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

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
定價:203
NT $ 177
  • 作者:王笛
  • 出版日期:2006-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070590
  • ISBN13:9787300070599
  • 裝訂:平裝 / 40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于下層民眾的歷史。在本書中,我們既可體會到微觀歷史下日常生活的豐富多彩、街頭文化的引人入勝,亦可看到近代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劇變的宏大敘事。當歷史舞台總是被精英的話語霸權所左右之時,本書則從社會的最底層、從歷史上沒有留名的芸芸眾生的角度,來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會動亂中的遭遇,發出了他們失去了一個舊世界,但並沒有得到一個新世界這樣的悲嘆和沉重的結論。

從作者對下層民眾公共空間與日常生活關系細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難看出他對于下層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作者撥開層層覆蓋的歷史法埃,讓後人看到在那些變幻炫目的旗號和悅耳動听的口號下,下層民眾是怎樣一步步喪失了他們的生存空間和文化傳統的,同時又揭示了民眾是怎樣拿起“弱者的武器”為自己的命運而抗爭的。

本書以其在學術上的重要性、原創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論證的力度,以及對城市史研究領域的重大貢獻,于2005年榮獲兩年一度的“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獎”。
 

目錄

中文版自序
英文版自序
新訂成都街道二十七區圖
成都街道圖
成都市細圖
成都街市圖
最新成都街市圖
第一章 導論
進入中國腹地
資料分析
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大眾文化
第一部 下層民眾與公共空間
第二章 街頭
城市環境︰城牆和街道
商業空間︰店鋪與地攤
日常空間︰家與鄰之間
社會空間︰茶館與文化
慶典空間︰節日與儀式
社區自治︰共同體意識
第三章 街民
小商小販︰街頭市場
工匠苦力︰街頭作坊
民間藝人︰街頭舞台
江湖游民︰街頭謀生
善男信女︰街頭祭壇
公共婦女︰街頭娛樂
忙人閑人︰街頭茶館
第二部 下層民眾與社會改良
第四章 改造
精英眼中下層民眾的公共行為
創造新的大眾娛樂
物質文化的變遷
重建公共空間
第五章 控制
街頭管理
流氓、賭棍與警察
清除街頭乞丐
警察與大眾日常生活
控制大眾娛樂
成功與局限
第三部 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
征引文獻目錄
譯後記
西方關于本書評論的摘要
 

本書英文版是2003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雖然間世剛剛一年多,歐美學界便已經發表了不少書評,包括《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亞洲研究評論》(Asian Studies Review)、《中國政治學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跨學科歷史雜志》(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加拿大歷史學刊》(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宗教的社會科學檔案》(Archives de Sciences Sociales des Religions)、《社會史》(Social History)等,對本書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學者的積極評論當然是對我努力探索的鼓勵和獎賞,但也有持保留態度的,如《太平洋事務》(Pacific Affairs)上的一篇書評雖然指出︰“在過去十年,關于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城市的研究中一些被忽視的問題的探索有了穩步發展。王笛對內陸省份四川成都的研究便是這個令人鼓舞的新趨勢的最新成果之一。本書的杰出之處在于,他力圖從下層民眾的角度去揭示這一時期的城市轉型。”但這篇評論同時也認為“王笛給予了成都街頭文化一個浪漫的圖景”,並指出“王笛為成都失去傳統的街頭文化而惋惜,但是值得懷疑的是,所失去的世界是否像王笛所描繪的那麼迷人”。一本書會引起各種不同的反應是十分正常的,無論是贊譽還是批評,我以為學界予以重視,便是極大的成功。現在中譯本即將出版,作為本書作者,當然希望也能得到國內學者的認可,但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批評,這也是我所期待的。

其實,雖然我在本書討論了傳統城市的社區自治和自我控制,但並未描繪一個“浪漫的圖景”,因為正如本書所證明的,這是一個既有“和諧”亦存在階級、族群隔閡和沖突的社會(見本書第六章)。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太平洋事務》的這位評論者的確體會到了我書中流露的一種情緒。雖然本書是研究過去的歷史、社會和文化,但我卻有著現實的關懷。成都像中國大多數城市一樣,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不可否認的是城市的面貌更加“現代化”了,從林立高樓到輝煌廣場,從豪華飯店、灑樓、美國快餐連鎖店到超大廣告顯示屏幕,白天到處是熙熙攘攘,晚上是燈紅酒綠。人們的居住條件也有了極大的改變,各種新式住宅如雨後春筍,從拔地而起的高樓到美國式花園洋房。就在這一派繁榮的背後,一個個古代的城市就在我們的眼前一夫天消失了。現在,我們從南到北旅行,無論是大都市還小縣城,格局幾乎是大同小異,中國城市過去由于地理、歷史和文化形成的各自的城市外觀和特點,幸存無多或幾乎不復存在。盡管一些城市象征性地保留了一點兒舊城、街和舊建築,但在寬闊大道和繁華高樓的襯托下,無非是不和諧的點綴而已。

當我參觀日本奈良、京都和法國巴黎、里昂等城市時,那些幾百年前的古樸街巷和社區仍然保留完好,在里昂一些居民仍然住在15—16世紀的石頭房子里。那些舊城和古建築可以說是這些國家最寶貴的遺產。甚至在我工作的美國得克薩斯的大學城(College Station)附近,若干19世紀中後期修鐵路時留下的鐵皮或木板破房子,現在也被仔細地維修,列為“歷史區”(historicaldistrict),加以認真保護。我經常在遐想,如果成都城市還保留新中國建立初期時的格局(盡管民國時期遭受到破壞已經不小),只是在周邊另築新城,那麼成都可以說是不亞于京都、奈良的旅游勝地。但可惜的是,這已經成為永遠的夢。我只好通過這本書從一個側面來重構這個已經消失的城市,來寄托對這個古都的懷念。

在這個研究中,我沒有對20世紀初以來的現代化的城市重建抒寫更多的溢美之詞。其實現代化帶給人們的積極結果所論甚多。︰我于1993年在中華書局出版的《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2001年再版,台灣五南圖書2002年繁體版)對現代化也是贊譽有加,無須我再費筆墨。本書的考察角度與此前的研究成果頗為不同,我力圖把人們的注目焦點從精英轉向民眾,從沿海轉向內地。另外,過去有關社會變化的研究總是以精英為出發點,那麼換一個角度,即從民眾的角度來觀察現代化和城市變革,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書是以中國內陸城市成都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公共空間、下層民眾、大眾文化和地方政治的關系。研究近代中國城市史的專家們大多把注意力放在沿海地區,我們對腹地城市日常生活仍知之甚少。我希望通過這個研究來進一步拓寬和深入我們對中國城市史和文化史的理解。這個研究以“街頭文化”作為中心,展示街頭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從城市的外觀、民間藝人的表演到民眾謀生的方法以及對街頭的爭奪等。下層民眾的日常生活與街頭有著緊密聯系,他們創造並生活在這種文化之中。然而當改良者試圖對街頭的使用進行控制時,便引起了下層民眾為其生存空間的斗爭。隨後在革命運動中,民眾又以街頭作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國初年的政治動蕩中,民眾和精英為共同利益而合作,組織自衛活動捍衛他們的生存,同時也是維護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

在中文版即將出版之即,想借此機會談談有關本研究寫作的一些思考和片斷回憶,或許這些思考和片斷回憶可以對讀者理解本書有所幫助。另外,對本書的翻譯本也要作一些必要的交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