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權威主義政權的民主轉型

新權威主義政權的民主轉型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陳堯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62439
  • ISBN13:9787208062436
  • 裝訂:平裝 / 27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0世紀70年代中期興起的全球範圍向民主的轉型,標志著民主事業在人類政治文明發展進程中邁出了關鍵一步。

絕大多數有關這一時期民主化原因的研究均歸結于外力或政治之外因素的作用,比如國際力量的推動、經濟結構危機、鄰國的示範效應,即使極少數學者從政治本身出發,也只是從精英選擇的角度分析,很少有學者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政治體制和政權內部結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這些研究方法忽視了社會活動的基本規律,即任何事物在其發展進程中,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內部而不是外部,換言之,事物的發展取決于內因而不是外因。因此,政治變革中的民主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前民主化政權內部結構的問題,本書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研究新權威主義政權內部的結構變化所導致的民主轉型。

本書分為七個部分。
 

目錄

推薦序言
內容提要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第二節 比較政治研究方法和政治發展理論
一、比較政治研究方法
二、政治發展理論的線索
第三節 本書研究方法的幾個注意點
第二章 權威主義︰概念和理論
第一節 權威主義、新權威主義的概念
第二節 作為意識形態的權威主義
第三節 作為政權形態的權威主義
第三章 新權威主義政權的興起
第一節 新權威主義政權的產生︰理論的分析
第二節 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與制度容納
一、國家及其暴力傾向
二、前現代化的政治體制
三、殖民擴張與發展中國家的社會變遷
四、現代化進程中的制度容納
第三節 新權威主義政權的興起
一、容納變遷的制度選擇
二、發展中國家的國家自主性
三、新權威主義政權興起的促成性因素
四、新權威主義政權的興起
第四章 新權威主義政權的結構性危機
第一節 政治生活中的結構分析
一、結構的意義
二、結構與權力
第二節 新權威主義政權的結構分析
一、新權威主義政權的專制結構
二、新權威主義政權的同意結構
第三節 從結構張力到結構危機
一、結構張力的分析
二、張力緩解——專制結構與同意結構之間的協調機制
三、危機的必然性
第五章 新權威主義政權的有效性與合法性
第一節 政治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
一、政治結構與經濟發展︰經驗性研究
二、經濟發展中的國家功能
第二節 新權威主義政權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
一、理論適用︰經濟發展理論的啟示
二、可供選擇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
三、新權威主義政權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結果
第三節 新權威主義政權的有效性與合法性
第六章 結構性危機與向民主的轉型
第一節 向民主的政治轉型
一、作為新權威主義體制替代物的民主
二、民主轉型︰決定論還是選擇論?
三、民主轉型的前提與動因
第二節 政治轉型的方式與路徑

一、政治轉型的進程
二、政治轉型的方式與路徑
第七章 民主的鞏固及其前景
第一節 民主轉型之後
一、 第三波民主轉型後的現實
二、什麼是民主的鞏固
第二節 民主鞏固的條件
一、民主鞏固的表征
二、社會經濟與民主的鞏固
三、政治傳統與民主的鞏固
四、轉型方式與民主的鞏固
五、情境問題與民主的鞏固
六、制度選擇與民主的鞏固
第三節 民主的前景
一、民主鞏固中的問題
二、民主的前景
參考文獻(BIBLlOGRAPHY)
一、中文文獻
二、英文文獻
後記
 

政治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西方社會里,它與經濟學、法學和社會學齊肩,被稱為社會科學的四大主流。政治學的重要性人們可以列舉許多,但是有一點是必須要強調的,那就是政治學之所以受到人們青睞和重視,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夠為政治過程與政治發展提供具有相當價值的參考意見,即在于它的實用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治學的這一原始特性再次顯現。政治學家紛紛將目光投向政治轉型國家,他們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政治家的理想與行動,影響著政治改革的進程與後果。政治學家積極參與政治轉型過程,這對于政治學的成長與發展是積極的和有益的,同時它也進一步提高了政治學在當今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中國政治學自恢復以來,一直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而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和經驗,豐富了當代中國政治學的自身特色與國際視野。我個人認為,改革開放進展到今天,強調中國政治學的應用性研究是一項值得大力提倡的事情,因為中國政治學的歷史使命是與政治發展緊密相聯系,政治發展的水平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政治學的未來與前途。因此,中國政治學成長的歷史空間應當建立在政治發展的基礎之上,以中國政治研究促進中國政治發展,在政治發展過程中來提升政治學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政治學的“本土化”不是一個時尚問題,而是一個學科發展的戰略選擇問題。以國際的眼光看中國,以中國的方式影響國際,這是我理解的中國政治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立場。

為本書作序,先兜這麼個大圈子,目的是想提示讀者選擇一定的視角乏閱讀謝岳博士的這部新作。我之所以十分樂于為他作序,不僅因為他是我的學生,更是因為我們兩人對中國政治學發展具有基本一致的看法和認識。其基本共同點就是我前面講到的,必須堅持中國政治學發展的基本路徑︰國際化之下的本土化,本土化基礎上的國際化。基于這樣的學科認識,作者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政治發展的大問題,公開發表與出版了為數不少的有關中國政治的學術論著,有些作品反響相當不錯,引用率頰高。我相信《當代中國政治溝通》亦會是他眾多有見地的作品中比較有分量的成果。

據我所知,目前我國學界對當代中國政治溝通研究不太系統,而且現有的成果基本上不是政治學學者而是新聞學學者完成的,政治學者的研究很不夠。本書是政治學者對當代中國政治溝通進行的專門研究,而且是第一部專著。其實,是不是第一部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學術水準如何,學術影響力將會如何?作者初稿完成了之後,我有幸成為第一個讀者。這本書給我的總的印象是創新性十分明顯,從選題到論證、從結構到立論都比較新穎,讀了之後讓人感覺有許多新意。書中有很多問題是多年以來國內乃至國外學者所很少觸及過的,如會議制度和文件制度等。當然,本書也必然存在缺點和不足,從某個具體角度去審視或許會有“掛一漏萬”的感覺,但總體上我想說,這本書的學術觀點相當有價值。這應當是衡量一本書是否具備學術水準、是否有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根據。我期盼著這些看法能得到讀者的認同。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