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是現代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公民因各種原因導致生活發生困難,無法維持基本生活水准時,由政府和社會組織提供物質援助和服務的一種社會活動和行為,這種行為受到現代法律及制度的約束和規范。現代社會的救助活動領域寬泛,內容豐富,主要有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農村救救性扶貧、社會互濟、孤寡病殘救助、貧困救助、失業救助、災害救助等,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了城鄉的貧困居住者,涵蓋了社會的弱勢群體。
本書主要論述了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中的社會救助活動。這一時期的社會救助,是建立在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物質條件上的。全書從清代救助活動的特征、內容、方式、效果以及在當時產生的社會作用等方面,分析論述了這一時期封建社會中的社會救助的時代特征及其意義。
目錄
前言
上編
第一章 清代社會救助活動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節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安全與救災活動
第二節 清代社會生產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威脅
第三節 以封建國家為主體的社會救助活動
第四節 清代社會救助活動的主要功能及存在的基礎
第二章 以「荒政」為主要形式的國家救災體制
第一節 報災與勘災
第二節 賑濟與借貸
第三節 減免賦稅與安置流民
第三章 御防「荒歉」的糧食儲備制度
第一節 以「常平倉」為主體的國家糧食儲備網絡
第二節 國家專項糧食儲備
第三節 重視和倡導民間積儲
第四章 防災減災的工程與措施
第一節 治理江河 興修水利
第二節 加強海塘建設
第三節 開展全國,陸捕蝗活動
第四節 建立奏報雨水、糧價及農業收成制度
第五章 清政府對社會特殊群體的扶助與救濟
第一節 養濟院制度及相關措施
第二節 官養八旗制度
第六章 政府倡導下的民間救助活動
第一節 民間慈善機構與救助活動
第二節 宗親家族組織的互助救濟功能
下 編
第七章 社會救助中封建國家作用的下降
第一節 災荒的頻繁發生與財政的日趨匱乏
第二節 吏治的腐敗與官方救助能力的削弱
第八章 清政府對相關政策的調整
第一節 政府救助方式的變化
第二節 解決八旗生活困難的努力
第九章 民間救助活動的開展
第一節 新式社會救濟思想的產生和傳播
第二節 民間慈善活動
第三節 義賑的興起
第四節 以傳教士為主體的外國在華救濟活動
第十章 工商業領域的互助互救活動
第一節 工商業行會組織
第二節 行會組織內的互助互救
第三節 工商領域救助活動的特點
參考文獻
後 記
上編
第一章 清代社會救助活動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節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安全與救災活動
第二節 清代社會生產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威脅
第三節 以封建國家為主體的社會救助活動
第四節 清代社會救助活動的主要功能及存在的基礎
第二章 以「荒政」為主要形式的國家救災體制
第一節 報災與勘災
第二節 賑濟與借貸
第三節 減免賦稅與安置流民
第三章 御防「荒歉」的糧食儲備制度
第一節 以「常平倉」為主體的國家糧食儲備網絡
第二節 國家專項糧食儲備
第三節 重視和倡導民間積儲
第四章 防災減災的工程與措施
第一節 治理江河 興修水利
第二節 加強海塘建設
第三節 開展全國,陸捕蝗活動
第四節 建立奏報雨水、糧價及農業收成制度
第五章 清政府對社會特殊群體的扶助與救濟
第一節 養濟院制度及相關措施
第二節 官養八旗制度
第六章 政府倡導下的民間救助活動
第一節 民間慈善機構與救助活動
第二節 宗親家族組織的互助救濟功能
下 編
第七章 社會救助中封建國家作用的下降
第一節 災荒的頻繁發生與財政的日趨匱乏
第二節 吏治的腐敗與官方救助能力的削弱
第八章 清政府對相關政策的調整
第一節 政府救助方式的變化
第二節 解決八旗生活困難的努力
第九章 民間救助活動的開展
第一節 新式社會救濟思想的產生和傳播
第二節 民間慈善活動
第三節 義賑的興起
第四節 以傳教士為主體的外國在華救濟活動
第十章 工商業領域的互助互救活動
第一節 工商業行會組織
第二節 行會組織內的互助互救
第三節 工商領域救助活動的特點
參考文獻
後 記
序
19世紀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中華民族的發展處於亘古未有的大變局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領域風雷激盪、色彩紛呈。整體上的中國社會發生著或隱或顯的嬗蛻。
嬗蛻,不僅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固有道路,而且展現出中國社會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方向。因此,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同樣處於亘古未有大變局的今天,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樣展現出多種可能性方向的今天,對於19世紀中國社會歷史的研究,成了國內外史學工作者關注的熱點。
以往對於19世紀中國社會歷史的研究,多具有「前後割裂」、「上下脫節」的缺憾。
「前後割裂」,是指以鴉片戰爭作為分水嶺,將中國社會歷史割裂為兩個不同時段進行研究。事實上,鴉片戰爭的「沖擊」,並沒有使中國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崩潰。鴉.片戰爭前後到甲午戰爭後的數十年間,中國經濟仍然基本沿著固有的道路前進;鴉片戰爭前後到太平天國爆發的數十年間,中國社會仍然保持著國家政權與基層社會組織雙重統治的格局。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古代」、「近代」的分期,似乎是受了「西方中心論」的影響。長期以來, 「前後」研究割裂,後段的「近代史」學者不了解前段的「古代史」;「前段」的「古代史」學者不了解「後段」的「近代史」。「前段」、「後段」均難於立足中國歷史的實際,從整體上全面研究和把握中國特有的國情及發展道路。
「上下脫節」,是指對上層政權以及處於表層的「突發事變」、政治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與對基層社會以及處於中層、下層的人口、物價、生產、生態、社會組織、思想傳統等研究脫節。中國歷史研究歷來的熱點,在上層政權和與上層直接密切相關的政治、軍事、經濟、人物等。近十幾年研究熱點開始下移,轉向基層社會和與下層直接密切相關的社會、群體、生活、民俗等。從「頭重腳輕」到「上下並重」,應該說,反映了歷史研究的重大進步。但或許是剛剛起步的原因,目前諸多研究仍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上下研究脫節的階段。
盡管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憾,人們仍對19世紀中國社會歷史的研究孜孜以求。這正符合近年來中外形成的社會史研究潮流。社會史研究潮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學術背景與社會背景——同歐洲中心史觀受到空前挑戰、同各個國家民族試圖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不同發展道路等均有密切關系。而中國,隨著經濟轉軌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不斷涌現,更加迫切需要從歷史淵源上理清它們的發展脈絡,更加迫切需要從歷史淵源上揭示基於中國國情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
┅┅
嬗蛻,不僅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固有道路,而且展現出中國社會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方向。因此,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同樣處於亘古未有大變局的今天,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樣展現出多種可能性方向的今天,對於19世紀中國社會歷史的研究,成了國內外史學工作者關注的熱點。
以往對於19世紀中國社會歷史的研究,多具有「前後割裂」、「上下脫節」的缺憾。
「前後割裂」,是指以鴉片戰爭作為分水嶺,將中國社會歷史割裂為兩個不同時段進行研究。事實上,鴉片戰爭的「沖擊」,並沒有使中國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崩潰。鴉.片戰爭前後到甲午戰爭後的數十年間,中國經濟仍然基本沿著固有的道路前進;鴉片戰爭前後到太平天國爆發的數十年間,中國社會仍然保持著國家政權與基層社會組織雙重統治的格局。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古代」、「近代」的分期,似乎是受了「西方中心論」的影響。長期以來, 「前後」研究割裂,後段的「近代史」學者不了解前段的「古代史」;「前段」的「古代史」學者不了解「後段」的「近代史」。「前段」、「後段」均難於立足中國歷史的實際,從整體上全面研究和把握中國特有的國情及發展道路。
「上下脫節」,是指對上層政權以及處於表層的「突發事變」、政治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與對基層社會以及處於中層、下層的人口、物價、生產、生態、社會組織、思想傳統等研究脫節。中國歷史研究歷來的熱點,在上層政權和與上層直接密切相關的政治、軍事、經濟、人物等。近十幾年研究熱點開始下移,轉向基層社會和與下層直接密切相關的社會、群體、生活、民俗等。從「頭重腳輕」到「上下並重」,應該說,反映了歷史研究的重大進步。但或許是剛剛起步的原因,目前諸多研究仍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上下研究脫節的階段。
盡管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憾,人們仍對19世紀中國社會歷史的研究孜孜以求。這正符合近年來中外形成的社會史研究潮流。社會史研究潮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學術背景與社會背景——同歐洲中心史觀受到空前挑戰、同各個國家民族試圖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不同發展道路等均有密切關系。而中國,隨著經濟轉軌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不斷涌現,更加迫切需要從歷史淵源上理清它們的發展脈絡,更加迫切需要從歷史淵源上揭示基於中國國情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