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能躋身歷史。
人進入歷史有兩種方式:要麼身后名垂青史,要麼活着便融入歷史。王元化無疑屬於后者,若想系統論述王元化與百年中國學術思想的關系,那是應該寫一部大書的。
讀書作為一部原創性專著,旨在對新時期以來的中國人文學術思想史的宏觀背景暨微觀個案作還原式描述,以期為省內外同任日后撰百年中國學術通史提供堅實的學術資源與思想准備。該書的特點是一個「新」字:研究對象是近二十余年才出現的學術史現象,當屬「新」;省內外至今未人對此系統作出探求,亦可為「新」。
目錄
思想先知學術后覺(代序)
——新潮20年備忘錄
王瑤:學術先覺與心靈痛史
陳平原的學人角色自覺
李澤厚:思想家的凸顯與淡出
王元化的「思想-學術」襟懷
余論
附錄:
為百年學術把脈與招魂
瞧,這匹特立獨行的鼠
后記
——新潮20年備忘錄
王瑤:學術先覺與心靈痛史
陳平原的學人角色自覺
李澤厚:思想家的凸顯與淡出
王元化的「思想-學術」襟懷
余論
附錄:
為百年學術把脈與招魂
瞧,這匹特立獨行的鼠
后記
序
本備忘錄,旨在為學界反思晚近20余年來「思想—學術」關系,提供一份有待公證的私人證詞。
之所以強調「有待公證」,是因為任何過來人皆無法保證他對歷史場景的追述純屬客觀紀實,而不同時夾雜一個在場者或目擊者難免的情態印記與事件思緒。或許歷史之所以不應被忘動,也很難被忘動,是因為真正感動或驚動過你的那段歷史並不會消逝於無形,它不過是以另一種形態無聲地融入了你的生命年輪,以至當你含淚觸摸那段曾參與過的歷史時,你是在重溫你留在歷史肌膚上的那片溫熱。
必須交代的是,題中「新潮」一詞,特指新時期以來曾深刻影響中國人文學術態勢或走向的社會思潮。
1
晚近20余年的學術思想史,下限是當今,上限在哪里?我擬定在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思想務虛以及后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討論。
有人說,1978年是「痛並快樂着」的日子,有一種嘔吐感,把「文革」十年硬塞入心里的污穢「吐」出來。從學術思想史角度來回眸,1978年思想解放運動並不純屬於學術思想史范圍,它首先是一個政治事件,是要把執政黨從「凡是派」的禁區中解放出來。「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假如什麼事都按「凡是派」思路來辦,中國就不可能從「文革」廢墟中走出來,鄧小平就沒有復出之日,中國社會就不可能迎來新時期翻天覆地的變化。提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希望中國能夠更快地擺脫這樣一個禁區:不再是一個領袖說了算,不再是一句頂一萬旬,而是看他所說的話在實施后結果如何。當結果明明白白擺在面前,中國社會積重難返,瀕臨崩潰,於是造神運動就破滅了,整個中國社會開始大地回春,「大地微微暖氣吹」,一下子大家覺得靈魂復蘇了,可以自由呼吸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問題現在敢想了,以前不敢說的敢說了。這當然為鄧小平復出、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理論務虛開創了好局面,也就是說,它首先是一個政治事件。但問題在於,當時中國社會的學術發展,它的前提也是解放思想,假如說中國人文學術氛圍自新時期以來,比共和國任何時期都要正常一點的話,它的起點也是1978年。無論「文革」十年,還是「文革」前17年,看表面,文學批評和歷史研究似乎很熱鬧、很繁榮,但這種繁榮是畸形的,不是真正學術意義上的繁榮。比如姚文元這樣一個人,絕對不是一個獨立的人文學術的人格象征,而是人文學術在當年如何成為「奴婢」的象征。也就是說,假如沒有思想解放運動,中國社會不能從歷史災難中走出,人文學術的任何發展都不可能。中國人文學術也是從1978年開始嘗試着用自己的腳走路。
……
之所以強調「有待公證」,是因為任何過來人皆無法保證他對歷史場景的追述純屬客觀紀實,而不同時夾雜一個在場者或目擊者難免的情態印記與事件思緒。或許歷史之所以不應被忘動,也很難被忘動,是因為真正感動或驚動過你的那段歷史並不會消逝於無形,它不過是以另一種形態無聲地融入了你的生命年輪,以至當你含淚觸摸那段曾參與過的歷史時,你是在重溫你留在歷史肌膚上的那片溫熱。
必須交代的是,題中「新潮」一詞,特指新時期以來曾深刻影響中國人文學術態勢或走向的社會思潮。
1
晚近20余年的學術思想史,下限是當今,上限在哪里?我擬定在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思想務虛以及后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討論。
有人說,1978年是「痛並快樂着」的日子,有一種嘔吐感,把「文革」十年硬塞入心里的污穢「吐」出來。從學術思想史角度來回眸,1978年思想解放運動並不純屬於學術思想史范圍,它首先是一個政治事件,是要把執政黨從「凡是派」的禁區中解放出來。「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假如什麼事都按「凡是派」思路來辦,中國就不可能從「文革」廢墟中走出來,鄧小平就沒有復出之日,中國社會就不可能迎來新時期翻天覆地的變化。提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希望中國能夠更快地擺脫這樣一個禁區:不再是一個領袖說了算,不再是一句頂一萬旬,而是看他所說的話在實施后結果如何。當結果明明白白擺在面前,中國社會積重難返,瀕臨崩潰,於是造神運動就破滅了,整個中國社會開始大地回春,「大地微微暖氣吹」,一下子大家覺得靈魂復蘇了,可以自由呼吸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問題現在敢想了,以前不敢說的敢說了。這當然為鄧小平復出、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理論務虛開創了好局面,也就是說,它首先是一個政治事件。但問題在於,當時中國社會的學術發展,它的前提也是解放思想,假如說中國人文學術氛圍自新時期以來,比共和國任何時期都要正常一點的話,它的起點也是1978年。無論「文革」十年,還是「文革」前17年,看表面,文學批評和歷史研究似乎很熱鬧、很繁榮,但這種繁榮是畸形的,不是真正學術意義上的繁榮。比如姚文元這樣一個人,絕對不是一個獨立的人文學術的人格象征,而是人文學術在當年如何成為「奴婢」的象征。也就是說,假如沒有思想解放運動,中國社會不能從歷史災難中走出,人文學術的任何發展都不可能。中國人文學術也是從1978年開始嘗試着用自己的腳走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