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黑格爾導讀》是亞歷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間在巴黎高等學校講解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課程,它並不是純粹的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的導讀。在這部由他的學生的筆記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存在主義思想。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部獨立的哲學著作。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科耶夫(1902-1968)法國哲學家,出生於俄國。是存在主義的新黑格爾主義的代表,對法國當今的思想界和學術界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除了《黑格爾導讀》外,主要著作還有:三卷本的《論異教哲學思想史》(第一卷: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第二卷: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第三卷:希臘化時代哲學—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康德》,《論法學現象學》,《概念,時間和語言》。
 

目錄

編者按
代序
I.1933-1934學年課程
Ⅱ.1934-1935學年課程
Ⅲ.1935-1936學年課程
Ⅳ.1936-1937學年課程
Ⅴ.1937-1938學年課程
Ⅵ.1938-1939學年課程
附錄
I.黑格爾關於實在事物的辯證法和現象學方法
Ⅱ.黑格爾哲學中的死亡概念
Ⅲ.《精神現象學》的結構
譯者說明
 

人是自我意識。人意識到自己,意識到人的實在性和尊 嚴,所以,人本質上不同於動物,因為動物不能超越單純的自我感覺的層次。當人「第一次」說出「我」的時候,人意識到自己。因此,通過理解人的「起源」來理解人,就是理解由語言揭示的自我的起源。
然而,關於「思維」、「理性」、「知性」等等——一般地說,關於一個存在或「一個認識的主體」的認知的、沉思的、被動的行為的分析,不可能發現「我」這個詞,以及自我意識,即人的實在性的起源和所以然。進行沉思的人完全被他所沉思的東西「吸引」;「認識的主體」「消失」在被認識的客體中。沉思揭示客體,而不是揭示主體。通過認識活動和在認識活動中——更確切地說,作為認識活動——向自己顯現的是客體,而不是主體。被他所沉思的客體「吸引」的人,只能通過一種欲望「返回自己」:例如,通過食欲。正是一個存在的(有意識)欲望構成了作為自我的運種存在,並在促使這個存在說「我┅┅」的時候揭示了這個存在:正是欲望把在真正的認識中通過自身顯示自己的存在變成通過一個不同於客體和與之「對立」的主體向一個「主體」顯現的「客體」。正是在「他的」欲望中,通過「他的」欲望,更確切地說,作為「他的」欲望,人才成為人,並且——向自己和他人——顯現為一個自我,本質上不同於和完全對立於非我的自我。(人的)自我是一種欲望——或欲望的自我。
人的存在本身,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意味著欲望,必須以欲望為前提。因此,人的實在性只能在一種生物的實在性,一種動物的生命之內構成和維持。雖然動物的欲望是自我意識的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其充分條件。就動物而言,這種欲望僅僅是自我感覺。
和把人保持在一種被動的寧靜中的認識相反,欲望使人變得不寧靜,促使人行動。由欲望產生的行動傾向於使人滿足,但只能通過「否定」、破壞或至少改變所欲求的客體才能做到這一點:例如,為了果腹,無論如何應該破壞和改變食物。因此,任何活動都是「否定的」。活動在於破壞給定物,決不是讓它處在原來的狀態:如果不是在它的存在中,也至少在它的給定形式中。任何與給定物有關的「否定性」必然是主動的。但是,否定的活動不純粹是破壞性的。因為如果由欲望產生的活動為了滿足欲望而破壞一種客觀現實,那麽它將通過破壞並在破壞中創造一種主觀現實來代替它。例如,通過取消與之不同的另一種現實,通過對一種「異己的」、「外來的」現實的「消化」和「內化」,吃食物的存在創造和維持它自己的現實。一般地說,欲望的自我是僅僅通過否定活動接受一種實在的肯定內容的空虛,這種否定活動在破壞、改變和「消化」所欲求的非我的時候,滿足了欲望。由否定構成的自我的肯定內容,與被否定的非我的肯定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如果欲望針對一個「自然的」非我,那麽自我也是「自然的」。通過這樣的一個欲望的主動滿足而產生的自我,將具有與這種欲望所針對的東西相同的性質:這是一個「對象性的」自我,一個僅僅活著的自我,一個動物的自我。這種自然的自我,與自然的客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只能作為自我感覺向自己和他人顯現。它永遠不可能到達自我意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