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經濟社會學視角對選擇行為開展了一般理論到經驗事實的豐富研究,不僅思考了社會學和經常對理性選擇研究的學術演化和理論實質,而且以揭示理性選擇研究利弊得失基礎上提出了感性選擇概念,認為人們的選擇行為在很多條件的限制下,不僅是一種有限理性選擇,甚至常常停留在感性層面上,開展由感性意識支配的選擇行為。尤其在倫理本位的中國社會,象征、模仿、從眾和習慣等因素在選擇行為中的作用就更為明顯,圈子社會、熟人社會和禮俗社會中的感性選擇就更為廣泛。作者以高度概括的理論闡述和深入具體的經驗研究,為讀者展開了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理論視野,以選擇行為研究為核心,論及社會轉型、制度變遷、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社會重建、社會理性化和區域發展戰略等多個方面問題,對於開展深入的學術研究和經驗研究都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劉少傑,吉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經濟社會學和當代社會學理論,承擔了社會學中的理性選擇研究和當代國外社會學理論新趨勢等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點課題,近年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4部。
目錄
序
第一章 導論:突破邊緣化的理論選擇
一 經濟學向社會學領域的擴張
二 經濟學擴張的現實根據
三 固守中心地位的三種方式
四 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回應
五 從庭院走向堂奧的選擇
第二章 社會學對理性選擇研究的拒斥與認同
一 社會學對理性選擇的拒斥
二 引入理性選擇研究
三 理性選擇研究在社會學中的地位
第三章 理性選擇研究在社會學中的視角轉換
一 尋求微觀與宏觀的綜合
二 法人與組織的理性選擇
三 目的理性選擇的悖論
第四章 實質理性、形式理性與過程理性
一 實質理性與形式理性的界定
二 從形式理性到過程理性
第五章 過程理性內容與形式的缺失
一 經濟學邏輯的先驗性
二 感性的經濟行為
三 嵌入性與可視性結構
第六章 感性意識的選擇性
一 感性意識中的注意選擇
二 感性意識的形式與地位
三 感性意識的能動性和選擇性
四 感性意識的實踐性與歷史性
第七章 感性選擇的根據與邏輯
一 感性的壓抑與反抗
二 感性選擇的根據
三 感性選擇的邏輯
第八章 體驗經濟與感性選擇的確證
一 別開生面的體驗經濟
二 體驗經濟中的感性意識
三 體驗經濟中的感性選擇
第九章 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感性選擇
一 感性選擇概念的緣起
二 感性選擇的地位
三 感性選擇的特點
第十章 經濟生活中社會選擇方式的變遷
第十一章 中國社會秩序的理性化困境
第十二章 社會理性化的感性制約
第十三章 社會互動中的社會資本
第十四章 實證社會學調查的理論前提
第十五章 體制改革中的制度沖突
第十六章 發展資源的多重枯竭
第十七章 衰落貧乏的再就業資本
第十八章 舉步維艱的感性選擇
第十九章 分化重組的社會結構
第二十章 振興東北的社會基礎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與「再工業化」的戰略誤區
參考文獻
第一章 導論:突破邊緣化的理論選擇
一 經濟學向社會學領域的擴張
二 經濟學擴張的現實根據
三 固守中心地位的三種方式
四 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回應
五 從庭院走向堂奧的選擇
第二章 社會學對理性選擇研究的拒斥與認同
一 社會學對理性選擇的拒斥
二 引入理性選擇研究
三 理性選擇研究在社會學中的地位
第三章 理性選擇研究在社會學中的視角轉換
一 尋求微觀與宏觀的綜合
二 法人與組織的理性選擇
三 目的理性選擇的悖論
第四章 實質理性、形式理性與過程理性
一 實質理性與形式理性的界定
二 從形式理性到過程理性
第五章 過程理性內容與形式的缺失
一 經濟學邏輯的先驗性
二 感性的經濟行為
三 嵌入性與可視性結構
第六章 感性意識的選擇性
一 感性意識中的注意選擇
二 感性意識的形式與地位
三 感性意識的能動性和選擇性
四 感性意識的實踐性與歷史性
第七章 感性選擇的根據與邏輯
一 感性的壓抑與反抗
二 感性選擇的根據
三 感性選擇的邏輯
第八章 體驗經濟與感性選擇的確證
一 別開生面的體驗經濟
二 體驗經濟中的感性意識
三 體驗經濟中的感性選擇
第九章 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感性選擇
一 感性選擇概念的緣起
二 感性選擇的地位
三 感性選擇的特點
第十章 經濟生活中社會選擇方式的變遷
第十一章 中國社會秩序的理性化困境
第十二章 社會理性化的感性制約
第十三章 社會互動中的社會資本
第十四章 實證社會學調查的理論前提
第十五章 體制改革中的制度沖突
第十六章 發展資源的多重枯竭
第十七章 衰落貧乏的再就業資本
第十八章 舉步維艱的感性選擇
第十九章 分化重組的社會結構
第二十章 振興東北的社會基礎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與「再工業化」的戰略誤區
參考文獻
序
新古典經濟學建構了精致的理性選擇理論,盡管經濟學家和其他學科的學者們都一再指出理性選擇理論並不是對現實生活的描述,而是一種理想性的邏輯推論,但是經濟學仍然憑借理性選擇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模式,吸引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同時獲得了巨大的實現動力,大規模地向其他學科開展了帝國主義擴張。這種現象映現了人類社會的任何一個層面都必須永遠面對一個不可回避的挑戰——資源匱乏和效率優先,而欲在這個挑戰面前獲勝,不僅需要艱苦努力,更需要獲得計算和推論上的邏輯指引。所以,經濟學理性選擇的理論與方法有了長久不衰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據。
然而,無論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研究取得何等輝煌的成就,它對實際發生的經濟行為和其他層面的人類行為的研究,至多不過像西蒙所言:僅僅面對浮在海面之上的只占少部分的冰山,而在海面之下的大部分冰山卻沒有顧及。就實際發生的人類行為而言,通過理性計算開展高效選擇,只要智力健全,都應當有這個願望,但是生活畢竟不是理想,艱苦的環境和殘酷的競爭,往往使大部分人缺乏理性計算的條件,或者弄不清事情原本、來不及開展信息分析和邏輯推論,就不得不做出「緊迫性」選擇,而此時所做出的選擇便是由感性意識支配的感性選擇。
從眾、模仿、習慣和習俗等這些被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開展了深入研究的心理過程和行為方式,就是感性選擇的表現形式,盡管這些行為同精心計算支配的理性選擇行為相比是低效的,但同時它們也是節省了高額成本的。效率是收益和成本之比,而當感性選擇以低微的成本展開時,又可能獲得了較高的效率值。正因如此,感性選擇是廣泛存在的。在廣大的基層社會、特別是在底層社會中,人們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行為經濟處於感性層面上,這是一個普遍的事實。
為了達到更有效地引導人們追求效率,經濟學可以不去研究感性選擇,而是專心致志地構築理性選擇的模式。但是,以綜合性視角直面社會生活的社會學卻不能僅僅顧及對理性選擇的推論和設計,而應當以更廣闊的視野去關注處於各種層面上的人們展開的多種多樣的行為模式。事實上,中外社會學家已經從不同角度論及了感性選擇問題,梁漱溟關於中國人講「情理」和西方人講「物理」差異的論述,費孝通關於差序格局和熟人社會的論述,布迪厄關於「實踐感」和「慣習行為」的論述,吉登斯關於實踐意識和緊迫性行動的論述等,內容豐富,舉不勝舉。至於馬克思、韋伯、迪爾凱姆等經典社會學家也都有對感性層面上的選擇行為的深刻論述,只不過他們沒有明確提出感性選擇概念,缺乏對這方面的理論做出的系統梳理和概括總結,因而在社會學理論史上未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事實上,即便專注於行為效率的追求,也難以回避對感性選擇的研究,很多經濟學家已經涉及感性選擇問題,甚至有深刻的論述。例如,凡勃倫和康芒斯論述了習慣、慣例和習俗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科斯和諾思等新制度經濟學家論述了非正式制度和文化傳統在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中的深層作用,哈耶克更是直接在本能和理性之間論述了感性秩序問題,而本能沖動和理性選擇之間的行為就是感性選擇行為。這麽多著名經濟學家論及感性選擇行為,是人類選擇行為不能僅僅由理性支配、感性意識一定在其中發揮作用的明證。因此,欲真實提示人類選擇行為展開的規律和獲得高效的實際途徑,就無法回避對感性選擇行為的研究。
本書實際上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對西方經濟社會學的一些文獻開展研究而形成的思想理論上的體會;一部分是以思想上的收獲為理論前提,對下崗失業、底層社會和建構和諧社會開展的現實性較強的經濟性研究。我無意去建構系統的理論體系,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深感我所面對的問題異常復雜,如不做出系統而深入的論述,恐怕難以說清楚這里已經提出的各種問題。特別是感性選擇問題,幾年來我為這個問題費了許多筆墨,但並不一定已經把這個問題闡述清楚。
……
然而,無論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研究取得何等輝煌的成就,它對實際發生的經濟行為和其他層面的人類行為的研究,至多不過像西蒙所言:僅僅面對浮在海面之上的只占少部分的冰山,而在海面之下的大部分冰山卻沒有顧及。就實際發生的人類行為而言,通過理性計算開展高效選擇,只要智力健全,都應當有這個願望,但是生活畢竟不是理想,艱苦的環境和殘酷的競爭,往往使大部分人缺乏理性計算的條件,或者弄不清事情原本、來不及開展信息分析和邏輯推論,就不得不做出「緊迫性」選擇,而此時所做出的選擇便是由感性意識支配的感性選擇。
從眾、模仿、習慣和習俗等這些被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開展了深入研究的心理過程和行為方式,就是感性選擇的表現形式,盡管這些行為同精心計算支配的理性選擇行為相比是低效的,但同時它們也是節省了高額成本的。效率是收益和成本之比,而當感性選擇以低微的成本展開時,又可能獲得了較高的效率值。正因如此,感性選擇是廣泛存在的。在廣大的基層社會、特別是在底層社會中,人們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行為經濟處於感性層面上,這是一個普遍的事實。
為了達到更有效地引導人們追求效率,經濟學可以不去研究感性選擇,而是專心致志地構築理性選擇的模式。但是,以綜合性視角直面社會生活的社會學卻不能僅僅顧及對理性選擇的推論和設計,而應當以更廣闊的視野去關注處於各種層面上的人們展開的多種多樣的行為模式。事實上,中外社會學家已經從不同角度論及了感性選擇問題,梁漱溟關於中國人講「情理」和西方人講「物理」差異的論述,費孝通關於差序格局和熟人社會的論述,布迪厄關於「實踐感」和「慣習行為」的論述,吉登斯關於實踐意識和緊迫性行動的論述等,內容豐富,舉不勝舉。至於馬克思、韋伯、迪爾凱姆等經典社會學家也都有對感性層面上的選擇行為的深刻論述,只不過他們沒有明確提出感性選擇概念,缺乏對這方面的理論做出的系統梳理和概括總結,因而在社會學理論史上未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事實上,即便專注於行為效率的追求,也難以回避對感性選擇的研究,很多經濟學家已經涉及感性選擇問題,甚至有深刻的論述。例如,凡勃倫和康芒斯論述了習慣、慣例和習俗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科斯和諾思等新制度經濟學家論述了非正式制度和文化傳統在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中的深層作用,哈耶克更是直接在本能和理性之間論述了感性秩序問題,而本能沖動和理性選擇之間的行為就是感性選擇行為。這麽多著名經濟學家論及感性選擇行為,是人類選擇行為不能僅僅由理性支配、感性意識一定在其中發揮作用的明證。因此,欲真實提示人類選擇行為展開的規律和獲得高效的實際途徑,就無法回避對感性選擇行為的研究。
本書實際上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對西方經濟社會學的一些文獻開展研究而形成的思想理論上的體會;一部分是以思想上的收獲為理論前提,對下崗失業、底層社會和建構和諧社會開展的現實性較強的經濟性研究。我無意去建構系統的理論體系,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深感我所面對的問題異常復雜,如不做出系統而深入的論述,恐怕難以說清楚這里已經提出的各種問題。特別是感性選擇問題,幾年來我為這個問題費了許多筆墨,但並不一定已經把這個問題闡述清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