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傳教士、漢學家,在清末中國生活了40多年。作為作者一生中最具影響的著作,本書對晚清帝國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對外交往、地理物產、宗教藝術等方面作了系統的論述,堪稱關於傳統中國的百科全書,被公認是美國人研究中國的最早的權威名著,成為數代美國人認識中國的英文范本。
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生於美國紐約州猶提卡,幼年學印刷業。美國公理會來華的傳教士、印刷家、學者和作家。道光十三年(1833年)六月抵達廣州後曾在廣州、澳門、香港協助裨治文編輯《中國叢報》,並負責印刷及發行工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馬禮遜教育協會通信書記。他的重要著述是在紐約出版的《中國總論》,內容包括中國的地理、政府、教育、社會生活、藝術和宗教等,影響至巨。
目錄
初版序(1847年)
修訂版序(1883年)
第一章 全國區划與特征
第二章 東部各省地理
第三章 西部各省地理
第四章 滿洲、蒙古、伊犁、西藏地理
第五章 人口與統計
第六章 中國博物志
第七章 中國法律與政府概略
第八章 法律的執行
第九章 教育與科舉考試
第十章 中國語言文字的結構
第十一章 中國經典文獻
第十二章 中國的雅文學
第十三章 中國人的建築、服裝與飲食
第十四章 中國人的社會生活
第十五章 中國工藝
第十六章 中國科學
第十七章 中國的歷史與紀年
第十八章 中國宗教
第十九章 基督教教會在中國人之中
第二十章 中國商業
第二十一章 中國的對外交往
第二十二章 第一次地英戰爭的起因
第二十三章 第一次英中戰爭的進程及其結果
第二十四章 太平軍叛亂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英中戰爭
第二十六章 中國近事
人名地名索引
譯后記
修訂版序(1883年)
第一章 全國區划與特征
第二章 東部各省地理
第三章 西部各省地理
第四章 滿洲、蒙古、伊犁、西藏地理
第五章 人口與統計
第六章 中國博物志
第七章 中國法律與政府概略
第八章 法律的執行
第九章 教育與科舉考試
第十章 中國語言文字的結構
第十一章 中國經典文獻
第十二章 中國的雅文學
第十三章 中國人的建築、服裝與飲食
第十四章 中國人的社會生活
第十五章 中國工藝
第十六章 中國科學
第十七章 中國的歷史與紀年
第十八章 中國宗教
第十九章 基督教教會在中國人之中
第二十章 中國商業
第二十一章 中國的對外交往
第二十二章 第一次地英戰爭的起因
第二十三章 第一次英中戰爭的進程及其結果
第二十四章 太平軍叛亂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英中戰爭
第二十六章 中國近事
人名地名索引
譯后記
序
《中國總論》是衛三畏撰寫的一部全面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和晚清社會的名著。據稱,他寫此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在西方讀者中「為中國人民及其文明洗刷掉如此經常地加予他們的那些獨特的幾乎無可名狀的可笑印象」,客觀地評價中國文明,將它「放在適當的位置」。但他也指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種落後和愚昧。盡可能客觀地評價中華文明的成就和落後之處,是他為本書確定的目標。
本書初版於1848年,原名The Middle Kingdom。1883年又出了修訂本,增加了許新的內容。此次中譯本由著名學者陳俱先生翻譯,並經復旦大學陳絳教授認真校閱,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上下兩冊,共26章,對中國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划、人口民族、各地物產、法律政府、語言文字、歷史文化、衣食住行、社會生活、工藝美術、科學技術、對外交往等等,作了全方位的研究,稱它為有關中國的百科全書絕不過分。
同時本書還對發生在近代的兩次鴉片戰爭作了敘述和評論,其視角與材料都比較新。盡管其中不乏可以商討處,但其力求客觀的科學態度還是可取的。作為一個外國人、一個傳教士,者不可避免地也有其局限性,但這與因個人喜惡而故意無視甚至歪曲事實還是有本質差別的。
總之,理性地研究和解剖我們自己,客觀地了解我們自身的長處和不足,是民族進步的必要條件。而了解外人對我們的看法,從中汲取有價值的東西,則是其捷徑之一。
《中國總論》的獨特視角和觀點,及其中時常出現的智慧的閃光,對我們今天的讀者來說不僅饒有興味,而且頗富啟迪。書中許多原著的插圖,大都系西方學者、旅行家所繪,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對歷史研究者來說,許多是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料。書中還大量引用了當時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問題的著作,這些著作涉及方面之廣,研究之深入細致令今天的讀者也大開眼界,嘆為觀止。魯迅說:「中國人不肯研究自己。」我想,《中國總論》的出版,也許有助於改善這種狀況。
……
本書初版於1848年,原名The Middle Kingdom。1883年又出了修訂本,增加了許新的內容。此次中譯本由著名學者陳俱先生翻譯,並經復旦大學陳絳教授認真校閱,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上下兩冊,共26章,對中國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划、人口民族、各地物產、法律政府、語言文字、歷史文化、衣食住行、社會生活、工藝美術、科學技術、對外交往等等,作了全方位的研究,稱它為有關中國的百科全書絕不過分。
同時本書還對發生在近代的兩次鴉片戰爭作了敘述和評論,其視角與材料都比較新。盡管其中不乏可以商討處,但其力求客觀的科學態度還是可取的。作為一個外國人、一個傳教士,者不可避免地也有其局限性,但這與因個人喜惡而故意無視甚至歪曲事實還是有本質差別的。
總之,理性地研究和解剖我們自己,客觀地了解我們自身的長處和不足,是民族進步的必要條件。而了解外人對我們的看法,從中汲取有價值的東西,則是其捷徑之一。
《中國總論》的獨特視角和觀點,及其中時常出現的智慧的閃光,對我們今天的讀者來說不僅饒有興味,而且頗富啟迪。書中許多原著的插圖,大都系西方學者、旅行家所繪,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對歷史研究者來說,許多是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料。書中還大量引用了當時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問題的著作,這些著作涉及方面之廣,研究之深入細致令今天的讀者也大開眼界,嘆為觀止。魯迅說:「中國人不肯研究自己。」我想,《中國總論》的出版,也許有助於改善這種狀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