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所謂由「命」而「道」,是指人們由關注人的可能的「命運」,轉為涉及人生當有意義的「境界」。 「命運」問題是「人從何處來,又向何處去」的問題,「境界」問題是「人生有什麽意義」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是從人生的終極處問起的,因而構成人生其他一切問題的輻輳。
任何一個文明發祥較早並在此後以其最初成就長久地參與了人類文化創造的民族,都曾有過這樣的時代:它之前的所有時代都向著它而趨進,似乎都在為它的到來作一種准備,它之後的所有時代又都一次次地回味於它;這時代仿佛它前後的那些時代環繞的軸心,二十世紀的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把它稱作「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的特征,倘一言以蔽之,正可說是人文眷注從「命運」到「境界」或所謂由「命」而「道」的轉換。中國的「軸心時代」當在諸子蜂起的春秋戰國之際。
目錄
第一講 緒論:中國的「軸心時代」┅┅┅┅┅┅┅┅┅┅┅┅┅┅┅┅┅┅┅┅1
一種生命化的研究方法(1) 人類文化史上的「軸心時代」(4) 卜「命」與致「道」(10) 先秦諸子學說在怎樣的人文分際上(16)
第二講 老子┅┅┅┅┅┅┅┅┅┅┅┅┅┅┅┅┅┅┅┅┅┅┅┅┅┅┅┅┅┅┅28
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28) 「道法自然」(32) 「有無相生」(35) 「上德不德」(38) 「復歸於朴」(42)
第三講 孔子┅┅┅┅┅┅┅┅┅┅┅┅┅┅┅┅┅┅┅┅┅┅┅┅┅┅┅┅┅┅┅46
孔子的生命情調(46) 「仁」——「吾道一以貫之」(50)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54) 「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58) 「政者,正也」(62) 「有教無類」(65)
第四講 墨子┅┅┅┅┅┅┅┅┅┅┅┅┅┅┅┅┅┅┅┅┅┅┅┅┅┅┅┅┅┅┅70
墨子與《墨子》(70) 「兼相愛,交相利」(74) 「尚賢」與「尚同」(78) 「尊天」與「事鬼」(81) 儒墨之辨(85)
第五講 庄子┅┅┅┅┅┅┅┅┅┅┅┅┅┅┅┅┅┅┅┅┅┅┅┅┅┅┅┅┅┅┅90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書(90) 「大道不稱」而「寓諸庸」(94) 「明白入素,無為復朴,體性抱神」(97) 「吾喪我」,以「相忘於道術」(102) 「無所待」,「以游逍遙之虛」(106)
第六講 孟子 ┅┅┅┅┅┅┅┅┅┅┅┅┅┅┅┅┅┅┅┅┅┅┅┅┅┅┅┅┅┅111
儒學的主脈與孟子(111) 性善論與「四端」說(115) 「義」、「利」之辨與「良貴」說(120) 「王」、「霸」之辨與「仁政」說(124) 「小」、「大」之辨與「存心」、「養性」的修養論(129)
第七講 荀子 ┅┅┅┅┅┅┅┅┅┅┅┅┅┅┅┅┅┅┅┅┅┅┅┅┅┅┅┅┅┅133
荀子其人與儒門中的荀學(134) 「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139) 「性偽之分」與「化性起偽」(144) 「明分使群」與「隆禮」、「重法」(149) 「化性」、「解蔽」而「終乎為聖人」(155)
第八講 名家 ┅┅┅┅┅┅┅┅┅┅┅┅┅┅┅┅┅┅┅┅┅┅┅┅┅┅┅┅┅┅161
「辨說」與名家(162) 惠施的「合同異」之辯(167) 公孫龍的「離堅白」之辯(173) 幾點評說(179)
第九講 法家 ┅┅┅┅┅┅┅┅┅┅┅┅┅┅┅┅┅┅┅┅┅┅┅┅┅┅┅┅┅┅182
「法」意識的不同人文內涵(183) 李悝、吳起和商鞅(187) 慎到與申不害(192) 韓非(198)
第十講 陰陽家 ┅┅┅┅┅┅┅┅┅┅┅┅┅┅┅┅┅┅┅┅┅┅┅┅┅┅┅┅┅205
從「數術」到「陰陽之術」(205) 「陰陽」與「五行」(208) 「五行相生」與「月令」(213) 「五行相勝」與鄒衍的學說(219)
附 錄
「先秦諸子」緒論講授提綱 ┅┅┅┅┅┅┅┅┅┅┅┅┅┅┅┅┅┅226
老子學說講授提綱 ┅┅┅┅┅┅┅┅┅┅┅┅┅┅┅┅┅┅┅┅┅┅┅233
孔子學說講授提綱 ┅┅┅┅┅┅┅┅┅┅┅┅┅┅┅┅┅┅┅┅┅┅┅243
墨子學說講授提綱 ┅┅┅┅┅┅┅┅┅┅┅┅┅┅┅┅┅┅┅┅┅┅┅251
庄子學說講授提綱 ┅┅┅┅┅┅┅┅┅┅┅┅┅┅┅┅┅┅┅┅┅┅┅257
孟子學說講授提綱 ┅┅┅┅┅┅┅┅┅┅┅┅┅┅┅┅┅┅┅┅┅┅┅265
荀子學說講授提綱 ┅┅┅┅┅┅┅┅┅┅┅┅┅┅┅┅┅┅┅┅┅┅┅275
名家學說講授提綱 ┅┅┅┅┅┅┅┅┅┅┅┅┅┅┅┅┅┅┅┅┅┅┅286
法家學說講授提綱 ┅┅┅┅┅┅┅┅┅┅┅┅┅┅┅┅┅┅┅┅┅┅┅295
陰陽家學說講授提綱 ┅┅┅┅┅┅┅┅┅┅┅┅┅┅┅┅┅┅┅┅┅┅301
一種生命化的研究方法(1) 人類文化史上的「軸心時代」(4) 卜「命」與致「道」(10) 先秦諸子學說在怎樣的人文分際上(16)
第二講 老子┅┅┅┅┅┅┅┅┅┅┅┅┅┅┅┅┅┅┅┅┅┅┅┅┅┅┅┅┅┅┅28
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28) 「道法自然」(32) 「有無相生」(35) 「上德不德」(38) 「復歸於朴」(42)
第三講 孔子┅┅┅┅┅┅┅┅┅┅┅┅┅┅┅┅┅┅┅┅┅┅┅┅┅┅┅┅┅┅┅46
孔子的生命情調(46) 「仁」——「吾道一以貫之」(50)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54) 「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58) 「政者,正也」(62) 「有教無類」(65)
第四講 墨子┅┅┅┅┅┅┅┅┅┅┅┅┅┅┅┅┅┅┅┅┅┅┅┅┅┅┅┅┅┅┅70
墨子與《墨子》(70) 「兼相愛,交相利」(74) 「尚賢」與「尚同」(78) 「尊天」與「事鬼」(81) 儒墨之辨(85)
第五講 庄子┅┅┅┅┅┅┅┅┅┅┅┅┅┅┅┅┅┅┅┅┅┅┅┅┅┅┅┅┅┅┅90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書(90) 「大道不稱」而「寓諸庸」(94) 「明白入素,無為復朴,體性抱神」(97) 「吾喪我」,以「相忘於道術」(102) 「無所待」,「以游逍遙之虛」(106)
第六講 孟子 ┅┅┅┅┅┅┅┅┅┅┅┅┅┅┅┅┅┅┅┅┅┅┅┅┅┅┅┅┅┅111
儒學的主脈與孟子(111) 性善論與「四端」說(115) 「義」、「利」之辨與「良貴」說(120) 「王」、「霸」之辨與「仁政」說(124) 「小」、「大」之辨與「存心」、「養性」的修養論(129)
第七講 荀子 ┅┅┅┅┅┅┅┅┅┅┅┅┅┅┅┅┅┅┅┅┅┅┅┅┅┅┅┅┅┅133
荀子其人與儒門中的荀學(134) 「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139) 「性偽之分」與「化性起偽」(144) 「明分使群」與「隆禮」、「重法」(149) 「化性」、「解蔽」而「終乎為聖人」(155)
第八講 名家 ┅┅┅┅┅┅┅┅┅┅┅┅┅┅┅┅┅┅┅┅┅┅┅┅┅┅┅┅┅┅161
「辨說」與名家(162) 惠施的「合同異」之辯(167) 公孫龍的「離堅白」之辯(173) 幾點評說(179)
第九講 法家 ┅┅┅┅┅┅┅┅┅┅┅┅┅┅┅┅┅┅┅┅┅┅┅┅┅┅┅┅┅┅182
「法」意識的不同人文內涵(183) 李悝、吳起和商鞅(187) 慎到與申不害(192) 韓非(198)
第十講 陰陽家 ┅┅┅┅┅┅┅┅┅┅┅┅┅┅┅┅┅┅┅┅┅┅┅┅┅┅┅┅┅205
從「數術」到「陰陽之術」(205) 「陰陽」與「五行」(208) 「五行相生」與「月令」(213) 「五行相勝」與鄒衍的學說(219)
附 錄
「先秦諸子」緒論講授提綱 ┅┅┅┅┅┅┅┅┅┅┅┅┅┅┅┅┅┅226
老子學說講授提綱 ┅┅┅┅┅┅┅┅┅┅┅┅┅┅┅┅┅┅┅┅┅┅┅233
孔子學說講授提綱 ┅┅┅┅┅┅┅┅┅┅┅┅┅┅┅┅┅┅┅┅┅┅┅243
墨子學說講授提綱 ┅┅┅┅┅┅┅┅┅┅┅┅┅┅┅┅┅┅┅┅┅┅┅251
庄子學說講授提綱 ┅┅┅┅┅┅┅┅┅┅┅┅┅┅┅┅┅┅┅┅┅┅┅257
孟子學說講授提綱 ┅┅┅┅┅┅┅┅┅┅┅┅┅┅┅┅┅┅┅┅┅┅┅265
荀子學說講授提綱 ┅┅┅┅┅┅┅┅┅┅┅┅┅┅┅┅┅┅┅┅┅┅┅275
名家學說講授提綱 ┅┅┅┅┅┅┅┅┅┅┅┅┅┅┅┅┅┅┅┅┅┅┅286
法家學說講授提綱 ┅┅┅┅┅┅┅┅┅┅┅┅┅┅┅┅┅┅┅┅┅┅┅295
陰陽家學說講授提綱 ┅┅┅┅┅┅┅┅┅┅┅┅┅┅┅┅┅┅┅┅┅┅301
序
在「先秦諸子思想」作為一門課程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們講授了八次後,我應劉景琳先生之約,把遺忘中先後留住的那些話語聯綴成這部書稿。它多少借用了講演錄的體例,卻並沒有貪圖時行的錄音整理的方便。這是一次勉為其難的嘗試,原想在盡可能淺近地陳述讀解古籍的心得時,盡可能少地失去唯有曲盡其致的雅語才足以涵養的那份神趣,但臨到遣詞造句才知道這對於我終究還是力不應心。
大約十五年前,我由考尋當代新儒學思潮的淵源開始回味那個產生過孔孟老庄的時代。無可名狀的向慕之情中多了幾分敬畏和羞愧,一個早就過了不惑之年的學人第一次帶著切己的生命遭際問訊於往古聖哲時的心境是親切而緊張的。我曾迂回到柏拉圖的直逼「理念」的「中的標准」(Medium)以反觀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曾借重康德的起於「好的意志」的「至善」去探詢儒者「明明德」而「止於至善」的心靈消息,但在最初的那些年里,見諸文字的多是西學的討究,而透露我對原始儒道思索蹤跡的就只有《〈周易〉經傳與儒、道、陰陽家學緣探要》和《孔子之生命情調與儒家立教之原始》了。近十年來,又一次的執教生涯把我放置在兩種大得多的張力下,這張力一在於學術運思的跨度,一在於學人良知與學術生存環境的抗衡。前者從我先後講授過的五門課中的兩門課可約略窺見——這兩門課是「現當代西方文論專題」和「先秦諸子與中國人文精神」;後者卻多少吐露在我應邀撰寫的一篇學術隨筆中,那文字中有這樣一段話:「名、利在通行的評價體制內的直言不諱使學人委身為欲望的奴隸,學術在遺忘了它的天職後遂變為學者們沽名釣譽的場所:從馬克思那里討學問的人,不再記得這位哲人的『要直撲真理,而不要東張西望』的告誡,言必稱孔孟的那些心性之學的祖述者,竟至會淡忘了那『羞惡』、『辭讓』之心;修西學的人固然陌生了耶穌的境界和蘇格拉底的風骨,而操著魯迅口吻動輒嘲人以『正人君子』之流者,自己卻成了真正的『小人』。」毋庸贅說,這兩重張力以迥然不同的方式成全了我同「先秦諸子」的宿命般的學緣。
與蘇格拉底前後的古希臘哲學處在同一時代等高線上,蜂起於春秋戰國之際的諸子之學為中國的人文運會養潤了生生不已的靈根。對「生」的眷注是深藏在中國初民心底的最動情的秘密,到了老子和孔子出現時,這在往後依然持續著的眷注的焦點發生了意味深長的轉換——這轉換可一言以蔽之為:由「命」而「道」。這之前,牽動著生死、利害的「命」意識是籠罩一切的;這之後,伴隨卻又穿透著命運感的「道」把人們引向心靈境界的提升。「道」是諸子絕唱這篇大詩的詩眼,從這里看入去,可分辨出老、庄以「道法自然」所「導」——「道」本或作「導」——於人的是「致虛」、「守靜」、「無為」、「復朴」的人生價值取向,可領略到孔、孟以「道(導)之以德」所指點於人的是「善」、「信」、「美」、「大」、「聖」這一「文質彬彬」、由「仁」而「聖」的心性陶養之途;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固然是以「天志」(「道」的別一種命名)為最後依據對世人所立的一種教化,而法家在把「道」化作「南面之術」(「人主之道」)後所自覺致取的是「富」國「強」兵以雄視天下的功利效果;甚至惠施的「合同異」、公孫龍的「離堅白」之類「琦辭」、「怪說」也在有著特定價值內涵的「道」的燭引下「欲推是辯」以「化天下」,而以「尚德」對「數術」作了點化的陰陽家在重新理會那無從擺脫的「命」時也由衷地矚望於「道」。
「道」並不是半個多世紀來被人們說濫了的所謂「規律」,也決不可比附於以「不可挽回的必然」過重地牽累了古希臘人的「邏各斯」(λογος)。正像路的拓辟和延伸只在行路人的腳下,「道」只在致「道」者真切的生命祈向上呈現為一種虛靈的真實。只有詩意的眼光才能發見詩意,歷史中的良知也只有當下的良知才能覺解;在諸子不得已留下的言筌中與「道」相遇,乃在於以本己的生命體悟默然契接那有過至深體悟的生命。無疑,不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物,都只能活在富於生命感的闡釋中,闡釋者從闡釋對象那里所能喚起的是闡釋者自身生命里有其根芽的東西。虛靈的人文傳承也許是生命和歷史的相互成全——以盡可能蘊蓄豐贍的生命由闡述歷史而成全歷史,以闡釋中被激活因而被升華的歷史成全那渴望更多人文潤澤的生命。我稱這種使生命和歷史有可能相互成全的研究方法為生命化的方法。誠然,這方法同歷來對學術的功利經營無緣,它承諾著歷史的生機,亦當求證於生命的歷史。
大約十五年前,我由考尋當代新儒學思潮的淵源開始回味那個產生過孔孟老庄的時代。無可名狀的向慕之情中多了幾分敬畏和羞愧,一個早就過了不惑之年的學人第一次帶著切己的生命遭際問訊於往古聖哲時的心境是親切而緊張的。我曾迂回到柏拉圖的直逼「理念」的「中的標准」(Medium)以反觀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曾借重康德的起於「好的意志」的「至善」去探詢儒者「明明德」而「止於至善」的心靈消息,但在最初的那些年里,見諸文字的多是西學的討究,而透露我對原始儒道思索蹤跡的就只有《〈周易〉經傳與儒、道、陰陽家學緣探要》和《孔子之生命情調與儒家立教之原始》了。近十年來,又一次的執教生涯把我放置在兩種大得多的張力下,這張力一在於學術運思的跨度,一在於學人良知與學術生存環境的抗衡。前者從我先後講授過的五門課中的兩門課可約略窺見——這兩門課是「現當代西方文論專題」和「先秦諸子與中國人文精神」;後者卻多少吐露在我應邀撰寫的一篇學術隨筆中,那文字中有這樣一段話:「名、利在通行的評價體制內的直言不諱使學人委身為欲望的奴隸,學術在遺忘了它的天職後遂變為學者們沽名釣譽的場所:從馬克思那里討學問的人,不再記得這位哲人的『要直撲真理,而不要東張西望』的告誡,言必稱孔孟的那些心性之學的祖述者,竟至會淡忘了那『羞惡』、『辭讓』之心;修西學的人固然陌生了耶穌的境界和蘇格拉底的風骨,而操著魯迅口吻動輒嘲人以『正人君子』之流者,自己卻成了真正的『小人』。」毋庸贅說,這兩重張力以迥然不同的方式成全了我同「先秦諸子」的宿命般的學緣。
與蘇格拉底前後的古希臘哲學處在同一時代等高線上,蜂起於春秋戰國之際的諸子之學為中國的人文運會養潤了生生不已的靈根。對「生」的眷注是深藏在中國初民心底的最動情的秘密,到了老子和孔子出現時,這在往後依然持續著的眷注的焦點發生了意味深長的轉換——這轉換可一言以蔽之為:由「命」而「道」。這之前,牽動著生死、利害的「命」意識是籠罩一切的;這之後,伴隨卻又穿透著命運感的「道」把人們引向心靈境界的提升。「道」是諸子絕唱這篇大詩的詩眼,從這里看入去,可分辨出老、庄以「道法自然」所「導」——「道」本或作「導」——於人的是「致虛」、「守靜」、「無為」、「復朴」的人生價值取向,可領略到孔、孟以「道(導)之以德」所指點於人的是「善」、「信」、「美」、「大」、「聖」這一「文質彬彬」、由「仁」而「聖」的心性陶養之途;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固然是以「天志」(「道」的別一種命名)為最後依據對世人所立的一種教化,而法家在把「道」化作「南面之術」(「人主之道」)後所自覺致取的是「富」國「強」兵以雄視天下的功利效果;甚至惠施的「合同異」、公孫龍的「離堅白」之類「琦辭」、「怪說」也在有著特定價值內涵的「道」的燭引下「欲推是辯」以「化天下」,而以「尚德」對「數術」作了點化的陰陽家在重新理會那無從擺脫的「命」時也由衷地矚望於「道」。
「道」並不是半個多世紀來被人們說濫了的所謂「規律」,也決不可比附於以「不可挽回的必然」過重地牽累了古希臘人的「邏各斯」(λογος)。正像路的拓辟和延伸只在行路人的腳下,「道」只在致「道」者真切的生命祈向上呈現為一種虛靈的真實。只有詩意的眼光才能發見詩意,歷史中的良知也只有當下的良知才能覺解;在諸子不得已留下的言筌中與「道」相遇,乃在於以本己的生命體悟默然契接那有過至深體悟的生命。無疑,不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物,都只能活在富於生命感的闡釋中,闡釋者從闡釋對象那里所能喚起的是闡釋者自身生命里有其根芽的東西。虛靈的人文傳承也許是生命和歷史的相互成全——以盡可能蘊蓄豐贍的生命由闡述歷史而成全歷史,以闡釋中被激活因而被升華的歷史成全那渴望更多人文潤澤的生命。我稱這種使生命和歷史有可能相互成全的研究方法為生命化的方法。誠然,這方法同歷來對學術的功利經營無緣,它承諾著歷史的生機,亦當求證於生命的歷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