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六章,對中國文化基礎、制度、宗教、學術、藝術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進行比較全面而系統的展示與研究,而其中每一節又是一個文化專題,共計35個文化專題,力求在有較大涵蓋面的同時對每一文化專題都有較清晰的展示和較深入的探討。圖文結合、雅俗共賞,起到提高大、中學生人文修養和供一般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文化史學愛好者取資借鑒的作用。
基礎篇:
中國文化的特征是以血緣苂基礎、以家庭為細胞、以天人和諧為宗旨的倫理模式。這一模式的內在核心是人性論,其外向擴展是天人合一的倫理政治。這既決定於中國古代的大河大陸型地理環境及其政治理念,又與以農為本的經濟基礎相關並由此形成了幾千年的耕織文明。
制度篇: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集體意識,最明顯地體現於政治文化制度,在某種意義上,文化的歷史就是制度的歷史。而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職官制度教育制度、科舉制度、科技制度、禮制、樂制及兵制等,又以其豐富的內涵與歷史的變遷,顯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積淀。
宗教篇:
中國古代宗教源於原始崇拜與鬼神觀念,顯示出特有的《泛神論》色彩,這也形成了各宗教派別和諧相處的文化格局。這一特征無論在早期的原始崇拜的泛神觀、血緣崇拜的尊祖思想,還是在道教與佛教的並存發展。以及基督教、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都有明顯的印證。而民俗節日的宗教內涵,更能體現中國古代最廣泛的民間信仰。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基礎篇
第一節 天人合一:中國文化的倫理模式
一、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二、倫理與政治
三、人性與人性論
第二節 地緣政治: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
一、地理與文化
二、地域、南北與大一統文化
三、政區與文化
第三節 耕織文明: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
一、中國古代二元經濟區的矛盾
二、農本思想
三、耕織文明
第二章 制度篇
第一節 家國同構:宗法制度的建立與演變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
二、宗法制度的特征
三、宗法制度的演變
第二節 尊天法地:政區划分與職官制度
一、中國古代職官制度的特點
二、中央職官制度的發展演變
三、政區划分與地方職官制度
四、古代官制文化
第三節 布政施教:官學、私學與書院教育
一、官學的持續
二、私學的發展
三、書院教育歷程
第四節 優賢舉學:從察舉制到科舉制
一、察舉制的產生及其發展
二、科舉制的形成與衍變
三、以文取土的文化論爭
第五節 禮節民心:禮學經典與禮儀制度:
一、古代的禮制思想
二、禮經「三禮」及其內涵
三、禮學傳統與「五禮」規范
四、以「禮」為核心的倫理文化
第六節 樂和民情:音樂制度與雅樂新聲!
一、上古樂制的發展階段
二、雅樂鄭聲與象德綴淫
三、秦漢以后樂府制度的演變
第七節 講武習藝:兵制、兵略與兵法
一、兵書與兵制
二、兵略與戰爭
三、兵法與兵器
第八節 取則天象:天數之學與科技文明
一、天象、天體與歷法
二、術數與數學
三、古代「士」的地位及其科技成就
第三章 宗敦篇
第一節 仙道世界:崇拜、巫術與神話
一、自然崇拜
二、血緣崇拜
三、中國古代的巫術
四、中國古代的神話及其特質
第二節 神道設教:帝國政治與宗教
一、方士文化和陰陽五行學說
二、「五德終始」說及其影響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四、讖緯之學
五、漢代的祭祀、封禪與明堂制度
第三節 真人垂訓:道教的形成與發展
一、道教的文化淵源
二、太平道與五斗米道
三、魏晉南北朝時的道教派別
四、唐宋以后的道教派別
第四節 佛性清靜:佛教的傳播及宗派
一、佛教的東傳及佛經的翻譯
二、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
三、佛教在中國的流衍與發展
第五節 外域神祗: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中國
一、基督教在中國
二、伊斯蘭教在中國
第六節 奉神祈報:民俗節日與敬時行禮
一、節日的產生及其類別
二、農事節日
三、慶賀節日
四、社交游樂節日與祭祀節日
第四章 學術篇
第一節 史官建制:學在史職與官學傳統
一、史官及史官制度
二、史學與傳統文化
第二節 內聖外王:儒學的形成與人文理想
一、儒家形成的社會背景
二、孔、孟、苟的學術思想
三、儒家的政治與人生境界
第三節 道法自然:道家自然觀與人生觀
一、道家的學術文化
二、老子的人生哲學
三、庄子的物化思想
第四節 兼愛非攻:墨家學術的躬行實踐
一、墨子的人生
二、墨家學派
三、墨家的學說主張
第五節 以法為教:法家學術與政治文化
一、法家的緣起
二、法家的形成過程
三、法家的思想構成
第六節 元一統始:經學建構的文化圖式
一、經與經學
二、經學產生的背景
三、經學的歷史
四、經學的特點
第七節 言意之辯:玄學清談及玄理探求
一、何謂玄學
二、玄學的產生背景
三、玄學的四個階段
四、玄學與魏晉風度
第八節 三教論衡:儒釋道的沖突與融合
一、魏晉南北朝的三教沖突與融合
二、唐宋時期的三教沖突與融合
第九節 心性體用:理學的昌明與衰變
一、理與宋明理學
二、理學的形成期
三、理學的鼎盛期
四、理學的延承期
五、理學的衰變期
第十節 漢宋之爭:考據與性理的思辨
一、漢宋之爭
二、考據與性理
三、漢宋學的會通
第五章 藝木篇
第一節 神人以和:原始藝術的文化蘊涵
一、彩陶:有容乃大
二、美玉:石之靈者
三、青銅:國之大事
第二節 氣韻生動:各類藝術的風姿異彩
一、建築藝術
二、雕塑藝術
三、書法與繪畫
四、音樂與舞蹈
第三節 興象高妙:中國古代藝術精神
一、弘道:藝術內涵
二、興象:藝術手法
三、尚意:藝術境界
第四節 詩騷傳統:中國古代文學思想
一、精神諧同與情感異流
二、盛世氣象與易代情結
三、文學創造中的文化精神
第六章 交流篇
第一節 厚德載物:從畿服制到國際文化交流
一、畿服制的文化內涵
二、農耕與游牧
三、中國與亞洲
四、中國(東方)與西方
第二節 中體西用:西學東漸與文明沖突
一、「西學東漸」的肇端
二、「西學東漸」的過程與分期
三、「西學東漸」帶來的轉變
第三節 親緣核心:華人文化的世界網絡
一、華僑的分布及「華僑」一詞的來歷
二、華僑的起源及歷史發展
三、華僑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及特點
四、華人文化世界網絡的發展方向
第四節 審己知人:文化的變革與轉型
一、文化變革與文化轉型
二、文化變革與轉型帶來的思考
后記
本書圖片來源
第一章 基礎篇
第一節 天人合一:中國文化的倫理模式
一、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二、倫理與政治
三、人性與人性論
第二節 地緣政治: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
一、地理與文化
二、地域、南北與大一統文化
三、政區與文化
第三節 耕織文明: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
一、中國古代二元經濟區的矛盾
二、農本思想
三、耕織文明
第二章 制度篇
第一節 家國同構:宗法制度的建立與演變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
二、宗法制度的特征
三、宗法制度的演變
第二節 尊天法地:政區划分與職官制度
一、中國古代職官制度的特點
二、中央職官制度的發展演變
三、政區划分與地方職官制度
四、古代官制文化
第三節 布政施教:官學、私學與書院教育
一、官學的持續
二、私學的發展
三、書院教育歷程
第四節 優賢舉學:從察舉制到科舉制
一、察舉制的產生及其發展
二、科舉制的形成與衍變
三、以文取土的文化論爭
第五節 禮節民心:禮學經典與禮儀制度:
一、古代的禮制思想
二、禮經「三禮」及其內涵
三、禮學傳統與「五禮」規范
四、以「禮」為核心的倫理文化
第六節 樂和民情:音樂制度與雅樂新聲!
一、上古樂制的發展階段
二、雅樂鄭聲與象德綴淫
三、秦漢以后樂府制度的演變
第七節 講武習藝:兵制、兵略與兵法
一、兵書與兵制
二、兵略與戰爭
三、兵法與兵器
第八節 取則天象:天數之學與科技文明
一、天象、天體與歷法
二、術數與數學
三、古代「士」的地位及其科技成就
第三章 宗敦篇
第一節 仙道世界:崇拜、巫術與神話
一、自然崇拜
二、血緣崇拜
三、中國古代的巫術
四、中國古代的神話及其特質
第二節 神道設教:帝國政治與宗教
一、方士文化和陰陽五行學說
二、「五德終始」說及其影響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四、讖緯之學
五、漢代的祭祀、封禪與明堂制度
第三節 真人垂訓:道教的形成與發展
一、道教的文化淵源
二、太平道與五斗米道
三、魏晉南北朝時的道教派別
四、唐宋以后的道教派別
第四節 佛性清靜:佛教的傳播及宗派
一、佛教的東傳及佛經的翻譯
二、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
三、佛教在中國的流衍與發展
第五節 外域神祗: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中國
一、基督教在中國
二、伊斯蘭教在中國
第六節 奉神祈報:民俗節日與敬時行禮
一、節日的產生及其類別
二、農事節日
三、慶賀節日
四、社交游樂節日與祭祀節日
第四章 學術篇
第一節 史官建制:學在史職與官學傳統
一、史官及史官制度
二、史學與傳統文化
第二節 內聖外王:儒學的形成與人文理想
一、儒家形成的社會背景
二、孔、孟、苟的學術思想
三、儒家的政治與人生境界
第三節 道法自然:道家自然觀與人生觀
一、道家的學術文化
二、老子的人生哲學
三、庄子的物化思想
第四節 兼愛非攻:墨家學術的躬行實踐
一、墨子的人生
二、墨家學派
三、墨家的學說主張
第五節 以法為教:法家學術與政治文化
一、法家的緣起
二、法家的形成過程
三、法家的思想構成
第六節 元一統始:經學建構的文化圖式
一、經與經學
二、經學產生的背景
三、經學的歷史
四、經學的特點
第七節 言意之辯:玄學清談及玄理探求
一、何謂玄學
二、玄學的產生背景
三、玄學的四個階段
四、玄學與魏晉風度
第八節 三教論衡:儒釋道的沖突與融合
一、魏晉南北朝的三教沖突與融合
二、唐宋時期的三教沖突與融合
第九節 心性體用:理學的昌明與衰變
一、理與宋明理學
二、理學的形成期
三、理學的鼎盛期
四、理學的延承期
五、理學的衰變期
第十節 漢宋之爭:考據與性理的思辨
一、漢宋之爭
二、考據與性理
三、漢宋學的會通
第五章 藝木篇
第一節 神人以和:原始藝術的文化蘊涵
一、彩陶:有容乃大
二、美玉:石之靈者
三、青銅:國之大事
第二節 氣韻生動:各類藝術的風姿異彩
一、建築藝術
二、雕塑藝術
三、書法與繪畫
四、音樂與舞蹈
第三節 興象高妙:中國古代藝術精神
一、弘道:藝術內涵
二、興象:藝術手法
三、尚意:藝術境界
第四節 詩騷傳統:中國古代文學思想
一、精神諧同與情感異流
二、盛世氣象與易代情結
三、文學創造中的文化精神
第六章 交流篇
第一節 厚德載物:從畿服制到國際文化交流
一、畿服制的文化內涵
二、農耕與游牧
三、中國與亞洲
四、中國(東方)與西方
第二節 中體西用:西學東漸與文明沖突
一、「西學東漸」的肇端
二、「西學東漸」的過程與分期
三、「西學東漸」帶來的轉變
第三節 親緣核心:華人文化的世界網絡
一、華僑的分布及「華僑」一詞的來歷
二、華僑的起源及歷史發展
三、華僑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及特點
四、華人文化世界網絡的發展方向
第四節 審己知人:文化的變革與轉型
一、文化變革與文化轉型
二、文化變革與轉型帶來的思考
后記
本書圖片來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