史狀況,又能從學術經典的細節研究出發,充分地開掘歷次西學東傳的珍稀文獻,努力吸收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學風謹嚴和勇于開拓之中體現出強勁的創新精神。做這樣的選題是有一定難度的,按作者自己的說法,本書研究的是人文科學根據人的心理要素——知、情、意——形成的哲學、美學、倫理學等三大學科形成、發展與變遷的歷史。通過這一歷史問題的研究,從西方學術三分思想演變與人類文明進程的內在聯系入手,關注人類由自然人憑借美學中介成為德性人的可能性,努力追尋啟蒙受挫、德性失落的文化根源,探求現代學術對于現代人德性重建的歷史使命和未來景觀。不難看出,這是一個較為龐大,並且頭緒較為繁多的研究課題,能夠深入分析,最終不在堂皇的學術殿堂里迷失,已屬不易。作者能夠抓住這一切入點,緊緊圍繞有關的這一主題做文章,把握住了大的方向,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作者的基本構思是成功的。
第二是對學術三分思想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演變的脈絡進行了較為獨到的梳理。作者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十分明晰地分析了從萌芽于柏拉圖思想中的心理分類,在亞里士多德的學術體系申形成理論的思想形態,然後到啟蒙運動、康德時代的一系列大師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直至韋伯強調技術理性的種種後果。並指出,在韋伯時代之後,學術三分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學術三分是指技術一經濟、政治和文化,它也是現代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主要力量。在這丁時期,哲學取代宗教的後果產生了一系列思想和觀念方面的危機,並妨礙了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時間的歷史跨度如此之大,能夠將學術三分思想發展的脈絡基本把握並加以闡述,應該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作者成功地設計並剖析了學術三分理論的思想淵源、歷史發展和時代變遷等一系列重大的學術史問題,同時還盡力回答了與此相關的一些學術問題。同時,作者還以思想史的事實為依據,向亞里士多德、康德和韋伯等思想大師們提出了自己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所產生的困惑,對于哲學解宗教的過程、神學與人學的歷史性關聯和美學中介的歷史可能性等問題,均提出了精當而又富有創見的看法,為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三則是在一個日益物化的現代社會中,關注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與人類文明歷史變遷之間的關系,突出學術思想研究的人文關懷與現實精神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掎人之為人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成功地駕馭了學術三分思想從古希臘到現代社會的總體狀況,在問題研究和時代透視中體現出深邃的歷史意識和強烈的現實精神。在對學術三分思想進行歷史研究的同時,始終關注這一思想的變遷對于人類發展的影響。作者認為,信仰是學術三分思想變遷和影響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和靈魂。如果任由人類的徹底物質化作為人類現代化的標尺,那麼,人類今天的一切努力,有可能不是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前進,而是開啟了通往自我毀滅的閘門。因此,從這種角度看,作者在極其謹嚴和規範的學術研究中,體現出擔當歷史責任和關注人類命運的優秀的學術品質。
學者們認為,人類在過去60年間已經消耗了人類物質資源的三分之二,按照原有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維持人類的生存。那麼,人類應該如何面對這樣即將臨近的危機?顯然,我們已經不能再簡單地將物質享受的最大化與便捷化作為發展的基本目標,而應該將人類的潛力得到展現放在首位。因此,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與自然達成平衡的同時建立一個和諧振的人類社會,應該成為新世紀人類追求的目標。在這一發展模式轉化的過程中,促使人們更多地關注人類的精神構建,顯然是學術界的責任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文杰同志的著作——《歐洲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論西學三分及其中介理論的歷史可能性》,能夠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確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因此,我衷心地祝賀他的新作出版;同時,也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作品問世。
對待學術思想史的研究,要真正有所收獲,無論著者還是讀者,都需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在目前的這種商品經濟的大潮中,這類成果既缺乏流行作品的那種轟動效應,又沒有快餐式作品那種令人輕松的消閑效果,因此,願意閱讀這類著作的人,基本上屬于在精神方面的奢侈消費群體。有鑒于此.我在這里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或許對這些熱心讀者,能夠多少提供一點方便。我想說的是,無論是隨手翻翻,還是全部通讀,作者在三個方面的著力點都值得注意。
第一是作者抓住了西方學術三分思想作為自己立論的切入點,體現了較強的攻堅意識和創新精神。目前,在研究學術三分思想方面還沒有一種現成的成果。作者既能基本駕馭哲學、美學、倫理學等三大學科總體發展的歷史狀況,又能從學術經典的細節研究出發,充分地開掘歷次西學東傳的珍稀文獻,努力吸收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學風謹嚴和勇于開拓之中體現出強勁的創新精神。做這樣的選題是有一定難度的,按作者自己的說法,本書研究的是人文科學根據人的心理要素——知、情、意——形成的哲學、美學、倫理學等三大學科形成、發展與變遷的歷史。通過這一歷史問題的研究,從西方學術三分思想演變與人類文明進程的內在聯系入手,關注人類由自然人憑借美學中介成為德性人的可能性,努力追尋啟蒙受挫、德性失落的文化根源,探求現代學術對于現代人德性重建的歷史使命和未來景觀。不難看出,這是一個較為龐大,並且頭緒較為繁多的研究課題,能夠深入分析,最終不在堂皇的學術殿堂里迷失,已屬不易。作者能夠抓住這一切入點,緊緊圍繞有關的這一主題做文章,把握住了大的方向,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作者的基本構思是成功的。
第二是對學術三分思想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演變的脈絡進行了較為獨到的梳理。作者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十分明晰地分析了從萌芽于柏拉圖思想中的心理分類,在亞里士多德的學術體系申形成理論的思想形態,然後到啟蒙運動、康德時代的一系列大師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直至韋伯強調技術理性的種種後果。並指出,在韋伯時代之後,學術三分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學術三分是指技術一經濟、政治和文化,它也是現代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主要力量。在這丁時期,哲學取代宗教的後果產生了一系列思想和觀念方面的危機,並妨礙了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時間的歷史跨度如此之大,能夠將學術三分思想發展的脈絡基本把握並加以闡述,應該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作者成功地設計並剖析了學術三分理論的思想淵源、歷史發展和時代變遷等一系列重大的學術史問題,同時還盡力回答了與此相關的一些學術問題。同時,作者還以思想史的事實為依據,向亞里士多德、康德和韋伯等思想大師們提出了自己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所產生的困惑,對于哲學解宗教的過程、神學與人學的歷史性關聯和美學中介的歷史可能性等問題,均提出了精當而又富有創見的看法,為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三則是在一個日益物化的現代社會中,關注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與人類文明歷史變遷之間的關系,突出學術思想研究的人文關懷與現實精神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掎人之為人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成功地駕馭了學術三分思想從古希臘到現代社會的總體狀況,在問題研究和時代透視中體現出深邃的歷史意識和強烈的現實精神。在對學術三分思想進行歷史研究的同時,始終關注這一思想的變遷對于人類發展的影響。作者認為,信仰是學術三分思想變遷和影響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和靈魂。如果任由人類的徹底物質化作為人類現代化的標尺,那麼,人類今天的一切努力,有可能不是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前進,而是開啟了通往自我毀滅的閘門。因此,從這種角度看,作者在極其謹嚴和規範的學術研究中,體現出擔當歷史責任和關注人類命運的優秀的學術品質。
學者們認為,人類在過去60年間已經消耗了人類物質資源的三分之二,按照原有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維持人類的生存。那麼,人類應該如何面對這樣即將臨近的危機?顯然,我們已經不能再簡單地將物質享受的最大化與便捷化作為發展的基本目標,而應該將人類的潛力得到展現放在首位。因此,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與自然達成平衡的同時建立一個和諧振的人類社會,應該成為新世紀人類追求的目標。在這一發展模式轉化的過程中,促使人們更多地關注人類的精神構建,顯然是學術界的責任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文杰同志的著作——《歐洲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論西學三分及其中介理論的歷史可能性》,能夠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確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因此,我衷心地祝賀他的新作出版;同時,也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作品問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