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馮提作為戰地記者去前線采訪,認識了法國姑娘瑪爾塔,在姑娘的影響下參加了抵抗運動的電台工作。戰後馮提在蘇占區任小學教師,協助政府做思想教育工作,多次受到表彰,但後來因鼓吹自由的越軌行為,尤其在其三個兒子「叛逃西方」後,在黨內受到清洗,並被辭退。兩德統一後他又受到重用,被托管局聘為顧問;此時他不由發出了一聲「我們的共和國完了」的嘆息,表達了他對工農政權的戀戀不舍之情。在國會大廈前慶祝柏林牆倒塌、兩德統一的歡呼聲中,人們又聽到了馮提「滿月好,可是殘月更好」的不和諧的聲音。
隨著時間的流逝,馮提對重新統一的德國的失望也與日俱增。來自西部的財閥們打著「清理」的旗號,大肆巧取豪奪,還讓馮提任職的托管局將成千上萬的東部公民推上街頭,迫使他們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在人們心中「清理」成了「謀殺」的代名詞。此時馮提又接受了一項新任務:去尋找一種新的名詞來替代臭名昭著的「清理」一詞。馮提這才有所醒悟:人們追求的自由、民主,原來就是這樣的!之後,他同法國的外孫女一起悄然逃出柏林,駕車向一個遼闊的原野疾駛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