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13位知青的口述。有當年的知青典型,有知青領袖人物,也有默默無聞的普通知青。他們家庭出身、文化背景、人生遭際、政治觀念各不相同,他們對那場運動的評價和感受也都帶有極其鮮明的個人色彩,但他們的故事和他們富於個性的表述卻都感人至深,有助於人們加深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及其背景的深刻認識。
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一共有1700萬以上城市知識青年走向農村、走向邊疆。這場聲勢浩大的上山下鄉運動,不僅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以吉國的社會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從這場運動落下帷幕到現在,又是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當初的「知識青年」早已不再年輕,即便如此,他們對人對己,還依舊以「知青」相稱。
劉小萌,史學博士。1952年生於北京。1958年赴內蒙古牧區插隊。1973年轉回河北原籍,後上技校,當工人。1978年考入大學。現為北京大學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著有《中國知青史—大潮》、《中國知青事典》(合著)、《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滿族社會與生活》(論文集)、《愛新覺羅家族全史》、《全旗子弟》、《清通覽前編》、《薩滿教與東北民族》(合著),主編《二十世紀存疑》(歷史考古卷)。
目錄
序言
導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概述
「我這個人喜歡新鮮」
「奮斗、求索,始終是這代人的主題曲」
遲到的婚紗
一場大火改變了我的人生
在坎坷中重塑人生
「我想用這個證明,我沒有倒下」
坎坷人生路,拳拳赤子心
「我擁有這麼豐富精彩的經歷,真不枉來人世!」
不再顫抖的靈魂
版納知青在行動
阿克蘇事件始末
「把面子留給母親,把理智留給自己」
「中國的事,『哀兵必勝』」
附錄一 本書人物經緯
附錄二 名詞索引
附錄三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導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概述
「我這個人喜歡新鮮」
「奮斗、求索,始終是這代人的主題曲」
遲到的婚紗
一場大火改變了我的人生
在坎坷中重塑人生
「我想用這個證明,我沒有倒下」
坎坷人生路,拳拳赤子心
「我擁有這麼豐富精彩的經歷,真不枉來人世!」
不再顫抖的靈魂
版納知青在行動
阿克蘇事件始末
「把面子留給母親,把理智留給自己」
「中國的事,『哀兵必勝』」
附錄一 本書人物經緯
附錄二 名詞索引
附錄三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序
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一共有1700萬以上城市知識青年走向農村、走向邊疆。這場聲勢浩大的上山下鄉運動,不僅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對中國的社會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從這場運動落下帷幕到現在,又是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當初的「知識青年」早已不再年輕,即便如此,他們對人對己,還依舊以「知青」相稱。這說明,「知青」一稱已超出當初年齡的限定,而成為城市中有過上山下鄉經歷的一代人的專稱。
知青返城以后,實現了社會角色的轉換,融人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但同時還保留着許多有形無形的聯系。特別是近年來,隨着大批知青內退、下崗而成為新時期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知青」問題重新凸顯出來, 「知青」意識也有抬頭和蔓延的趨勢。即便已霜染雙鬢,即便是陌路相逢,一句「知青」,就足以產生心靈上的溝通。從這個意義上講,「知青」仍是一個在社會中充滿活力的稱謂。在過去的一年里,在做知青口述史的過程中,我對知青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叉有了新的認識。
一《中國知青口述史》的緣起
曾有朋友問我:現在人類學家和研究婦女史的一些學者使用口述這種方法,是假定他們研究的對象沒有文化,不能寫字,需要一些學者幫助他們去記錄他們的聲音。可是知青的情況不同,他們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那麼,你在對知青史的研究中,為什麼要選擇口述這樣一種文體?
我說,這個問題問得好。當年中斷了學業到農村去的知識青年,許多人充其量只有初中甚至小學文化水平,他們盡管被冠以「知青」的名號,其實知識少得可憐。不過,我決定以知青為對象做口述史時,着眼點倒並不在於他們知識的有無。過去我做知青史研究,主要是根據文獻史料。因為當時有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知青辦公室作為國務院的一個行政機構,它在各級政府都有相應分支並存有大量檔案和文獻,加之相關史料如報刊、書信、回憶錄、照片實物等,品類繁多,數量宏富,為在這方面運用傳統史學方法開展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寫《中國知青史——大潮》,時間截止到1980年,因為上山下鄉作為一場官方組織的運動就是在這一年基本落下帷幕的。1998年,定宜應的《中國知青史——初瀾》和我的《中國知青史——大潮》一並出版后,本來不想再寫下去了,可是后來發現遺留的問題非常多。兩年前,一位上海知青給我寫了一封信,有一句話說得比較尖銳:「你在書里說『上山下鄉運動已經結束了』,對你們是結束了,可是對我們這些在困境中掙扎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永遠的噩夢。」后來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計划再寫一部《中國知青史》的續篇,書名都想好了,就叫《落潮》吧,主要寫知青返城20年來的坎坷歷程,與前面的《初瀾》、《大潮》,不是正好形成比較完整的三部曲嘛!
隨即就遇到一個問題,上山下鄉運動結束后,各地的知青辦已經陸續撤銷,再沒有大量的文獻檔案可供參考。再者,當年的知青,早已融人社會的各個階層,關於他們的現狀,各級政府基本上沒有文獻可以參考,因為各級政府已不再把知青作為一個特定的人群。政府部門可以把下崗工人作為關注對象,盡管里面有很多的知青,但是不會把這部分人單獨抽出來考察。所以,如果想把這項研究進行下去,就不能不考慮開發新的資料來源,於是我就考慮,在續寫知青史之前,是否應該先做一些口述,看看可以搜集到哪些新的資料,也許還會發現一些新的值得關注的問題。
……
從這場運動落下帷幕到現在,又是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當初的「知識青年」早已不再年輕,即便如此,他們對人對己,還依舊以「知青」相稱。這說明,「知青」一稱已超出當初年齡的限定,而成為城市中有過上山下鄉經歷的一代人的專稱。
知青返城以后,實現了社會角色的轉換,融人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但同時還保留着許多有形無形的聯系。特別是近年來,隨着大批知青內退、下崗而成為新時期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知青」問題重新凸顯出來, 「知青」意識也有抬頭和蔓延的趨勢。即便已霜染雙鬢,即便是陌路相逢,一句「知青」,就足以產生心靈上的溝通。從這個意義上講,「知青」仍是一個在社會中充滿活力的稱謂。在過去的一年里,在做知青口述史的過程中,我對知青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叉有了新的認識。
一《中國知青口述史》的緣起
曾有朋友問我:現在人類學家和研究婦女史的一些學者使用口述這種方法,是假定他們研究的對象沒有文化,不能寫字,需要一些學者幫助他們去記錄他們的聲音。可是知青的情況不同,他們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那麼,你在對知青史的研究中,為什麼要選擇口述這樣一種文體?
我說,這個問題問得好。當年中斷了學業到農村去的知識青年,許多人充其量只有初中甚至小學文化水平,他們盡管被冠以「知青」的名號,其實知識少得可憐。不過,我決定以知青為對象做口述史時,着眼點倒並不在於他們知識的有無。過去我做知青史研究,主要是根據文獻史料。因為當時有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知青辦公室作為國務院的一個行政機構,它在各級政府都有相應分支並存有大量檔案和文獻,加之相關史料如報刊、書信、回憶錄、照片實物等,品類繁多,數量宏富,為在這方面運用傳統史學方法開展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寫《中國知青史——大潮》,時間截止到1980年,因為上山下鄉作為一場官方組織的運動就是在這一年基本落下帷幕的。1998年,定宜應的《中國知青史——初瀾》和我的《中國知青史——大潮》一並出版后,本來不想再寫下去了,可是后來發現遺留的問題非常多。兩年前,一位上海知青給我寫了一封信,有一句話說得比較尖銳:「你在書里說『上山下鄉運動已經結束了』,對你們是結束了,可是對我們這些在困境中掙扎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永遠的噩夢。」后來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計划再寫一部《中國知青史》的續篇,書名都想好了,就叫《落潮》吧,主要寫知青返城20年來的坎坷歷程,與前面的《初瀾》、《大潮》,不是正好形成比較完整的三部曲嘛!
隨即就遇到一個問題,上山下鄉運動結束后,各地的知青辦已經陸續撤銷,再沒有大量的文獻檔案可供參考。再者,當年的知青,早已融人社會的各個階層,關於他們的現狀,各級政府基本上沒有文獻可以參考,因為各級政府已不再把知青作為一個特定的人群。政府部門可以把下崗工人作為關注對象,盡管里面有很多的知青,但是不會把這部分人單獨抽出來考察。所以,如果想把這項研究進行下去,就不能不考慮開發新的資料來源,於是我就考慮,在續寫知青史之前,是否應該先做一些口述,看看可以搜集到哪些新的資料,也許還會發現一些新的值得關注的問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