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漢代農業的分析︰政府解決人口與土地問題的措施,土地成為被追逐的財富,農民的生計,農業資源,耕種方法與技術,農作之外的選擇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漢代農業相關文獻的輯錄及其學術性注釋、相關地圖、數據和各種表格,並附有詳盡的參考書目和索引等。
《漢代農業》雖研究之作,而實憂民之書也。全書充盈著作者對中國農民的深厚敬意,而對漢代遙遠之農業的學理探究則折射出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入世之意。
目錄
古為今用的心意(中文版自序)
英文版編者序
英文版著者序
第一編 漢代農業分析
緒論
第一章 政府解決人口與土地問題的措施
第二章 土地成為被追逐的財富
第三章 農民的生計
第四章 農業資源
第五章 耕種方法與技術
第六章 農作之外的選擇
結語
第二編 漢代農業相關文獻
第一部分 政府解決人口與土地問題的措施
1.復田宅與賜田(公元前202年,公元178-179年前後)
2.賈誼的上書(公元前194-前178年)
3.晁錯的上書(公元前178年)
4.董仲舒上書(公元前100年前後)
5.限田(公元前7年)
6.土地國有化(公元9年)
7.王田(公元9年)
8.農夫之艱辛(公元前44年)
9.本業與末業(公元前178年)
10.勸農(公元前167年)
11.籍田(公元前89年)
12.籍田(公元前86年)
13.籍田(公元前81年)
14.皇帝巡狩(公元14年)
15.籍田(公元61年)
16.籍田(公元69年)
17.減田租之半(公元前168年)
18.除田租(公元前167年)
19.對糧食短缺原因的查究(公元前163年)
20.勸農桑(公元前142年)
21.天下之本(公元前141年)
22.獎賞力田(公元前191年)
23.力田的配額(公元前168年)
24.勸農之不足(公元前21年)
25.開放皇室苑囿(公元前205年)
26.賜爵(公元前205年)
27.徙民戍邊(公元前178年)
28.有計劃的移民邊疆(公元前165年前後)
29.準許自發移民(公元前156年)
30.移民救荒(公元前205年)
31.大規模移民(公元前119年)
……
第二部分 土地成為被追逐的財富
第三部分 農民的生計
第四部分 農業資源
第五部分 耕種方法與技術
第六部分 農作之外的選擇
附錄
漢代的度量衡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英文版編者序
英文版著者序
第一編 漢代農業分析
緒論
第一章 政府解決人口與土地問題的措施
第二章 土地成為被追逐的財富
第三章 農民的生計
第四章 農業資源
第五章 耕種方法與技術
第六章 農作之外的選擇
結語
第二編 漢代農業相關文獻
第一部分 政府解決人口與土地問題的措施
1.復田宅與賜田(公元前202年,公元178-179年前後)
2.賈誼的上書(公元前194-前178年)
3.晁錯的上書(公元前178年)
4.董仲舒上書(公元前100年前後)
5.限田(公元前7年)
6.土地國有化(公元9年)
7.王田(公元9年)
8.農夫之艱辛(公元前44年)
9.本業與末業(公元前178年)
10.勸農(公元前167年)
11.籍田(公元前89年)
12.籍田(公元前86年)
13.籍田(公元前81年)
14.皇帝巡狩(公元14年)
15.籍田(公元61年)
16.籍田(公元69年)
17.減田租之半(公元前168年)
18.除田租(公元前167年)
19.對糧食短缺原因的查究(公元前163年)
20.勸農桑(公元前142年)
21.天下之本(公元前141年)
22.獎賞力田(公元前191年)
23.力田的配額(公元前168年)
24.勸農之不足(公元前21年)
25.開放皇室苑囿(公元前205年)
26.賜爵(公元前205年)
27.徙民戍邊(公元前178年)
28.有計劃的移民邊疆(公元前165年前後)
29.準許自發移民(公元前156年)
30.移民救荒(公元前205年)
31.大規模移民(公元前119年)
……
第二部分 土地成為被追逐的財富
第三部分 農民的生計
第四部分 農業資源
第五部分 耕種方法與技術
第六部分 農作之外的選擇
附錄
漢代的度量衡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序
古為今用的心意
本書的英文版,由其開始構思,至成稿交卷歷5年之久。1972年將草稿交給華盛頓大學的“漢代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又因該計劃的人事及經費問題,耽擱了五六年,始得付印。出版至今,也已有25年。此書曾有中文譯本,但只譯了論述部分,而資料部分及相關的討論均未迄譯︰這次出版的中文版,完整地保留了英文本的原來面目。經北京大學閻步克教授推薦,譯者王勇先生譯成此書,盡心盡力,並多費勞,謹向他們師生致謝!
此次將昔日著作譯成中文,倒也不全是敝帚自珍,而是因為對中國近年經濟發展的情況有所感觸。中國20年來的經濟成長十分迅速,但是伴隨而來的“三農”問題,相形之下,又令人擔憂。農民、農村及農業,三個環節,扣扣相連,自古以來,是中國經濟命脈所系,社會基礎及其功能均隨“三農”榮枯變化本書論述。主要是指陳漢代農業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及其特色︰自漢代農業定下這一基調,兩千年的中國農業,中間雖有起伏變化.但其基本形態,經一次一次折移,又總是回到市場經濟的格局。中國曾有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時代)自然經濟,但其市場交換功能仍未消失。中國局部地區,如開拓之初的邊區、也曾有一段自給自足的農業,但一旦邊區納人主流經濟,市場功能又會變成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從漢代以來,成為中國文化特色的農業,其重要特征有四︰其一,精耕細作,以技術與勞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其二,農村中有農舍工業,生產的商品價值足以補充農田作物價值之不足,這種農工結合,提升了農村的收入;其三,國家機器承擔起調節的功能,政府提供土地,也提供技術,乃至以減稅與賑濟、救濟農村的危難,更重要者,漢代政府維持了長期的社會安定;其四,則是漢代在戰國至秦代發展的道路上逐漸建立了全國性的交通網絡D這一網絡,加上長期穩定的治安,將全國經濟融合為一個區間互濟的整體,市場資訊兼商業運作,均能順暢周轉流通。漢代農業的市場特色有賴于這一回轉機制。本書英文版成稿後,中國考古發現中,甘肅武威出土的《寇恩愛書》記載了邊地商品的長程運送,湖北鳳凰山出土的《中舨共侍約》則反映了農村集資從事運輸與販賣的市場行為。這兩件漢代出土文獻均在本書撰稿之後出現,足以說明漢代農業的市場特色。
當代中國的農業問題,在農村公社時期,國家權力強制分配,實施農村社區的自給自足,其政策背離了兩千年來中國農業的市場傳統。今日中國工商業的發展,遵循西方現代市場經濟的途徑,卻將“三農”拋置一旁。解決“三農”問題,當仍從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特色中尋求答案3
我以為,雖然漢代農業已是遙遠的過去,古為今用,漢代農業發展的各項特征,仍可為今人之借鑒。第一,公私單位應該為農業提供現代的科技,使農業生產得生物科技之賜,致力發展有價值的經濟作物a第二,費孝通先生當年提出的鄉土重建的方案,在于農業為工業配套。近年來,內地農村也不斷嘗試建立農村工業,然而績效未彰。如果參考台灣地區“日據”日寸代建設制糖工業的經驗,則在農村建立農產品加工業,必須是先有相當規模的工業,再指定生產特定的農作物由工業保證收購,至由工業負責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技術指導與資金流通。第三,公私有企業及學術單位,均須不斷提供市場資訊作為農民決策的依據,應使農民不致有“賺一次,虧三年”的痛苦。第四,國家必須注意建設農村交通設施及建立供銷網絡產農產品迅速進入市場。
凡此四端,其實均在農業推廣的工作範圍內。美國從19世紀末至 世紀初,各州均有負責農業推廠的單位,包括農學院、農村信用貸款、農村道路建設、農業雜志、廣播電台及農業機械維修站……均深入農村,處處有之。台灣地區土地改革的成功,不僅是土地產權的轉移,還有上述農業推廣及其配套設施。有了農工相輔的生產機制,農民不須離鄉外出,流為城市的賤價勞力。農村富了,一切農村建設也就有了財源,農村當可重獲生機。“三農”問題的解決方向,端在三者的配套。中國人口眾多,農村尤佔人口之大半。中國不能又走工業化為經濟發展的唯一路子。將一些工業納人農村,將農業與工業作有機的結合,發展現代的農村工業,始是改進農民生活的途徑。
酌彼行潦,可以錛館。幾千年來,中國發展了舉世無雙的精耕農業。這一傳統還是可以作為農業發展的參考。我在撰寫英文版時,心中常存對中國農民的敬意。在中文版的序文中,我再次向中國廣大農村中眾多的農民送上一片誠摯的敬佩!
許倬雲謹序于匹茨堡
2005年3月21日春分日
本書的英文版,由其開始構思,至成稿交卷歷5年之久。1972年將草稿交給華盛頓大學的“漢代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又因該計劃的人事及經費問題,耽擱了五六年,始得付印。出版至今,也已有25年。此書曾有中文譯本,但只譯了論述部分,而資料部分及相關的討論均未迄譯︰這次出版的中文版,完整地保留了英文本的原來面目。經北京大學閻步克教授推薦,譯者王勇先生譯成此書,盡心盡力,並多費勞,謹向他們師生致謝!
此次將昔日著作譯成中文,倒也不全是敝帚自珍,而是因為對中國近年經濟發展的情況有所感觸。中國20年來的經濟成長十分迅速,但是伴隨而來的“三農”問題,相形之下,又令人擔憂。農民、農村及農業,三個環節,扣扣相連,自古以來,是中國經濟命脈所系,社會基礎及其功能均隨“三農”榮枯變化本書論述。主要是指陳漢代農業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及其特色︰自漢代農業定下這一基調,兩千年的中國農業,中間雖有起伏變化.但其基本形態,經一次一次折移,又總是回到市場經濟的格局。中國曾有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時代)自然經濟,但其市場交換功能仍未消失。中國局部地區,如開拓之初的邊區、也曾有一段自給自足的農業,但一旦邊區納人主流經濟,市場功能又會變成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從漢代以來,成為中國文化特色的農業,其重要特征有四︰其一,精耕細作,以技術與勞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其二,農村中有農舍工業,生產的商品價值足以補充農田作物價值之不足,這種農工結合,提升了農村的收入;其三,國家機器承擔起調節的功能,政府提供土地,也提供技術,乃至以減稅與賑濟、救濟農村的危難,更重要者,漢代政府維持了長期的社會安定;其四,則是漢代在戰國至秦代發展的道路上逐漸建立了全國性的交通網絡D這一網絡,加上長期穩定的治安,將全國經濟融合為一個區間互濟的整體,市場資訊兼商業運作,均能順暢周轉流通。漢代農業的市場特色有賴于這一回轉機制。本書英文版成稿後,中國考古發現中,甘肅武威出土的《寇恩愛書》記載了邊地商品的長程運送,湖北鳳凰山出土的《中舨共侍約》則反映了農村集資從事運輸與販賣的市場行為。這兩件漢代出土文獻均在本書撰稿之後出現,足以說明漢代農業的市場特色。
當代中國的農業問題,在農村公社時期,國家權力強制分配,實施農村社區的自給自足,其政策背離了兩千年來中國農業的市場傳統。今日中國工商業的發展,遵循西方現代市場經濟的途徑,卻將“三農”拋置一旁。解決“三農”問題,當仍從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特色中尋求答案3
我以為,雖然漢代農業已是遙遠的過去,古為今用,漢代農業發展的各項特征,仍可為今人之借鑒。第一,公私單位應該為農業提供現代的科技,使農業生產得生物科技之賜,致力發展有價值的經濟作物a第二,費孝通先生當年提出的鄉土重建的方案,在于農業為工業配套。近年來,內地農村也不斷嘗試建立農村工業,然而績效未彰。如果參考台灣地區“日據”日寸代建設制糖工業的經驗,則在農村建立農產品加工業,必須是先有相當規模的工業,再指定生產特定的農作物由工業保證收購,至由工業負責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技術指導與資金流通。第三,公私有企業及學術單位,均須不斷提供市場資訊作為農民決策的依據,應使農民不致有“賺一次,虧三年”的痛苦。第四,國家必須注意建設農村交通設施及建立供銷網絡產農產品迅速進入市場。
凡此四端,其實均在農業推廣的工作範圍內。美國從19世紀末至 世紀初,各州均有負責農業推廠的單位,包括農學院、農村信用貸款、農村道路建設、農業雜志、廣播電台及農業機械維修站……均深入農村,處處有之。台灣地區土地改革的成功,不僅是土地產權的轉移,還有上述農業推廣及其配套設施。有了農工相輔的生產機制,農民不須離鄉外出,流為城市的賤價勞力。農村富了,一切農村建設也就有了財源,農村當可重獲生機。“三農”問題的解決方向,端在三者的配套。中國人口眾多,農村尤佔人口之大半。中國不能又走工業化為經濟發展的唯一路子。將一些工業納人農村,將農業與工業作有機的結合,發展現代的農村工業,始是改進農民生活的途徑。
酌彼行潦,可以錛館。幾千年來,中國發展了舉世無雙的精耕農業。這一傳統還是可以作為農業發展的參考。我在撰寫英文版時,心中常存對中國農民的敬意。在中文版的序文中,我再次向中國廣大農村中眾多的農民送上一片誠摯的敬佩!
許倬雲謹序于匹茨堡
2005年3月21日春分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