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時代俄語通論》是一部闡述現代俄羅斯標准語的詞匯、語音、構詞、詞法和句法體系的基礎語言理論著作。內容力求簡明扼要,與我國現行主要俄語教科書采用的語言理論體系相協調,有選擇地、慎重地反映俄語語言理論研究的新成果。

  本書的任務是幫助俄語專業學生歸納、總結基礎階段通過實踐課掌握的俄語詞匯、語音、構詞、語法方面的知識,使這些知識系統化,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以期理論聯系實際,促進提高階段學習的自覺性;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形成初步的研究語言問題的能力。也可酌情在俄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階段試用本書。

  商務印書館1963年初版的《現代俄語通論》(王超塵、黃樹南、信德麟等編)在我國高校俄語教學界一直享有聲譽,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擁有許多讀者,被一些高校指定為俄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參考書。這部著作立論科學、表述嚴謹、深入淺出,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當時的俄羅斯標准語的研究狀況。但是初版至今,畢竟已經四十余年。時代在發展,科學在進步。隨着語言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俄羅斯標准語的理論體系在這個期間經歷了較大的變化。《新時代俄語通論》一方面努力保持《現代俄語通論》的科學精神和嚴謹學風,另一方面力求反映現今俄羅斯標准語理論的時代面貌。

  較之《現代俄語通論》,本書增辟的內容部分主要有:詞匯的組合意義和語用意義層面,詞匯系統的轉換關系、易混關系和語義場關系,俄漢熟語概念對比(詞匯學編);調型理論、調型使用規則和中國口音概述、中國口音的表現(語音學編);詞素與形素、詞干與形干、詞與詞素組成之間的意義關系、構詞中的形態音位變化(構詞學編);動詞體的具體語法意義系統、動詞詞匯意義與體的語法意義的制約關系(詞法學編);有關簡單句的形式結構模式、語義結構和交際結構的章節(句法學編)等。其他一些章節,也依據被廣泛接受的新的研究成果,在內容上作了較大范圍的調整和補充,如在音位學的章節中,用莫斯科音位學派的理論取代列寧格勒音位學派的理論,在詞匯語義學和詞匯系統關系兩章中采用義素分析的方法,在動詞的相關章節中,用主動態與被動態的二元對立取代主動態、被動態和中性反身態的三元對立,用體范疇的界限說和整體說取代單純的界限說等。

  近幾十年來,語言學研究與鄰近學科相互滲透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邏輯學、符號學、語言哲學、認知心理學等的許多概念被借用到語言學中來。本書選擇若干已經廣泛使用的概念,如真值、摹狀詞、指稱、命題、集合與元素、析取與合取;象似符號、索引符號、象征符號、等值對立、否定對立、級次對立;言語行為、施為句、會話含義、預設、指示;原型、連續體、家族象似性等,在相關的章節作了一些初淺的介紹,意在為學生日后繼續學習作一點鋪墊。

  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包括緒論、詞匯學、語音學和構詞學,下冊包括詞法學和句法學。書中引用有關著作的某些觀點和語料沒有逐一標明出處,只在每冊書后列出主要參考文獻。
 

目錄

前言(彼得·基維)
導言
第一篇 超越美學
藝術與互動
美與藝術理論的譜系
審美經驗的四概念
第二篇 藝術、歷史與敘事
藝術、實踐與敘事
辨別藝術
歷史敘事與藝術哲學
論敘事的聯系
解釋、歷史與敘事
第三篇 解釋與意圖
藝術、意圖與對話
英美美學與當代批評:意圖與置疑性的解釋學
意圖謬誤:自辯
解釋與意圖:假設的意圖主義與實際的意圖主義之爭
第四篇 藝術、情感與道德
藝術、敘事與情感
恐怖與幽默
懸念的悖論
藝術、敘事與道德理解
溫和的道德論
仿真、情感與道德
第五篇 其他話題
論笑話
低俗小說的悖論
視覺的隱喻
為自然所感動:在宗教與自然史之間
情感、欣賞與自然
注釋
索引
譯后記:諾埃爾·卡羅爾的「超越美學」
 

這本藝術哲學論文集能夠被譯成中文,我感到無比榮耀。我同樣也擔心自己在顯然沒有深刻了解中國的偉大藝術及其美學哲學的情況下就如此信心十足地進行哲學探討可能顯得有些冒昧。但是請不要誤會本書中的這些論文。如果它們有一個功能的話,那就是告訴你們英國國家曾有過的探討和爭論。這些論文並不打算為其中所討論的那些話題下什麽定論。如果這些問題即將有定論的話,它們也只能在東西方學者熟悉彼此關心的話題,並開始跨越文化的界線討論它們之後得出。本書的論文意在為開啟這場對話作出貢獻。除此之外,我別無幻想。因為我對你們的傑出文化缺乏了解,這決定了我現在並不是處於一個引出許多有事實根據的結論的立場上。就讓這成為我們之間正在形成的一場對話的開始——我希望這場對話沿著兩個方向進行:我可以從中學習而不僅僅是在敘述。

我已經提到過,本書中的文章在某種程度上是地域性的。它們關心的是關於藝術和美學的特定爭論,這些爭論的某些相關方面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可能顯得陌生。這些文章中有許多篇都是對所謂的藝術審美理論的反擊——這一理論將藝術看成是獲得審美經驗的唯一手段,而審美經驗被認為是與社會生活的其余部分相脫離的那類經驗。那個觀念在18世紀開始出現,那時的資產階級消費者想從藝術消費中尋求一種休閑的消遺,而人們希望這種經驗能與市民社會中對利益的追求相分離——一種間歇。這種看法稍後將在諸如唯美主義、為藝術而藝術的學說和高度現代主義這樣的藝術運動中得到鞏固。

並且,我還需要主張藝術界的這些傾向的根本前提——包括藝術價值獨立於其他價值以及藝術自成一體——對英語國家的藝術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的蔓延使這些偏見被當成是大多數藝術哲學家的下意識的、默認的先決條件。的確,許多說英語的哲學家都將「藝術價值存在於某一種類的經驗的生產之中,這些經驗在范疇上與其他種類的經驗相脫離」完全作為常識來接受。

然而,盡管這些信念常常是許多西方哲學家所不加批判地共同持有的,我卻認為它們是錯誤的。它們使哲學家們從他們的研究領域中排除了太多與藝術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東西。在藝術審美理論的影響之下,許多哲學家堅持認為歷史、作者意圖、道德思考、政治、藝術品的情感指向等等實際上都是與藝術哲學家來說尤其如此。但是形式主義只是藝術審美理論最為引人注目的一種形式,盡管許多表達出關於藝術的顯著「直覺」的當代美學家可能會否認自己是形式主義者,他們的概念框架還是會不可動搖地偏向藝術審美理論,即使不是徹底地偏向形式主義。

我的書計划公開面對這些傾向——唯美主義、現代主義、形式主義、藝術的審美理論等等——以及伴隨它們的理論上的禁區:反對關心歷史的影響、作者意圖、道德性、政治以及普通的情感刺激。我開始就攻擊了藝術審美理論和它所依賴的審美經驗的觀念,同時提供了關於審美經驗的縮略的概念以及一種辨別藝術的多元的方法,這種方法不是從藝術理論中排除對歷史的參考,而是將歷史當成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歷史性的方法也重視作者意圖,並注重實際的歷史性目的(它包括道德和政治方面的目的,並激發了藝術創造)和藝術家引起各種各樣的情感(而不僅僅是狹隘的審美情感)的責任。

毫無疑問,本書中的某些論戰對於中國學者來說可能是陌生的。如果我對中國藝術史的有限理解是正確的話,它從未試圖將藝術與服務於藝術以外的更大目的割裂開來——從性格的培養到社會的進步。產生前面所提到的成見正是北大西洋沿岸的工業社會所產生的審美理論的反常之處——不僅是由於實際的原因,而且,正如我在書中說明的,也是出於理論上的原因。然而,我也試圖表明,這個計划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我們西方美學家需要新的典范來彌補我們在過去兩個半世紀造成的損失。

我個人的感觸是,像我這樣已經發現了我們理論傳統的缺陷,並希望改造它的哲學家將會從欣賞其他文化的審美方面的成就中受益無窮。對說英語的藝術哲學家們來說,這正是與中國文化及其審美理論開始一場對話勢在必行的原因。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本書旨在向您介紹我們的問題,希望您能幫助我們思考出路,在此意義上,就讓這本書成為正在出現的對話的一個部分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