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對國際社會學及比較政治學研究的貢獻將使得「東西方對話」成為國際科學交流及學術交往的重要領域。為了增進這種交流,中國和西方作品的相互翻譯借鑒顯得至關重要。

作為一名比較學家,我相信社會學在不久的未來將由各個文明之間雄心勃勃的比較所構成,而中國在其中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歷史並未像有些社會學家預言的那樣已經結束;相反,它在加速增長,正如中國在過去半個世紀所顯示出來的那樣。這樣的洲際比較主要困難在於中國的人口要多於歐洲和美國之和這一事實。

比較的需要在西方人的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中國並非世界的中心,但卻是世界上的重要文明之一,正如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歐洲人馬可·波羅這位傑出的比較學家所知曉的那樣。事實上,人們的確只有通過比較他者才能發現自我。
 

目錄

第一章 合法性的概念
合法性的定義
合法性的經典類型學的陳舊化
合法性概念的操作化
合法性與信任
合法性與有效性
合法化過程中的行動者
第二章 比較社會學的策略
1.通過對單一個案研究的重復進行比較
2.理想型與經驗型的比較
3.二元比較
4.相似國家的比較
5.通過功能等價性比較對照國家
6.異質性領域的概念同質性
7.世界統計比較
8.國內差異的跨國比較
9.縱時性、歷時性與異時性比較
10.考慮時間滯後性的因果關系比較
11.復合指標體系的比較
12.作為正規統計替代物的賦值和量表比較
13.社會生態環境的比較
14.小型國家和巨型城市的比較
15.比較視野中的不規則、異常、例外和獨特性
結論
第三章 從社會階層到地位不一致:大西洋彼岸的類推
發達多元社會的顯著變化
多元民主國家中的橫向與縱向結盟
處於基礎地位的社會階層
政黨與選舉裂隙的變動性
地位不一致與十字交叉形裂隙
地位不一致與個人主義
精英層面上的地位不一致
結論:地位不一致的相關性
第四章 千禧之年看歐洲宗教信仰的衰落
1.從精英到大眾的不可知論
2.關於宗教衰落的近期討論
3.信奉上帝作為一種可觀察的社會事實
4.宗教和不可知論的社會化
5.宗教衰落的代際動力
6.一個向大眾無信仰接近的趨勢?
附表
第五章 三十個歐洲民主國家中的信任侵蝕
不信任的四個特點
遍及所有社會階層的不信任
個人間的相互不信任
對機構信任的衰落
對政黨的不信任
對政客的不信任
貪污腐敗及其腐蝕性影響
從民族國家內部的不信任到歐洲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一種補償性趨勢
兩個解釋性案例:英國和意大利
合法性與不滿
結論
附表
第六章 歐洲國族主義的衰落
衰落是什麽意思?和什麽時候相比?
國族主義的五項指標
民族自豪感的減弱
對軍隊的低信任度
不甘願為國而戰:失敗主義
歐洲各國的相互信任
歐洲共識的微小發展
國族主義衰落的整合動力
結語
被犧牲掉的德國的一代(附錄)
第七章 跨越學科界限的新社會科學——比較的視野
1.雙重區分:教學與研究;學科(discipline)與專業(specialty)
2.從傳統學科到專業的增長
3.學科中相互隔絕分離的專業
4.學術期刊中學術領域的重疊
5.舊式學科在新興領域中的匯集
6.專業的交叉化
7.社會科學中概念、方法和理論的交叉
結論
第八章 社會科學是否存在范式?
1.一個多義的概念
2.雙向忽略
3.知識的累積
4.情境差異與普遍真理
第九章 比較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1.國家的平均數據與國家內部差異
2.調查研究的潛能與局限
3.世界范圍的統計比較
4.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與購買力平價(PPP)
5.正規統計學的替代方法——賦值與量表
6.從單獨的指標到復合的指標體系
7.時間維度:因果關系的延遲
8.影子經濟
結論:在統計術語中什麽是不能比較的
 

2004年5月,我有幸對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訪問。通過這次訪閌的觀察,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社會學、政治學及其他社會科學將取得迅猛發展。這種發展的速度及其革新性將令世人矚目。中國對國際社會學及比較政治學研究的貢獻將使得「東西方對話」成為圖際科學交流及學術交往的重要領域。為了增進這種交流,中國和西方作品的相互翻譯借鑒顯得至關重要;因為盡管中國人看起來更樂於學習歐洲語言,但讓歐洲人真正了解中國卻相對困難。

基於這種樂觀的態度,我欣然接收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建議,在中國專門出版一套比較社會學論文選集。選編這些論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反映當今國際社會學與政治學的最新趨勢,即比較和跨學科的途徑(ap-proach)。這種研究途徑通過下述九篇文章得以體現。

第一篇《合法性的概念》面對的是幾乎所有重要的社會思想家和普通民眾確立其政治態度的基硇問題。大眾的政治戀度是建立在相信政體具有「合法性」的基礎之上的。就這一意義而言,合法性是一種政治信仰。這一概念非常重要,因而對所有相關的政治分析來說必不可少。在這一篇論文中,我認為經典的合法性分類(傳統型、法理型、個人魅力型)在今天已略顯陳舊。當今世界上只有極少的社會將其合法性建立在傳統權威(君主、貴族等)、科層制(如滿清中國時期的官僚階層)或魅力領袖及政治崇拜(20世紀存在若干這樣的例證)的基礎之上。事實上,當今世界的大部分國家都聲稱自己具有或立志於建立基於理性的民主制合法蛙(它有效地限制了高層終身官僚制的權限)。

第二篇《比較社會學的策略》概述了對國家、社會階級及個人進行比較研究時所適宜采用的15種策略。這一篇僅僅是在討論進行比較的策略選擇,而不涉及嚴格的方法論議題。

第三篇《從社會階層到地位不一致》涉及了另一個在發達的后工業國家非常普遍、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變化:社會階級作為集體認同以及宗教認同的衰落。這雙重衰落導致了地位不一致(status incongruence)的高發生率。地位不一致作為一種全球現象,在現代社會及傳統社會中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

第四篇《千僖之年看歐洲宗教信仰的衰落》分析了西歐宗教信仰的不斷衰落。這下現象已經被很多調查研究和社會學文獻所揭示。我們尤其要注意大西洋兩岸的顯著差距——在美國,我們並未觀察到這種衰落。有趣的是,至今尚未有人信服地解釋為何當宗教在西歐衰落時,卻仍在美國充滿活力。然而,元論如何,西歐及中歐宗教信仰的表落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些學者謹慎地提出下述假設:美國的宗教行為是一種大眾依順行為[「依順」(conformism)在這里是作為一種社會學的群體表述而非表達某種輕蔑]。這一歷史變化與大多數伊斯蘭國家充滿激情的原教旨主義信仰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人是否具有宗教傾向呢?這個問題對西方人而言仍不明確。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