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與美國經濟的重新崛起

經濟全球化與美國經濟的重新崛起
定價:126
NT $ 110
  • 作者:張遠鵬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49828
  • ISBN13:9787500449829
  • 裝訂:223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研究發現,美國的進口貿易而不是出口貿易和美國的經濟增長關聯性較強。一研究對此作出的解釋是:美國大量進口技術的貨物醬品和高技術的服務貿易產品有助於提高美國的勞動生產率,美國的進口中飲食大量美國出口的關鍵零部件,進口能夠帶動出口,美國大量進口國外廉價的貨物和服務,有助於穩定物價,抑制通貨膨脹,保證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

本書對美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的作用如何?如何認識美國的貿易逆差?對外貿易、國際投資對一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系如何等問題進行了探索。

張遠鵬,男,1965年2月生,江蘇句容人。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博士。 《經濟全球化與美國經濟的重新崛起》為作者在南京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後流動站期間的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
 

目錄

序言
導言
第一章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理論回顧
 第一節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經濟學理論
 第二節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理論的簡評
第二章 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趨勢
 第一節 20世紀90年代前原美國對外貿易政策
 第二節 國際貿易新理論與戰略性貿易政策
 第三節 非經濟因素下的貿易政策
第三章 美國的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Ⅰ
 第一節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出口貿易增長實績及原因分析
 第二節 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口商品結構
 第三節 20世紀90年代美國服務貿易的出口
 第四節 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口貿易的地區結構
 第五節 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
第四章 美國的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Ⅱ
 第一節 有關進口貿易的政策措施
 第二節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進口貿易增長實績及其原因
 第三節 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口商品結構
 第四節 20世紀90年代美國服務貿易的進口
 第五節 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口貿易的地區結構
 第六節 美國的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
第五章 美國對貿易逆差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Ⅲ
 第一節 美國的對外貿易逆差狀況
 第二節 美國的外貿易逆差的成因分析
 第三節 貿易逆差對美國經濟的貢獻
 第四節 貿易逆差:一個需要重新認識的問題
第六章 美國對外投資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Ⅳ
第七章 外來投資與美國經濟增長:實證研究Ⅴ
第八章 對外貿易、國際投資與經濟增長:結構分析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后記
 

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經濟全球化日益加速。在生產與交換領域中的全球化,首先是資本運作的全球化。西方國家一家大集團的總裁說:「我們因此而享受完全的自由,想在哪兒建廠就在哪兒建廠,願意多長時間就多長時間,願意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願意購進就買,願意出售就賣,同時還可以盡可能少地承擔勞動法和社會規章方面的制約。」1990年美國《商務周報》開始使用資本「無國籍」(Stateless)的概念,認為對於資本來說國界不再具有任何意義。

其實,跨國公司是以一定的國家為依靠的集團,它們仍然需要利用國內技術體系的種種潛力,仍然把利潤源源不斷地吸收進母公司所在國。在全球化的背后,隱藏着一種特殊的積累方式。但是,這不能成為抵制全球化的理由。全球化對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是機遇和風險共存。

無論是熱烈歡迎還是堅決抗拒,人們都不能避開經濟全球化的潮流。這一潮流雖然不一定給所有的人帶來財富與機會,但它每天都在改變着世界的各個角落。顯然,談論經濟全球化與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的關系,是觀察世界經濟的重要窗口。

1991—2000年,美國經濟出現了戰后最長的持續增長期。這種持續的經濟增長,可以稱之為「新經濟」。「新經濟」這個概念,在中國往往被理解為知識經濟,這有一定的道理,但過於狹窄。根據這一時期我在美國的體驗,克林頓倡導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新經濟」,克林頓時期美國經濟持續平穩增長也是「新經濟」。近幾年來,我經常回味第二種體驗。因為我國經濟處於快速增長時期,尤其是在新一輪中長周期的上升階段,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淡化周期,熨平周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宏觀調控成熟的標志。我在2004年全國政協大會的口頭發言中指出,在21世紀頭二十年整個機遇期中,政府應積極培育平穩快速增長的「新經濟周期」。

20世紀90年代美國對外貿易、國際投資與經濟增長存在什麼樣的關系?按照傳統的觀點,投資、消費與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西方經濟學者將對外貿易稱之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認為發達國家通過對外貿易引發對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大量需求,從而將經濟增長傳遞到發展中國家。這種觀點有合理的成分,但過於強調發達國家作為「中心國家」的作用。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不僅輸出了剩余產品與剩余資本,而且利用了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勞動力與廉價資源,也促進了自身的經濟增長。美國90年代的出口貿易,增長了近一倍,比80年代有所加速。據美國商務部估計,美國每出口10億美元可維持2萬個就業崗位,出口部門的工資比其他行業平均工資高13——17%。這表明,出口貿易對本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出口會給國內經濟帶來一系列正溢出效應。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幾乎所有經濟成功的國家都伴隨着對外出口比重的增加。許多國家實行出口優先政策,采取了提供出口補貼、降低貸款利率、免征出口加工業進口配件的關稅等鼓勵出口的措施。這里有幾個需要澄清的問題:

第一,出口增長快是否一定帶來比較快的經濟增長?不一定。這是近幾年來西方經濟學者得出的一個新結論,不少人努力把因果關系與相關關系區別開來。有人指出,盡管出口廠商平均比非出口廠商的生產率要高,但沒有證據顯示,連續保持較高出口紀錄的廠商在提高生產率方面要遠遠優於從不出口的廠商。進口貿易對於一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往往沒有受到出口貿易同樣高度的評價。近年來,美國等國家對於進口中國商品的消極態度強化,認為中國商品的大量登陸削弱了美國部分產業的競爭力,減少了就業崗位。於是,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本書試圖證明,美國的進口貿易和美國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相關性,比出口更能帶動美國經濟的增長。我對這一個觀點很感興趣。應該看到,美國進口貿易額的擴大,充分利用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低附加值、廉價的商品,有利於穩定美國的物價,有利於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產業升級。美國在與中國貿易中存在一定的貿易逆差,真實的原因是美國與中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不平等,美國實行單邊制裁政策,限制科技含量高等產品出口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由於匯率、價格不合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價格低廉;跨國公司為了實施新產品迅速擴散的戰略,維護技術壟斷,往往采取直接投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措施。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