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安瀾:潘季馴傳

大河安瀾:潘季馴傳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馬雪芹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13030914
  • ISBN13:9787213030918
  • 裝訂:372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潘季馴(公元1521~1595年),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二十九歲中進士,入仕途,授九江(今江西九江市)推官,宦海浮沉,累官至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他曾四次出任總理河道(官名,明代主持治河的最高官員),負責治理黃河、運河將近十年之久,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要建樹,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治河專家,也是明代治河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七月,黃河在江蘇沛縣決口,沛縣南北的大運河被泥沙淤塞二百余里,徐州以上縱橫數百里間一片澤國,災情空前嚴重。

潘季馴經過多年深入調查研究,針對黃河的特點,明確地提出了「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論。在潘季馴第三次總理河道時,許多人反對築堤束水,懷疑黃、淮合流,水量增大,會使決口和泛溢更加嚴重,主張「分流殺勢」,多開支河,分流防洪。對此,潘季馴解釋說,分流誠能殺勢,但這個辦法只適用於水清的河流,而對黃河則不適用。「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以愈於分也。」「束水攻沙」的核心突出治沙,從而實現了治黃方略由分水到合水,由單純治水到沙、水綜合治理的歷史轉變。由於為一理論的提出,改變了昔日只靠人力和工具傳統的疏浚方法,使潘季馴在治河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潘季馴所以能夠在黃河治理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和他嚴肅認真、實事求是、不畏艱辛的工作作風分不開的。他每次制定治河規划,都要親自帶人到河患嚴重的地方向當地鄉官、村民作調查,詳細了解水情、沙情,征詢治理意見。他每次治河都始終住在工地上,經常冒着暴風驟雨乘船到河中實地查勘。有一次小船被風浪卷入漩渦,幾乎把船打翻,幸而掛在樹梢上才使潘季馴和老船工免於罹難。他第二次治河,在工程快要完成的時候,河水暴漲,堤防潰決,潘季馴當時正患背瘡,病倒床上,但他忍着劇烈的痛楚,仍率領民工奮力搶險。當潘季馴第四次主持治河時,已是白發蒼蒼的古稀之人了。但是,他仍「日與役夫雜處畚鍤葦蕭間,沐風雨,裹霜露」,親自在工地領導施工,終於使黃河的多支分流「歸於一槽」,河道基本穩定了兩百多年(至清咸豐五年,即公元1855年),扭轉了長期分流的混亂局面,並使京杭大運河暢通。潘季馴的這些巨大成就,特別是他提出的「束水攻沙」理論,對明代以后的治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