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一般意義上理解的民族和民族主義並不復雜,但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卻並不簡單。

“民族主義”是一個復雜的,然而卻很清楚的詞。有時,它指一種意識形態,有時,它又指某個歷史時刻,某種地方性的理論,或者某種態度或行為,這一行為的極端發展。這時,此詞帶有貶義。實際上,民族主義雖然意義繁多,但澄清亦不困難。

  “民族”一詞則是另外一種情況,民族作為一個事實存在是不證自明的,但此一事實包羅繁多、往往神秘難辯。表象看來一目的然,一旦證之于事實,問題就來了。

  本書的宗旨即不在于同情這些幸者,亦不在于同情其不幸的爭執。若需花好幾年時間去認真地研究,以設想民族主義的危險,它將會是對所有的來說最危險的東西。民族主義所產生的暴力和擔憂一望而知。


吉爾‧德拉諾瓦(Gil Delannoi)

  吉爾‧德拉諾瓦,法國國家政治學院政治研究中心(Sciences—Po CEVIPOF)主任、研究員,主要著作有《烏托邦時代》(1990年)、《謹慎禮贊》(1993年)及與塔吉耶夫共同主編的《民族主義理論》(1990年)。作者關于思想史的著作涵蓋哲學、歷史、社會學等領域,是英國自由主義大師以塞亞‧柏林最早的法文譯介者及研究專家。

  德拉諾瓦屬于法國思想史領域新秀,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古典政治學領域,如對謹慎概念的發掘方面使其在學界嶄露頭角。90年代主編《民族主義及其理論闡釋》與《民族主義及其前景》,被視為法國民族主義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在法國思想學術領域十分活躍,身兼《精神》、《評論》(Commentaire)兩大著名思想雜志編委,同時也是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科學與公民”論壇主委之一。

  作者對中國問題一直保持關注,是本譯叢的主編之一。
 

目錄

第三只眼看民族與民族主義——中文版序 陳彥
序 關于20世紀的一個結論
第一部分 基準點
第一章 民族觀念的起源
1.出處與根源
1.1 詞
1.2 模式的普遍化
2.階段與基礎
2.1 民族浪潮
2.2 民族門檻
第二章 民族存在嗎?
1.開放式定義
1.1 定義的相對性
1.2 民族的歧義
2.民族之維
2.1 有機的與人工的
2.2 個體的與集體的
2.3 普世的與個別的
2.4 獨立的與個別的
2.5 政治化的與非政治化的
2.6 超驗的與功能的
2.7 人種的與公民的
2.8 連續的與斷裂的
3.民族與民族主義的關系
3.1 以民族主義定義民族
3.2 以民族定義民族
第二部分 社會—歷史視角
第三章 民族—國家的歷史成就
1.民族時代
1.1 領土
1.2 世界經濟與民族—國家的起源
1.3 現代政治的四種分野
1.4 歐洲民族的成功
1.5 祖國的武器
1.6 大眾動員
1.7 殖民化與非殖民化
2.民族意識形態
2.1 社團與共和國
2.2 民主與民族
2.3 民族反抗
2.4 民族作為反對普世主義的普世模式
2.5 外交虛構的民族
第四章 反民族的民族主義
1.民族國家中的民族主義衰落
1.1 歐洲模式的悲劇
1.2 個人主義與帝國
1.3 法—德競賽
2.民族主義主題
2.1 民族主義,定義嘗試
2.2 民族與民族主義(四種情況)
2.3 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
2.4 作為精神實體的民族
2.5 強大與力量
2.6 民族的衰落與復興
3.民族主義的認知與拯救
3.1 仇外,定義嘗試
3.2 作為集體非道德性的民族
3.3 作為宗教的民族
3.4 從替罪羊到陰謀理論
3.5 種族主義類型
3.6 上帝的選民
4.盲信的威脅
4.1 面對民族主義的失明
4.2 反民族主義斗爭的悖論
4.3 無民族的民族主義
4.4 俄狄浦斯與尤利西斯
第五章 世界主義理想的無效
1.統一的理想
1.1 世界主義
1.2 啟蒙思想與文明
1.3 啟蒙思想與民族
1.4 啟蒙思想與文化
2.世界的統一
2.1 世界主義或世界性
2.2 蘇聯共產主義的終結(國際主義的消亡?)
2.3 產業轉移時代的世界
第三部分 政治因素
第六章 意識形態陳詞定論的必要性與相對性
1.人性的條件
1.1 兩種人性
1.2 鄉土觀念
1.3 巴別塔
1.4 語言的貢獻
2.時間的作用
2.1 命運共同體
2.2 人與命運
2.3 日常的全民表決和忘卻過去
2.4 生活的藝術
3.自由的空間
3.1 承認與歸屬
3.2 反現代主義的模稜兩可性
3.3 一個決定性的標準
3.4 馬賽曲
第七章 民族之後還有政治生活嗎?
1.自我控制
2.歐洲,未解之謎
3.社會展望問題
4.未來歐洲之探索
5.神聖化危險
附錄
參考書目
人名譯名對照表
 

關于20世紀的一個結論

如今,無論在政治或歷史領域,民族與民族主義似乎要麼已經佔有統計地位,要麼正在取得突破,生機勃勃,方興未艾。人們注意到,民族與民族主義是兩個世紀以來最為恆常的政治力量,雖有時隱而不顯,但總是十分強大。同時,為數眾多的關于民族趨于消亡的預言的也都落空了。

今天,反觀歷史更加強了我們的這一看法︰民族與民族主義兩百年以來一直佔據著政治的中心地位。對民族主義作出這樣的判斷並不是指其強度,而是指其延續時間之長和普遍性。事實上,大國民主制的確立,殖民化與非殖民化浪潮,法西斯的意識形態,尤其是在納粹和斯大林式的極端恐怖達到高潮時,其強度都遠遠超過了民族現象。20世紀的政治創傷並非是民族的地域範圍和民族主義的主題所能涵蓋的。然而,民族這艘航船劈風斬浪,勇往直前。民族的旗幟從未降落。從其廣度、韌性、變化來說,民族現象主宰了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的歷史。

民族,或民族國家、時而隱忍不發,時而浩浩蕩蕩,席卷了整個世界。盡管各種替代性的意識形態,形形色色的國際主義,潮起潮落,可能減弱民族現象的影響力,但卻從未使民族本身式微。恰恰相反,民族現象短暫的退隱常常會激起更強的民族反彈,導致民族的重建和復興,更為經營的甚至是新興民族的出現。

民族現象斑駁多樣,充滿矛盾,以至于時時遮掩民族本身的重要性,然而長期看來,這種多樣與矛盾其實是民族現象隱而不亞的力量,是民族具有力量的決定性王牌。比起各種封閉的意識形態,按其適應能力,民族似科是簡單、容易對付和脆弱的。而實際上,民族之蘆葦比那些意識形態大樹更難以根除。不僅僅因為它彎而不折,而且還因為它可以通過同各種意識形態的結合來延續生命。

然而,我們注意到民族現象動人心弦的成功,但卻不能因此走向命定論或某種歷史的必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事物不會向另外的方向發展。對歷史的觀察可能導致一種追溯性幻覺,不應該墮入宿命誘惑,尤其是在面對民族這樣一種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現象時。我們不能輕信普世主義的解釋。共產主義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停滯,可能成為俄羅斯民族主義的論據,而蘇維埃帝國的政治衰落,已經使民族主義獲得了生機。但在其他地方,如共產主義加自由市場導致的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同樣洋養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所有這些假設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它們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因為民族因素可以同時在不同的方向上起作用,人們甚至可以認為這些因素也許根本不起作用。民族主義的潛在力量是巨大的,但依然是潛在的。

民族主義貌似簡單,看上去很天真但同時又很狡詐,使其可以在各種歷史條件下存活。民族和民族主義可以具有眾多的變種,證明其具有一種天生的生存性能,及其對歷史偶然因素的適應能力。這是民族現象的強勢,但卻並非非它不可。歷史上的帝國時代遠比目前的民族時代持續時間長,在另外的歷史時期,小城邦可以同大民族、大帝國同等輝煌。我們不要被詞語所蒙蔽,“民族”這個詞今天看起來似乎是普世的,但在這一概念之下掩蓋了多少不同的情況啊!上至粉飾的帝國,下至被渲染的城邦。說它是一般的、持久的、頑強的,並因此是生機勃勃的,對!但說它是普世的和永恆的,非!

今天,民族現象仍然生機不滅,短時間內也不會消失。即使是預言民族現象會消亡的意識形態也不得不求助于政治力量,來加速這一消亡的到來。這樣看起來,現在就想取消民族是站不住腳的。而事實上,民族因素,無論是從積極還是消極的層面講,都是為大眾民主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的激情中還是戰爭的動員中,民族因素也部分地取代了宗教。

橫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堵什麼樣的新意識形態之牆呢?1989年以來,共產主義在歐洲轟然倒塌,民族因素的卷土重來被視為具象對抽象的報復。表面看來,這一具象是正面的。然而,這一卷土重來也同樣被認為是充實向空虛的回轉,這種空虛乍看起來又基本上是負面的。一些人為這種具象的回歸拍手稱快,另一些人又面對空虛的回轉憂心忡忡。這些印象並非如它們看起來的那樣互不相容。民族性是既具體又空虛︰在歷史和文化上是厚實的,但同時又是開放的,可以同各種政治思想結合,空洞之中可以注入十分具威脅性的內容。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