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飢餓∶作為文化系統的食人俗

神聖的飢餓∶作為文化系統的食人俗
定價:161
NT $ 140
 

內容簡介

食人習俗在某些文化中因其邪惡而被抵制,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在儀式的規則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關於食人俗的存在,雖然人類學家們已經提出了各種解釋,但P.R.桑迪認為沒有一種解釋是充分的。在本書中,她提出一個新的方法來認識食人現象。通過對選定的部落社會中的禮儀式食人俗的詳盡考察,以及對那些不存在食人俗的案例所作的比較分析,她證明食人俗是與人們對物質和精神世界的某種基本傾向性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並且充當某種區分「文化自我」與「自然他者」的具體手段。

作者從利科爾、弗洛伊德、黑格爾和榮格的著作以及象征人類學著作中吸收了一些觀點並加以綜合,認為禮儀式食人俗根據人對生命力和死亡的理解,表達了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本體論結構,並運用這種理解來控制那種被認為是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生命力。食人俗在某一文化中存在與否,源於人對生命和死亡的基本態度,並與物質世界的實在性結合在一起。本書不僅在食人俗以及由食人現象所決定的一般人類問題的理解上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而且在通常的人類學分析上也提出了一些相當中肯的理論觀點。
 

目錄

藝術人類學與知識重構(代總序)
鳴謝
前言
第一部分 緒論
第一章 跨文化上的食人俗
第二章 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 導致食人意識的象征
第三章 身體的秘密:胡亞人和吉米人的陪葬性食人俗
第四章 原初性的陰陽人:比明-庫斯庫斯明人的食人俗
第五章 食人妖怪與動物朋友
第三部分 食人行為在神話中的特許與轉換
第六章 靈魂的欲望面面觀:17世紀易洛魁人的酷刑和食人俗
第七章 生的女人與熟的男人:19世紀斐濟人的食人俗
第八章 珍貴的神鷹仙人果:阿茲特克人的人祭
第九章 食人行為的轉換和終結
第十章 結束語:其他象征和儀式形態
參考文獻
譯后記
 

人類學家梅里亞姆(A.P.Merriam)在一篇題為《人類學與藝術》町重要論文中曾指出,人類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過去很少得到與人類學研究的其他方面相適應的某種富有成效的探討和論辯。這判斷立該說是確切的,它代表着人類學家對人類學學科知識體系的一種E我反思和自我批評。

的確,人類學雖然是20世紀一門世界性的顯學,像「藝術人種志」Arts Ethnography)、「人種學藝術」(Ethnological Art)、「音樂人類享」(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和「舞蹈人種學」(Dance Ethonlogy)之類的術語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知識界也已相當流行,但是,明確而飛系統地從事學科意義上的「藝術人類學」(The Anthropology of Art)總體性建構,大約還只是最近20年間的事。特別是20世紀80三代初萊頓(R.Layton)的《藝術人類學》、伊塞爾(W.Iser)的《走向文學人類學》和90年代哈徹(E.P.Hatcher)的《作為文化的藝術:藝術人美學導論》等重要論著的問世,使學科意義上的藝術人類學建構蔚然成風,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我國,隨着80年代「美學熱」的興起、類學學科的重新宣傳和提倡,以及90年代末「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全9的成立,我國學界對建構藝術人類學學科知識體系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推究起來,這種呼聲我以為應歸根於藝術人類學在知識重構上所顯現的獨特魅力。

首先,藝術人類學有一個非常實際的學術追求,那就是要發掘一種全景式的人類藝術史景觀圖,它不但關注世界文明中心形成之后的藝術發展狀況,同時對史前時代和現代土著民族的藝術活動尤其表示關注和敬畏之心;它不滿足於只是以某種現代人的審美標准去衡量、傾聽和審視史前時代與現代土著民族的藝術活動及其深層原因,而是以最富有對話精神和最具寬容度的價值意向,來尊重和考察包括「藝術」在內的史前人類社會文化的存在現實,從而在藝術世界中領悟某種真正具有全人類性的精神尺度或思想意蘊,為現代人未來的,藝術行為和審美創造提供寶貴的歷史訊息。這不能不說是一項極具挑戰性和變革意味的學術大工程。著名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E。Panofsky)在談到歷史研究和歷史思想本質的思考時曾表示,對於美術史(藝術史)的挑戰,其真正的回答「是基於這樣的事實,直覺的審美再創造與考古學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以便再次構成我們曾稱之為一種『有機狀況』的東西」。潘諾夫斯基所強調妁是歷史學家重新創造歷史對象的神聖責任,因而要求歷史學家不斷地進行自覺的重構和重新創造,我想,歷史學家的這種責任和內在要求,在藝術史研究中更是必不可少,而藝術人類學研究正可以為全景式的人類藝術史的知識景觀圖提供充分有效的事實證據和足夠的審美再創造的可能。這樣,史前藝術考古學和藝術起源學研究在揭示史前社會和現代土著社會文化的背景性知識與歷史存在境況方面就顯得至關重要。

其二,藝術人類學在努力獲取學科的合法性、推進自身話語權的同時,始終守護跨時空、跨學科和性別中立的研究本色,憑着全球性的眼光和多學科的知識背景,憑着某種相對中立、平和、民主的價值觀,通過對不同族群和不同時代的藝術問題的深入細致的微觀分析(田野調查和文獻考據)與切實有效的宏觀把握,為人類藝術的歷史內容和系統結構提供合理的、全方位的知識體系。它既把歐洲思想、文化和知識系統內的藝術繼續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也把非歐洲社會的藝術擺到同一個學術視野中來,既把文明時代的藝術放到常規的研究時間表中,也把所謂「野蠻時代」的藝術毫無保留地供奉在自身的理論研究平台上,對它們作深入的一體化思考,重新勾畫整個人類藝術史的發畏脈絡和思想線索。這對以往的藝術和藝術史研究來說,顯然具有鮮明的「重構」或「解構」意味。於是,隨着藝術人類學學科的不斷成熟,運着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藝術人類學研究既能在最大程度上弱化學術研究中因意識形態或價值觀而滋生的某種歐洲歷史中心主義或東方歷史中心主義的偏見,又能有效地克服學術知識生產中那種由褊狹的學科分類體制所帶來的學術偏見。在這方面,今后的藝術人類學研究盡管也像其他學科一樣會受到古典的、現代的和后現代的知識論條牛的合圍和夾擊,但比起別的學科來,由於藝術人類學在學科本性上真正具有跨時空、跨學科的某些優越性,這就使它在承受古典式的、現弋式的和后現代式的知識論框架的洗禮、面對三者之間的交融作用而必然會出現的理論矛盾和知識縫隙時,可能會有更好的包容、貫通、吸攻的能力和自我造血的機能。所以,藝術人類學並不只是研究藝術問題的某種新方法和新時尚,從根本土說,它更是一場渴望取得藝術研究的世界性對話能力、重新追問藝術真理的學術知識生產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具體的研究者或許會經受着因價值觀的變換和緩沖所帶來的各種眩暈甚至陣痛,但也恰恰說明了這場新的知識生產運動的艱難和意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