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戶到平成︰解密日本經濟發展之路

從江戶到平成︰解密日本經濟發展之路
定價:180
NT $ 157
 

內容簡介

在技術、規模等有形資產帶來的競爭優勢日漸消弭的今天,什麼是企業持久、獨特的價值源泉?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一路領先,企業的優勢何在?

或許,對于想為自身創造持久競爭力的公司而言,人力資本已成為可創新利用的最後一種資源。然而,盡管不少企業在提高員工薪酬、優化人力資本策略上花費甚巨,但由于缺乏科學的量化與分析工具,無法精確獲知其投資回報率。大多數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通過介紹如何以戰略性眼光看待企業員工。如何使用新工具量化人力資本管理。本書在打破若干管理神話的基礎上,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了戰略性的思考框架及實踐建議,將使你認識到如何深入了解並實際衡量人力資本對于企業成就的貢獻。

這是第一本談論企業如何策略地運用人力資本的書。無論你的戰略要求是低成本、高質量,還是為股東贏得驚人收益,本書都能幫你做出明智決策,助你實現目標。
 

目錄

中文版序
日文版前言
第1章 後起之國的近代化
1.社會的內部變化以及外來影響
2.轉化式適應
3.日本成功的原因
4.日本歷史的概況
專欄︰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社會的滯後
第2章 江戶時代工業化條件的準備
1.江戶時代:1903~1867年
2.幕潘體制
3.農業的發展
4.財政與貨幣
5.運輸企業與商業的發達
6.手工來
7.教育
專標:早期工業化與人口動態
第3章 明治(1):新政府的政策目標
1.開放港口與幕府的倒台
2.明治政府與其政策目標
3.產業振興
4.憲法與議會
5.外交政策
專欄︰夏目漱石的演講
第4章 明治(2):國外技術的本土化
1.明治時期的工業化概況
2.宏觀經濟的狀況
3.貿易結構
4.西方技術的轉讓
5.傳統古代與近代的平行發展
專欄︰明六雜志
第5章 明治(3):主要工業的發展過程
1.生絲
2.傳統的棉花工業
3.近代的棉紡職業
4.機械制造業
5.鐵路車輛與機車
6.造船
7.電氣機械
專欄︰明治的締造者——工程師
第6章 明治(4):財政和金融
1.兩次戰爭與“戰後經營”
2.匯兌政策
3.銀行體系的構築
4.動員儲蓄金
5.外資的作用
專欄︰日本近代化的成功給世界事帶來的威脅
第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20世紀20年代:出口熱潮與經濟蕭條
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
2.泡沫經濟的崩潰
3.重化工業的發展
4.匯率問題
5.20世紀20年代的協調外交
專欄︰大正民主主義
第8章 1927年的銀行危機
1.機構銀行的問題
2.關東大地震與震災票據問題
3.銀行危機的第一波
4.鈴木商店與台灣銀行
5.日本銀行要求政府補貼
6.金融恐慌的終結
專欄︰濱口雄幸與小泉純一郎
第9章 20世紀30年代與戰爭經濟
1.昭和經濟恐慌的到來
2.社會的衰敗與法西斯化
3.政友會與民政黨
4.政治恐怖活動與侵略中國
5.1937~1945年的戰時經濟
專欄︰日本式經濟體系的起源
第10章 戰後復興
1.戰爭的受害情況
2.物資匱乏與通貨膨脹
3.1946年的基本問題
4.穩定物價政策
5.1947~1948年的傾斜生產方式
6.美國對日本的佔領政策
7.1949年的道奇方針
專欄︰有澤廣已與大來佐武郎談戰後復興政策
第11章 經濟高度發展期
1.合理化的時代
2.宏觀經濟的運行
3.通商產業省與產業政策
4.重歸世界經濟的一體化
5.經濟增長帶來的社會沖擊
專欄︰本田宗一郎——戰後日本的商界英雄
第12章 經濟的成熟與增長的減慢
1.超歐趕美的成功
2.兩次石油危機
3.原因還是結果
4.主要貨幣的浮動
5.錯過時機的結構改革?
6.日美貿易磨擦
7.財政擴張、緊縮、再擴張
專欄︰小宮教授與日美貿易磨擦
第13章 泡沫經濟的破滅與長期的蕭條
1.失落的10年與“改革”的論爭
2.資產泡沫的產生
3.蕭條持續的原因
4.銀行危機與金融政策
5.財政政策
專欄︰日本企業的生存之路
參考文獻
問題集
學生問答集
 

當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中心打算推出一套叢書的時候,本書被列為“CIDEG”文庫中翻譯成中文版出版的第一本,我愉快地接受了編者的建議。本書是為所有對日本的現代化歷程感興趣的人士撰寫的,但對我而言,來自中國的讀者卻有著獨特的重要意義。除了中國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潛在讀者群之外,我還堅信,作為整個東亞地區的兩只領頭羊,要想在21世紀的世界歷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日本和中國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關系。目前,雙方在政治和民族情感的層面存在許多爭論,而兩國的學者可以力爭把這樣的爭執轉移到基因相互尊重和理性的更嚴肅的層面上來,從而為改善雙邊關系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日兩國有著漫長的交往歷史。在過去2000年的絕大多數時候,雙方基本上維持著一邊倒的教與學的關系,中國作為老師,而日本的角色是學生。通過開展進貢貿易和派遣學者使團,日本滿懷熱情地吸收著中國的語言、文學、哲學、法律和政治體系,並使之成為日本社會經濟的內在組成部分。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其他鄰國,如朝鮮和越南那里也能見到。不過,日本對中國的學習過程卻並非沒有間斷。日本經常中斷“學業”,把自己孤立起來,以使把來自中國大陸的文化營養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口味加以消化吸收。

按照梅棹忠夫(Tadao Umesao)教授的說法,這正是日本可以獲得持續的發展、同時又沒有喪失自身特色的原因(參見本書第1章)。如果國門總是敞開,那日本就可能被來自先進文明的強大影響徹底壓倒。如果國門永遠封閉,那麼又不能獲得改革與發展的外部刺激。日本與中國兩國之間存在著恰到好處的地理障礙,古代的航海者可以突起,但也要克服一定的困難,為保持適度的交往創造了有利條件。這種理想的距離使日本社會得以順利進化下去,最開始出現的是小國林立的狀態(公元3?~6世紀),然後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式君主政體(公元7~8世紀),再進入莊園割據和武士時期(公元9~15世紀),到軍事首領之間內戰頻繁的戰國時期(公元15~16世紀),最後是重新統一,按照“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公元17~19世紀)。

但隨著19世紀中期西方的工業文明的到來,日本的發展進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在過去,西方也曾向日本輸入過其他發明創造,如醫藥或槍炮等,但它們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是緩慢而局部的。與之相比,依靠大機器生產驅動的工業文明的影響則要強大得多,要求對整個社會和經濟結構進行改革才能適應其發展。因此,在19世紀,游戲規則發生了根本改變,中國和日本之間長期的師生傳承關系終于走到了盡頭。

與中國不同,日本社會到當時為止的長期演進創造了更為理想的國內條件,更加適應新的游戲格局。可以說,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日本已經做好了準備,甚至十分“渴望”從西方得到更大的影響。到19世紀中期,處在近代化前夜的日本已經具備了許多重要的條件,包括私人商業和手工制造業部門的強大實力、可靠的交通和通訊系統、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民、相對碼頭的政府經濟政策,以及加強民族統一的願意等(參見第2章)。而這些條件是在此前的兩個多世紀里(1639~1854)、當日本對中國和西方都保持閉關鎖國的情況下逐漸成熟起來的。還需要提示的是,即使在今天,許多發展中國家依然很難保證這些有利的條件。

日本在這一時期之後的發展情況在本書的主要部分——第3章到第12章——做了詳細的介紹。在經濟上,日本試圖盡快地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實現工業化。依靠恰當的政策扶持和私人經濟的活力,日本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步入世界一流強國的行列。在政治上,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並從1890年開始了議會政治體制。然而,現代政治體制的框架並沒有立刻帶來民主。盡管用了很大努力來促進人民的自由和權利,改進政治體制的實際動作,但是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政治卻被軍方完全控制了。這種情況為什麼會發生,是否有可能阻止其發生,依然是日本現代史上最重要的問題。盡管本書的側重點是經濟的發展,但筆者還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可能去進行探討。我並沒有給出非常確切的答案,而是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導致日本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滋生的社會和經濟條件——許多有影響的日本社會科學家也經常強調這些條件的重要性。此外,我也非常願意傾听中國讀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在1945年戰敗之後,日本經濟又經歷了奇跡般的復蘇和增長,而這次發展卻沒有伴隨對外擴張。20世紀50~60年代獲得快速增長的根源與早期的情況基本是一樣的,包括私人經濟的不可遏止的活力、正確的政策方針和措施的支持等。在非西方國家里,為什麼是日本、為什麼只有日本從19世紀開始就能夠這樣有效地把私人和公共力量結合起來,則是日本現代史上需要解答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上面提到過,本書的第1章里還將全面介紹梅棹忠夫教授的理論,他認為日本的歷史是無休止的外部刺激和內部消化的交替,已經部分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多個世紀的不斷積累的歷史演進背景下,現代化前夜的日本已經培育出了良好的商業和工業傳統,以及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的習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