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

朝鮮半島: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
定價:162
NT $ 141
  • 作者:邵毅平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54155X
  • ISBN13:9787532541553
  • 裝訂:274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從朝鮮半島及韓國地緣環境之挑戰的獨特視角,考察和綜述朝鮮半島在二千多年歷史文化中形成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特質。

本書以宏大的視野和細致的考察相結合,使我們能較全面地獲得二千年來關於朝鮮半島的歷史文化知識,並通過作者提示的地緣環境的獨特視角,了解東亞地區的歷史與現關的國際關系,即以中國文明為主導的傳統國際秩序演化為以西洋價值觀念為基礎的新的秩序的過程。

本書有助於了解中國與東亞周邊各國的歷史文化和國際關系,是國內外研究朝鮮半島歷史文化的重要專著。
 

目錄

序 駱玉明
前言
第一章 緒論:挑戰、應戰與智慧
朝鮮半島的地緣環境
應戰地緣環境之挑戰的智慧
應戰地緣環境之挑戰的成就
「半島智慧」與人類智慧
第二章 三國與統一新羅:遠交近攻,合縱連橫
高句麗的外交藝術
百濟的外交藝術
新羅的外交藝術(上)
新羅的外交藝術(下)
金庾信與文武王
第三章 高麗王朝:周旋於大陸各王朝之間
對遼(契丹)外交
對金(女真)外交
對北宋外交
對南宋外交
對元(蒙古)外交
第四章 朝鮮王朝:機敏而現實地棄舊迎新
在元、明之間
在明、清之間
在清、日之間
第五章 朝鮮半島與日本:度盡劫波,難泯恩仇
朝鮮半島的日本觀
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
清除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
在日朝僑和韓僑的民族意識
第六章 韓國的對外關系:在東西方冷戰的前沿
對美關系
對中國大陸與台灣關系
「北方外交」
第七章 文字:從漢字到朝鮮文字
使用漢字的歷史與原因
吏讀與言文一致的努力
朝鮮文字的創制與應用
漢字在現代的命運
漢字詞匯的過去與現在
對外國語與外來語的雙重態度
第八章 文學:從漢文學到朝鮮語文學
漢文學的成就
漢文學者的自主意識
漢文學中的民族意識
朝鮮語文學的發展史
發展朝鮮語文學的精神動力
新文學的同與異
第九章 文化:中國影響與自主意識
史學
繪畫、書法與音樂
佛教
第十章 學術:觀念的變遷
「箕子東來」說
檀君神話
渤海國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系
第十一章 其他:事例與啟示
「五千年歷史」說
太極旗與無窮花
虎圖騰與虎形地圖
東海、西海與南海
無處不在的李舜臣塑像
人口意識
「恨」的哲學
第十二章 結語:朝鮮半島與中國
傳統的東亞國際秩序及其崩潰
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與朝鮮半島
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與「觀念上的分歧」
後記
附錄:邵毅平著譯目錄
 

朝鮮半島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地域。它與中國大陸緊密接壤,距其中心地帶也不算特別僻遠,在西方勢力進入東亞之前,它一直被中國的身影所籠罩,成為漢語文化圈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日本「脫亞人歐」,成為一個富於擴張性的軍事大國之後,它又一度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後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立,半島地區因此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並一度成為兩大陣營角力的戰場。直到如今,大國環峙的朝鮮半島仍是世界上危機一觸即發的熱點地區,因北朝鮮核武裝問題而召集的六國會談,各方利害交錯,互有制衡,正是歷史的一幅縮影。說來每一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無不深受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與政治、文化地理——的影響和制約,但像朝鮮半島那樣的情況,仍是非常突出的。

但世代居住在朝鮮半島上的人們並非只是被動地為環境所制約,他們同時也應戰環境的挑戰,創造了自己的生活。近代以前朝鮮半島的歷史進程固然深受中國的影響,但在這片土地上卻一直存在著雖表示順服卻又保持獨立的政權;朝鮮半島的文化固然是在中國文化的培育下成長起來的,卻又從未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曾經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使得半島上的人民對日本的右翼勢力格外警覺,他們維護民族尊嚴的激昂姿態給也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顯示創造性智慧方面,近數十年間南部的韓國所獲得的成就更是令人欽佩。大者不論,就是娛樂領域內「韓流」橫掃中日、韓國的俊男俏女演員們所到之處令崇拜者如痴如狂的景象,也頗有象征意味。

了解鄰國是我們了解世界的開始。而朝鮮半島上同一民族的兩個國家,目前與中國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動向是令人關注的,南方的大韓民國與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正是方興未艾,韓國留學生幾乎在所有的中國高校中都已經成為最大的外國留學生群,這自然會引發我們對朝鮮半島的濃厚興趣。進一步說,了解朝鮮半島也是了解東亞國際關系的一個關鍵點,這種國際關系對中國而言更是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作為這一地區在漫長的古代一直向外輸出文化取先進的西方文化,走上了艱難的變革道路。近現代史上中、日以及朝鮮半島之間的恩恩怨怨原本數說難盡,而隨著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重新崛起,東亞的地緣政治更顯現出一種新的復雜勢態。重續歷史的親緣在和平的氣氛中謀求共同發展相信是各國人民共同的心願,但往日的宿怨和現實的利益沖突卻也足以釀造不測的危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具有足夠的智慧來應對他們面臨的緊張嗎?

「以史為鑒」是人們常常說起的一句話,現實說到底也就是諸多歷史之因結成的果。然而對於東亞的歷史,迄今為止我們所作的解析卻遠遠不夠充分。所以,邵毅平先生這部《朝鮮半島: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的出版,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在這本書里,我們不僅能夠獲得關於朝鮮半島的知識,而且由於作者的眼光著重於它的地緣環境,我們也得以在必要的深度上了解東亞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國際關系,這里從以中國文明為主導的傳統秩序演化為以西洋價值觀念為基礎的新的國際秩序的過程,從而得以通過把握歷史來明嘹現實。

這本書並不厚,但寫作所須的知識背景卻很復雜,而邵毅平先生在這方面恰好具有特別的優勢。他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出身,一度赴日本任教,後來在中韓建交前夕被韓國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成為大陸在韓國大學執教的第一人,留居五六年。邵先生懂得英語和日語,韓語則尤為精逋——日本的韓籍學者、京都大學金文京教授曾親口告訴我,邵先生的韓語說得和韓國人一樣好。另一方面,我和邵毅平先生交往多年,深知他是一位誠實謹重的學者,明辨慎思,素不喜空闊浮華之論,有所著作,皆有厚實的根底。總之,知識、經驗、學風共同造就了本書優異的素質。它的內容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時間跨度也很大,但始終注重在占有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展開個人的思考。有一個例子頗有意思:作者閱讀屬於朝鮮王朝官方實錄性質的《承政院日記》時,注意到它原來是使用清朝年號的,但到了「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七月二十八日」那天,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後不久,開始在書寫清朝年號的地方留出五個字的空格;而到了同年年底即清朝的敗局已定時,開始在空格處用小字補上朝鮮高宗的年號。正如作者所說,這一初看之下並不顯眼的細小痕跡,令人感覺到「歷史的活生生的演出,以及朝鮮半島的脈搏的微妙跳動」。在這里,宏大的視野和細致的考察得到巧妙的結合,這種寫作方法不僅使作者能夠就如何理解朝鮮半島民族、如何揭示其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等方面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同時也讓我們的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我不想在這篇短序中對本書的內容作更多的介紹與評議,它既具學術價值又具有可讀性的特點或許可以用下面的事實來證明:本書幾年前就已在台灣出版,一方面,台灣政治大學韓文專業的有些課程將其選為指定教科書或必讀參考書,另一方面,它在普通讀者中也成為廣受歡迎的暢銷書,印行了多種版本。相信大陸的讀者同樣會喜愛這本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