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用論

體用論
定價:149
NT $ 130
  • 作者:熊十力
  • 出版日期:2006-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071856
  • ISBN13:9787300071855
  • 裝訂:平裝 / 26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體用論》中的《明變》、《成物》和《明心》三章,熊十力在原《新唯識論》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創作,分別表達了他晚年定型的本體論、宇宙論和人生論,成為《原儒》體系的重要哲學基礎。尤其是單獨發行的《明心篇》,不僅篇幅大增,內容得到很大充實,因而成為熊十力晚年加強其新儒學人生論的重要標志,而且是熊氏新易學人生論的核心所在,是熊十力努力以新儒學為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服務的重要嘗試。《體用論》及其《明心篇》的完成,是熊氏新易學特別是其人生論臻于完善的重要標志。

作者簡介︰

熊十力(1884—1968),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最富原創性的哲學家之一。原名繼智、升恆,字子真,晚年稱漆園老人。湖北黃岡人。曾參加武昌起義和護法運動。1920年入南京支那內學院研究佛學。1922年至五十年代末到北京大學任教,抗戰期間曾在四川復性書院講學,晚年定居上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特別邀請人士”身份參加首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後被選為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熊十力先生學貫古今,融會中西,出入佛道,取精用弘,而要歸于儒,秉“中體西用”模式對佛教唯識論加以改造,創發以“恆轉”為本體的哲學體系。重要著作有《新唯識論》、《體用論》、《乾坤衍》、《十力論學語要》、《佛家名相通釋》、《原儒》等。
 

目錄

體用論
題記
韓序
贅語
第一章 明變
第二章 佛法上
第三章 佛法下
第四章 成物
第五章 明心(有目無文)
明心篇
題記
自序
篇上 通義
篇下 要略(有目無文)
附錄
編者後記
 

前歲作《體用論》,原擬成其卒章,日《明心》。適心髒病加劇,不堪提筆,遂缺卒章而付印。戊戌,病稍減,余仍欲續成之。顧不便與前書合訂,前書,謂《體用論》。函詢老友林北雲,請錫以名。北雲日︰“此書寫就,宜名日《明心篇》,既可獨行,又與前書相關聯。且書之以篇命名者,周有《史籀篇》,漢有《蒼頡篇》,司馬相如作《凡將篇》,揚雄作《訓纂篇》,清人毛奇齡作《論語稽求篇》,其例不一矣。”余遂從北雲之言。篇分上下,日《通義》,為篇上;日《要略》,為篇下。《通義》者,承前書《體用論》。首申三大義︰猶雲三種原理。一日宇宙實體具有復雜性,非單純性;單者,單獨。純者,純一。實體的性質非單純也。哲學家或以為實體唯是單純的精神性,或以為實體唯是單純的物質性,皆逞臆成說,與實體不相應也。二日體用不二;體者,實體之簡稱。用者,功用之簡稱。實體變動,成為功用。而實體即是功用的自體,不可求實體于功用之外。譬如大海水變動成為眾漚,而大海水即是眾漚的自身,不可求大海水于眾漚之外,故說體用不二。俗雲現象乃功用之別稱。詳在《體用論》。三日心、物不可分割。心、物為功用的兩方面,非異體故,不可分割。此三原理原本《大易》,今茲闡明心理,根據在斯。復次,文雖承前而義與前別,故雲復次。但此與中譯佛家諸論用復次之例稍變。哲學的心理學,非必以研究與解釋精神現象為能事而已。其所努力不敢稍懈者,唯在返己察識內部生活之淵海,是否有知是知非之明幾炯然常在,第一問。淵海,形容內部生活豐富無窮、深邃無極也。王陽明日︰“知是知非是良知。”良知發于靈性,所謂明幾是也。是否有千條萬緒之雜染暗然叢集。第二問。雜染一詞,借用佛籍。雜者,雜亂。染者,染污。謂不善的習氣潛伏而成壞種子,常能乘機出現于意識界也。習氣本有善和不善兩類,今于此處特舉不善者言之耳。于此二問,皆得明白正確解決,各明來歷。《易經》言“成性”,《孟子》言“知性”與“養性”,必如是方知明幾之來歷也。《論語》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雲雲,其言甚簡而義蘊無窮盡。從來讀《論語》者,鮮求真解,辜負聖言,可為浩嘆。學者必于性與習真有體會,方知雜染之來歷也。存養本明,明機發于靈性,是本有故,亦雲本明。轉化後起之染垢,習氣之染污者,乃因小己之私欲而起,非人性所本有,故雲後起。人能造善習,以增長本性之善端,則一切染垢皆可轉化為善。人生便上下與天地同流,不至蔽于小己,以失其真性也。不至二字,一氣貫下。《孟子》言“上下與天地同流”雲雲,即是不為己之私欲私見所錮蔽,而通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通天地萬物為一體,是乃人生真性。殉小己之私,便失其真性。夫明幾發于靈性,此乃本心。明者,(火召)然靈明之謂。幾者,動之微。靈明之動,日明幾。良知發動,即此明幾,可返己體驗也。他處未及注者,皆仿此。人生而含靈稟氣,已成獨立體,所謂小體。便能以自力造作一切善行與不善行。行字,作名詞。自意念乍發,以至見諸言動,或驚天動地之大事,通名日行。但行之善者,日善行;其不善者,日染行,亦日惡行。凡行,從一方言,自其始發,以至終了,中經長劫,劫,猶時也。常在變化密移中,未有暫時停住;從另一方言,行雖不暫住,而其前後密移,要皆有余勢發生,退藏于吾身中某種處所,亦復變動不居而潛流。余勢者,譬如三冬已逝而春初余寒猶厲,此余寒即三冬寒氣之余勢也。吾人所造之行,雖不暫住,而行之余勢潛存,猶余
寒不絕也。潛流者,取譬于伏流之水。如吾昔年作一件事,今猶能追憶其甘苦與得失者,足征其事雖逝,而其余勢潛流並未曾斷絕。此潛流不絕之余勢,是為習。習之現起,而投入意識界,參加新的活動,是為習心。古之傳記有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可見前事並未斷絕,否則何能不忘?又何能為後事所取法乎?習之勢力大矣哉!夫人之生也,莫不有本心。生而成為獨立體,亦莫不有習心。雜染之習即不善者。緣小己而起,小己,謂獨立體。善習依本心而生。本心是善習之因,譬如薪及火二物是發燃之因。人生既成獨立體,則獨立體自有權能,注意。故雜染易逞其勢。然本心畢竟不可泯沒,則善習亦時發于不容已。人生要在保任本心之明幾,保者,保持而勿放失也。任者,任本心流行,勿以惡習障蔽之也。而常創起新的善習,以轉化舊的雜染惡習,乃得擴充本心之善端而日益弘大。此人道所由成、人極所由立也。人道至極之準則,日人極。宋周子語。本、習二心之辨,中夏先哲夙發其義而不甚詳,古籍多亡失,鮮可考。印度大乘之言心,其分別如來藏與賴耶,亦與吾先哲不無可通處。如來藏等名,篇下當釋。余言不無可通處,正以其不可通者多耳。余平生之學,宗主孔子,而于二氏之言心,甚多不契。此中問題太多,本篇猶不及詳,蓋綜其大略而言耳。余于本篇注重習心。友人鐘鐘山初閱吾稿,曰︰“何不闡發此義,別為《社會心理學》一書乎?如舊社會崩潰、新社會建設伊始,尚存有剝削階級傳來許多舊的惡習之余勢。此際提倡革去舊的惡習,創生新的善習,正是急不容緩。”余日︰“吾亦有此意,但精力不及。”古哲治心、養心、用心之道,道,猶方術也。不必為現代或未來世之人類所可取法。如老氏之治心,求返虛無;佛氏之治心,求趣寂滅。今人詎可效之乎?或日︰“今人又何可日,人心當實之以嗜欲,極端反對虛寂乎?”余日︰人道之大正與至常,其需要之虛寂乃于實事求是之中,而需要無私之虛與不擾之寂耳。若老之虛,乃知與欲一切去盡之虛;佛之寂,為得“滅盡定”以後之寂。參考《中論》等。滅盡定一名,避繁不及釋。~此則孔子所謂“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遠者,遠離。參考《中庸》。現代或當來人類,當來,猶雲未來。何可效佛老之虛寂,委棄其心而不自惜乎?故凡舊學之徒,必欲墨守其先師之典,不許異己者有所非難,此誠不必。惟自近世科學發展甚盛,知識即權力,人類乃直操造物者之大柄,遂有以為古學可悉罷黜者。余誠迂鈍,猶未知其可。總之,篇上種種義,如哲學上之體用義,是為儒家心理學之所依據;如本、習二心之辨,主張轉化舊染之惡習,創生新的善習,以弘大本心之善端,此孔門求仁之學,所以貴乎自強與日新也。至于古學,是否猶有研究與簡擇之必要,簡者,考辨其得失。擇者,選擇其優長處而吸收變化之也。吾揭此疑問,以俟來賢。此皆《通義》中之要點也。余體氣衰薄已甚,執筆為艱,篇下《要略》須延期休息,方可續成。要者,提其綱要。略者,列其巨目。姑以篇上先印二百部。海上春寒,心之所欲言者,苦不得達。夏歷己亥初春、公元一九五九年二月熊十力識于上海寓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