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讓人們知道你對控制發展中國家的腐敗現象感興趣,你或許會得到驚訝而迷惑不解的反應。
在理論層面上,本書大量運用並拓展了近來經濟學研究中提出的委托一代理模式,盡管這一模式主題很抽象,但極具價值。理論或許是一個太宏大的術語。這里提供的模式只是啟發性的,體系上還不嚴密,並且它也不具體說明曾導致一些社會比其他社會有更多的腐化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因素。但是它的確提出了關於腐敗行為的滋生條件的種種極有意義的假說,對我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用來分析控制腐敗的政策措施的框架。
為了探索和闡述理論概念和政策分析框架,本書使用了大量個案研究。案例包羅一系列領域(歲入局、警察局、海關、采購系統以及運輸服務系統)、各種不法行為(行賄受賄、敲詐勒索、速度錢、拿回扣以及舞弊),涉及的國家也不少。讓人不無遺憾的是,本書沒有觸及司法系統的舞弊或上層政治腐敗方面的案例。我希望這些案例能證明理論框架的實際功用——了解形形色色的腐敗,並對這些腐敗開始采取一些措施——但是從社會科學研究的經典意義上講,這些措施決不能被視為對理論框架的「檢驗」。案例包括成功的和失敗的反腐敗措施,由於環境不同,不必照搬有關措施,但它們可以激發創造性的再思考。作為陪襯,第七章又用一個個案研究把「政策措施」分析擴展到「執行策略」——打個比方向,不僅告訴病人應該服用什麽藥,而且應當說明如何才能引導病人去服用它。
最後一章回顧了一些主要研究結論並提出了進一步研究腐敗問題的建議。有一點是清楚的,把本書看作進一步進行理論和經驗研究非常需要的第一步,也是啟發性的一步。最後一章展示了本書的方法對「發展管理學」領域的意義以及廣而言之對發展中國家研究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