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思想隨筆

叔本華思想隨筆
定價:150
NT $ 131
 

內容簡介

《叔本華思想隨筆》是從《叔本華全集》卷2、卷4中選取了與我們的世俗生活息息相關的11篇隨筆,即論教育、論天才、論美、心理散論、論命運、論性愛等。這些隨筆集中反映了著者對教育、天才、審美、命運、性愛等問題的獨到見地,處處閃爍著叔本華思想的智慧之光。

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因為他對人間的苦難非常敏感,對人生觀感到極度悲觀,所以被人稱作是「悲觀主義的哲學家」。他反對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是新的「生命」哲學先驅。他特別專精於研究柏拉圖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對和不屑於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等人的理論。他的一生不算風光,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時,他的哲學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視,不過卻於1860年9月21日病逝。

本書雖然討論的話題眾多,但里面貫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線清晰可辨。叔本華這位「語言藝術家」(弗蘭茨·卡夫卡的贊語)的過人之處就在於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語言外衣,從而讓真理直接發揮其必然具備的震撼力。因為深刻,所以朴素;因為朴素,更見深刻。尼采形容閱讀叔本華的著作猶如抵達了「一處森林高地——在這里,我們深深地呼吸着清晰的空氣,整個人感覺耳目一新,重又充滿了生飢」(《不合時宜的思想》)。這組代表性的論文只占叔本華全部哲學著作的一小部分,但這些論文涉及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性學、美學、教育學、玄學、宗教等多個方面,足以讓我們領略到叔本華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爾斯泰語)的思想魅力。不僅《意欲》一文的確像叔本華所說的包含比許多系統的心理學還要多的心理學知識,就是篇幅最小的《論教育》,他對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幾千字的闡述,難道是某些洋洋灑灑、不得要領的大部頭教育學著作可以相比的嗎?真正的思想天才與只是博聞強記的學者之間的差別,由此可見一斑。
 

目錄

譯者序
論教育
論天才
論美
心理散論
論命運
論性愛
《論性愛》附錄
論意欲在自我意識中的主導地位
論哲學和智力
倫理道德散論
論生存的痛苦與虛無
編輯後記
 

阿圖爾·叔本華(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早在29歲就出版了奠定其哲學思想體系的著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之后他陸續出版了不少論題廣泛的作品,包括《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在這些著作里面,叔本華對其在「主要著作」(叔本華語)里所提出的基本思想作出了更詳盡的闡述和廣泛的論證。本隨筆集里的文章全都屬於叔本華的后期著作(《附錄與補遺》和《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涵括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種現象和人的精神現象,涉及自然科學、美學、倫理學等多個方面;但這些思想全都圍繞着「意欲」和「智力」(認識力)的核心概念。據叔本華認為,意欲是構成這個世界一切事物內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屬於形而上;我們所看見的自然界中的物質(包括人、動植物、無機體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載體;豐富多樣的現象世界是意欲在各個級別客體化的結果。我們人類則是意欲最高級別的現象。智力則是派生的,是為盲目的意欲配備的、幫助其生存和發展的工具,在本質上與動物的爪、牙、翼沒有區別。因為「意欲」和「智力」是構成我們這一現象世界的兩要素,這兩者的本質以及相互間的關系因此就構成了叔本華哲學思想的核心問題。叔本華主要著作的題目就明白無誤地表明了這一點(「表象」就是智力運作以后的結果)。本書的全部文章當然也都圍繞這一對核心問題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論教育》則單獨討論對智力的培養)。

我們意欲(它體現為我們既定的性格、我們意願和欲望的傾向等)的行為與飛流直下的瀑布在本質上同是意欲的現象,這兩種級別不同的現象同樣遵循着因果律而活動(變化和發展),只不過無機體根據機械、物理、化學的原因(Ursache)而活動,人和動物則根據動因(Motiv)而活動起來,而被區別稱為「動因」的同樣是原因——但這些原因經過了認知功能(亦即智力)這一中間媒介。在叔本華的眼里,大自然中的無機體、植物、動物乃至人這些逐級向上的意欲的現象,其根本區別只是認知(智力)的程度。雖然叔本華很關注自然物理科學(他曾寫過《論視覺與顏色》的科學專著,在他的著作中,讀者也可以看到他那豐富的、驚人的自然科學知識,包括天文學、植物學和人體解剖學中的微細的神經系統的知識),但他明顯更加致力於發現更為復雜、隱蔽,因此也就是更為困難和有趣的關於人的心理道德行為(亦即人的意欲活動)的規律,因為,就像叔本華所說的,心理、道德的真理比自然物理方面的真理向我們透露更多內在的含意(《倫理道德散論》)。這是因為雖然人的道德性格活動和物體的機械物理活動同樣都是在具備充足原因以后就必然地展開,但由於經過了人的智力的媒介,那驅使人們的意欲活動起來的動因就變得復雜和隱蔽得多;這些很多時候甚至只是存在於頭腦之中的動因在與同樣是深藏的人的性格相互發生作用時,其幽暗、微妙的過程都是難以看透的。正因為這些運作過程發生在「還是籠罩着一片黑暗的內在意識」之中,所以,很多被叔本華發現並反復和充分論證了的看似簡單的說法直至今天仍然似乎是聞所未聞、與眾不同。例如,人的道德性格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道德是教不會的;真正的美德行為並非出自認識力,這些行為與大自然的現象相矛盾,因此是「神秘」的,等等。《倫理道德散論》和《論意欲在自我意識中的主導地位》(簡稱《意欲》,下同)對人性、人的道德行為的性質和基礎、智力與道德(亦即動因與性格)的關系作出了深刻的探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