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基辛格其人其書 金燦榮
第一章 世界新秩序
21世紀的國際秩序會出現一個似乎相矛盾的特點:一方面愈來愈分散;一方面又愈來愈全球化。對美國而言,在地位不分軒輊的國家間、協調不同的價值觀與南轅北轍的歷史經驗,將是一種全新的經驗,與上一世紀的孤立或冷戰時期的實質霸主地位都會大異其趣。其他主要國家同樣面臨適應新出現的世界秩序的難題。
第二章 關鍵人物︰西奧多.羅斯福或是伍德羅.威爾遜
在20世紀初之前,美國外交政策始終傾向于孤立主義。但隨著美國國力日漸強大,以及以歐洲為重心的國際秩序逐漸瓦解,美國逐步走向國際事務。在此過程中,老羅斯福總統與威爾遜總統是兩位關鍵人物。在他們主政期間,美國不情願地小了世局的漩渦。兩人均體認到美國在世局中應扮演重要角色,但他們卻是以相反的理念解釋美國走出孤立的原因。
第三章 由大一統到勢均力敵︰黎塞留、威廉一世與皮特
現今史家所稱的歐洲均勢體系出現于17世紀,隨著大一統的觀念衰微,在歐洲逐漸形成的民族國家在國家至上及權力均衡這兩個觀念上找到了依據,作為它們反正統的理論基礎,並規範彼此的關系。最早提出相關理論的是法國,其主導人物是一位高階教士,黎塞留。最重要的還是英國的出現,英國的外交政策明白支持維持均勢,這強化並維持著歐陸的均勢。
第四章 歐洲協調
當拿破侖在厄爾巴島度過首次被放逐的歲月之際,拿破侖戰爭的戰勝代表于1814年聚集維也納,規劃戰後的世界。維也納會議之後,歐洲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持久的和平。眾強國之間有40年未開啟戰端,而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後,又有60年未曾發生重大戰事。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共同的價值觀則減低訴諸武力的欲望。
第五章 兩大革命家︰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
克里米亞戰爭後歐洲出現了混亂局面。設計歐洲新秩序是兩個著名人物,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他倆後來更成為針鋒相對的敵人。這兩個人以現實政治為政策基礎,即國際關系純由實力決定,強者掌控全局。在他倆相互為用之下,維也納會議的安排完全被推翻。鐵血宰相與高深莫測的法皇,給後來人帶來了深刻影響。後者留給法國的是策略上的動彈不得;前者留給德國的則是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
第六章 現實政治自食其果
基于現實政治的外交政策促成了德國的統一。但德國的統一卻使現實政治自食其果,造成與右原意全然相反的結果。德國統一後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家,而且國勢與日俱增,使歐洲的外交起了革命性的變化。歐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應如何應對這個位于中部的新興巨人?
第七章 步向毀滅德政治機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外交
到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時,曾維護和平達一世紀之久的歐洲協調已名存實亡。歐洲列強盲目地投入兩極化的對抗,最後也像50年後的冷戰期間一樣形成兩大陣營。多年來史學家一直在辯論誰應為一次大戰的爆發負責。但我們舉不出是任何單一國家導致如此瘋狂地邁向毀滅。歐洲所有主要國家都有其短視與不負責任之處,而且想法很天真,正是它們一手造成了那場深植于歐洲人共同記憶中的大災難。
第八章 卷入戰爭旋渦︰邁向軍事毀滅之路
第九章 外交新面貌︰威爾遜與凡爾塞和約
第十章 勝利者的困惑
第十一章 史特瑞斯曼與戰敗國的復興
第十二章 假象破滅︰希特勒的崛起與凡爾賽和約的毀滅
第十三章 斯大林待價而沽
第十四章 蘇德協議
第十五章 美國重回戰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第十六章 三種和平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
第十七章 冷戰開始
第十八章 遏制政策德成功與苦痛
第十九章 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鮮戰爭
第二十章 與共產黨人的談判︰阿斐納,丘吉爾與艾森豪威爾
第二十一章 避開遏制政策︰共伊士運河危機
第二十二章 匈牙利事件︰歐洲的劇變
第二十三章 赫魯曉夫的最後通牒︰析林危機
第二十四章 西方聯盟的概念︰麥克米倫、戴高樂、艾森豪威爾與肯尼迪
第二十五章 越南︰陷入泥淖,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
第二十六章 越南︰走向絕望,肯尼迪與約翰遜
第二十七章 越南︰解脫,尼克松
第二十八章 地緣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
第二十九章 國際緊張關系的緩和與不滿緩和者
第三十章 冷戰的結束︰里根與戈爾巴喬夫
第三十一章 關于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