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張岱年先生早期的力作,是關於中國哲學頗具特色的著作。本書以問題為綱,展示中國哲學的整個條理系統,闡明其發展過程。
本書將中國哲人所討論的主要哲學問題分為三類:宇宙論、人生論和致知論,在每一問題下,按時間順序,分述從先秦至清中期諸家學說,並析其傳承流變,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本中國哲學問題史。
張岱年,中國現代哲學家、哲學史家、思想家。1909年出生於北京,1928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1933年大學畢業被清華大學哲學系聘為助教。1937年閉門著書。1943年,任私立中國大學哲學教育系講師。1946年回清華大學哲學系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從1980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86年兼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並兼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現任中華孔子學會會長。
目錄
再版序言(1)
新序(5)
自序(14)
序論(1)
一、哲學與中國哲學
二、中國哲學之區分
三、中國哲學之特色
四、中國哲學之發展
第一部分 宇宙論(3l)
引端 中國宇宙論之發生(33)
第一篇 本根論(37)
第一章 中國本根論之基本傾向(37)
第二章 道論(46)
第三章 太極陰陽論(附五行說)(53)
第四章 氣論一(65)
第五章 理氣論(74)
第六章 唯心論(86)
第七章 氣論二(94)
第八章 多元論(104)
本根論綜論(106)
第二篇 大化論(108)
第一章 變易與常則(109)
第二章 反復(115)
第三章 兩一(121)
第四章 大化性質(136)
第五章 終始、有無(145)
第六章 堅白、同異(1-54)
正補錄刁形神問題簡述(164)
大化論綜論(1-66)
第二部分 人生論(169)
引端 人生論在中國哲學中之位置(171)
第一篇 天人關系論(172)
第一章 人在宇宙中之位置(172)
第二章 天人合一(177)
(補錄)天人有分與天人相勝(181)
天人關系論綜論(183)
第二篇 人性論(184)
第一章 性善與性惡(184)
第二章 性無善惡與性超善惡(192)
第三章 性有善有惡與性三品(198)
第四章 性兩元論與性一元論(207)
第五章 心之諸說(225)
┅┅
新序(5)
自序(14)
序論(1)
一、哲學與中國哲學
二、中國哲學之區分
三、中國哲學之特色
四、中國哲學之發展
第一部分 宇宙論(3l)
引端 中國宇宙論之發生(33)
第一篇 本根論(37)
第一章 中國本根論之基本傾向(37)
第二章 道論(46)
第三章 太極陰陽論(附五行說)(53)
第四章 氣論一(65)
第五章 理氣論(74)
第六章 唯心論(86)
第七章 氣論二(94)
第八章 多元論(104)
本根論綜論(106)
第二篇 大化論(108)
第一章 變易與常則(109)
第二章 反復(115)
第三章 兩一(121)
第四章 大化性質(136)
第五章 終始、有無(145)
第六章 堅白、同異(1-54)
正補錄刁形神問題簡述(164)
大化論綜論(1-66)
第二部分 人生論(169)
引端 人生論在中國哲學中之位置(171)
第一篇 天人關系論(172)
第一章 人在宇宙中之位置(172)
第二章 天人合一(177)
(補錄)天人有分與天人相勝(181)
天人關系論綜論(183)
第二篇 人性論(184)
第一章 性善與性惡(184)
第二章 性無善惡與性超善惡(192)
第三章 性有善有惡與性三品(198)
第四章 性兩元論與性一元論(207)
第五章 心之諸說(225)
┅┅
序
這部書基本上是一九三七年寫成的,到現在已經二十年了。在這個期間,商務印書館曾經兩次決定付印,但都因為戰事的關系沒有成為事實。 現在這本書是利用舊紙型付印的,只在紙型上作了一些字句上的修改。在這里,關於本書寫作的情況,應該作一些簡單的說明;對於其中所包含的缺點與錯誤,更應該作一些檢查與批判。
本書寫作的原意是想對於中國古典哲學作一種分析的研究,將中國哲學中所討論的基本問題探尋出來,加以分類與綜合,然後敘述關於每一個問題的思想學說的演變過程。在探尋問題的時候,固然也參照了西方哲學,但主要是試圖發現中國哲學固有的.問題,因而許多問題的提法與排列的次序,都與西方哲學不盡相同。,在敘述中國哲學各方面的思想時,也曾經力求闡明中國歷史上主要的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觀念。對於《易傳》、王充、裴頒、周敦頤、張載、羅欽順、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的唯物主義學說,對於《老子》、《庄子》、《易傳》、揚雄、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王夫之等的辯證觀念,都曾經加以解說。 雖然所講的都不完備,但當時的主觀願望之一卻是企圖闡發中國固有的唯物主義傳統與辯證思想傳統。其次,對於中國從古以來關於人生理想的各種學說,也力求作一些比較充分的敘述。
二十年前,在寫作本書的時候,由於我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沒有深刻的認識,因而本書不可免地有許多嚴重的缺點。這缺點可以說主要有四項。第一,本書雖然也敘述了唯物主義思想與唯心主義思想,也講到兩者互相排斥互相影響的情況,然而基本上卻沒有達到承認「哲學史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的科學水平。列寧早就說過:「現代哲學是有黨派性的,正如兩千年前的哲學一樣是有黨派性的。雖然用假冒博學的新名詞或極其愚笨的非黨派性掩蓋起來,而在實質上,互相斗爭的黨派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結論》)我在二十年前卻沒有認識到列寧這個指示對於哲學史研究的深刻意義。直到解放以後,閱讀了日丹諾夫《在西歐哲學史討論會上的發言》,才比較充分地認識了哲學史的科學定義。本書在講述中國的宇宙論學說的時候,把所謂「理氣論」與「唯心論」分開,而認為「唯物論」、「理氣論」、「唯心論」是關於宇宙「本根」學說的三個基本類型,沒有能夠指出,所謂「理氣論」乃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這樣就模糊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根本對立,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第二,本書沒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哲學思想的社會根源與實際意義,因而表現了嚴重的客觀主義的錯誤。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我當時所完全承認的。然而由於不同意一部分學者們的類似牽強比附的階級分析,卻竟忽視了對於歷史上的哲學思想進行科學的階級分析的嚴重任務。因而,在本書中,關於階級分析的問題都避而不談,僅僅孤立地敘述了哲學思想的內容,將哲學思想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割裂開來。這是本書的一個最嚴重的缺陷。第三,本書在敘述宇宙觀思想的時候,由於強調了中西哲學的差異,竟忽視了在西洋哲學中比較突出的身心關系問題,其實在中國漢、晉、南北朝時代,「形神」問題也是很顯著的,本書卻只看重了客體與主體的關系的問題,而忽略了身心關系的問題。所以,王充關於形神的學說,范縝的《神滅論》,在本書中都沒有得到適當的敘述。第四,由於我當時對於哲學的范圍理解得相當狹窄,沒有認識到歷史觀在哲學思想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對於過去的歷史哲學一概沒有敘述,這樣就使本書的內容更有偏而不全的弊病。這四點就是這部書的最顯著的缺陷,同時也是我過去關於中國哲學的研究工作的主要缺點。
┅┅
本書寫作的原意是想對於中國古典哲學作一種分析的研究,將中國哲學中所討論的基本問題探尋出來,加以分類與綜合,然後敘述關於每一個問題的思想學說的演變過程。在探尋問題的時候,固然也參照了西方哲學,但主要是試圖發現中國哲學固有的.問題,因而許多問題的提法與排列的次序,都與西方哲學不盡相同。,在敘述中國哲學各方面的思想時,也曾經力求闡明中國歷史上主要的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觀念。對於《易傳》、王充、裴頒、周敦頤、張載、羅欽順、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的唯物主義學說,對於《老子》、《庄子》、《易傳》、揚雄、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王夫之等的辯證觀念,都曾經加以解說。 雖然所講的都不完備,但當時的主觀願望之一卻是企圖闡發中國固有的唯物主義傳統與辯證思想傳統。其次,對於中國從古以來關於人生理想的各種學說,也力求作一些比較充分的敘述。
二十年前,在寫作本書的時候,由於我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沒有深刻的認識,因而本書不可免地有許多嚴重的缺點。這缺點可以說主要有四項。第一,本書雖然也敘述了唯物主義思想與唯心主義思想,也講到兩者互相排斥互相影響的情況,然而基本上卻沒有達到承認「哲學史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的科學水平。列寧早就說過:「現代哲學是有黨派性的,正如兩千年前的哲學一樣是有黨派性的。雖然用假冒博學的新名詞或極其愚笨的非黨派性掩蓋起來,而在實質上,互相斗爭的黨派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結論》)我在二十年前卻沒有認識到列寧這個指示對於哲學史研究的深刻意義。直到解放以後,閱讀了日丹諾夫《在西歐哲學史討論會上的發言》,才比較充分地認識了哲學史的科學定義。本書在講述中國的宇宙論學說的時候,把所謂「理氣論」與「唯心論」分開,而認為「唯物論」、「理氣論」、「唯心論」是關於宇宙「本根」學說的三個基本類型,沒有能夠指出,所謂「理氣論」乃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這樣就模糊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根本對立,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第二,本書沒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哲學思想的社會根源與實際意義,因而表現了嚴重的客觀主義的錯誤。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我當時所完全承認的。然而由於不同意一部分學者們的類似牽強比附的階級分析,卻竟忽視了對於歷史上的哲學思想進行科學的階級分析的嚴重任務。因而,在本書中,關於階級分析的問題都避而不談,僅僅孤立地敘述了哲學思想的內容,將哲學思想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割裂開來。這是本書的一個最嚴重的缺陷。第三,本書在敘述宇宙觀思想的時候,由於強調了中西哲學的差異,竟忽視了在西洋哲學中比較突出的身心關系問題,其實在中國漢、晉、南北朝時代,「形神」問題也是很顯著的,本書卻只看重了客體與主體的關系的問題,而忽略了身心關系的問題。所以,王充關於形神的學說,范縝的《神滅論》,在本書中都沒有得到適當的敘述。第四,由於我當時對於哲學的范圍理解得相當狹窄,沒有認識到歷史觀在哲學思想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對於過去的歷史哲學一概沒有敘述,這樣就使本書的內容更有偏而不全的弊病。這四點就是這部書的最顯著的缺陷,同時也是我過去關於中國哲學的研究工作的主要缺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