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初版於1998年,引起較大社會反響,被媒體評為當年最具影響力的政論圖書。目前,該書已經成為了解和研究中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問題的重要參考書。
在中國政府開始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之際,我們對本書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增加了劉吉同志的序言,增加了對1998-2002年中國政府機構改革進程的描述,增加了對2003年中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方案的述評。
目錄
鄧小平/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 江澤民/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第一編 1998年機構改革方案出台前后 第一章 十五大之后:政治改革呼聲高漲
江澤民批評政府機構
王滬寧透露機構改革目標
阮崇武:要從政府身上開刀
董輔礽:政府已成為改革的障礙
於光遠:不但要廉潔的政府,更要廉價的政府
李定:把政府包攬的事還給社會
周天勇:「皇糧」吃掉國民生產總值的20%
民少官多、九羊十牧
劉吉:在政治體制改革上要解放思想
江澤民批評政府機構
王滬寧透露機構改革目標
阮崇武:要從政府身上開刀
董輔礽:政府已成為改革的障礙
於光遠:不但要廉潔的政府,更要廉價的政府
李定:把政府包攬的事還給社會
周天勇:「皇糧」吃掉國民生產總值的20%
民少官多、九羊十牧
劉吉:在政治體制改革上要解放思想
序
這一次政府機構改革,意義重大。首先,它是對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是在計划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進行的。過去我們在傳統計划經濟時期也進行過精兵簡政之類的機構改革,但那時是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經濟越發展,管企業的人就越多,政府機構就越膨脹,所以,以往的幾次機構改革都陷人循環之中,效果不大。而這一次是按市場經濟原則進行改革,實行徹底的政企分開,以前直接管理企業的專業部門大大縮小了,調整幅度之大是空前的。這個方向是完全正確的。
其次,它也是一場政治體制改革。因為機構改革大大壓縮了臃腫龐大的政府機構,可以實現小的政府、大的社會這樣一個現代國家的目標。其實,這個觀點,從列寧到毛澤東都是一貫的。
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無產階級政權建立以后,立即認識到一個政黨在野和執政是有很大區別的。在野的時候,為了革命斗爭的需要,黨的干部和群眾必須要結成血肉一樣的密切關系,他們有着共同的目標,離開群眾,黨就無法生存下去。但執政以后,黨的干部變成了政府官員,有些人就可能蛻化變質,成為官僚主義者。所以,列寧當時就向全黨提出了警告,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讓工農群眾參加政權、監督政權。但列寧的這個想法還不完整,也沒有落到實處。后來,斯大林上台,這個問題更沒有得到解決,一些共產黨人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革命豪情漸漸淡化了,官僚主義者出現了。他們沒有理想,只想做官,必然脫離人民群眾,背叛人民群眾,最后只能被人民所拋棄。這是非常慘痛的歷史教訓。在中國,毛澤東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在我們黨執政以后,他看到黨有脫離群眾的危險,多次提出要反對官僚主義。但毛澤東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階級斗爭,實踐證明不但不成功,反而產生了更多的問題。
就是說,從列寧到毛澤東都看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即一個黨怎樣才能始終如一地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如一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這既是—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但以前我們一直沒有解決好,這一次我國政府的機構改革在這方面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這樣大規模地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是空前的。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的決心,使我們的政府真正做到精兵簡政,讓少而精的、優秀的公務員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所以,我認為這次機構改革同時也是一次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至少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或一個部分,它的意義不可低估。
□改革需要革命精神和革命激情
當然,我非常贊賞這次國務院關於機構改革的報告申說的:這次改革還是一個過渡方案,這體現了黨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也說明中央是高度清醒的。既然是過渡性的改革,就面臨兩種前景:一是改革進行一個時期以后由於遇到各種阻力,無法前進又退回去了。阻力肯定是很大的,像朱溶基總理講的那樣:前面可能會有地雷陣或萬丈深淵。另一種前景是堅定不移地推進機構改革,並以此為基礎,積極進行政治、社會其他方面的改革。必須看到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利因素,比如說:機樹、人員是減少了,但根本問題還不在這里,關鍵是看政府的職能有沒有變化。如果還像過去那樣,政府什麼都管,直接管理企業,機構必然會膨脹起來。必須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政府只干政府應該干的事情——在經濟方面主要是進行宏觀調控,創造一個公平的、健康的市場環境;在政治方面主要是維護、建設國家政權的工作。這樣,政府才會真正有所變化。反過來,如果政府職能沒有變化,經濟改革的目的不能達到,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也就不能達到。另外,精簡人員就可能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事在入為,機構是由人決定的,人員還可以重新確定。如果精兵簡政之后留下來的都是真正符合國家公務員的條件、關心黨和國家的命運、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一批人,我們的政府就會越來越受到人民的擁護。反過來,如果由於種種復雜的原因,留下的是另外一批人一——批只想當官做老爺的人,或者無能的庸輩,那麼,這場改革也會失敗。
所以,這的確是一個過渡性改革。要使改革繼續前進,把它進行到底,就必須有一種革命精神、革命激情,如同鄧小平同志說過的那樣:機構改革是一場革命。被精簡的人員應該看到社會上還有更廣闊的天地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留下來的人員要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
其次,它也是一場政治體制改革。因為機構改革大大壓縮了臃腫龐大的政府機構,可以實現小的政府、大的社會這樣一個現代國家的目標。其實,這個觀點,從列寧到毛澤東都是一貫的。
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無產階級政權建立以后,立即認識到一個政黨在野和執政是有很大區別的。在野的時候,為了革命斗爭的需要,黨的干部和群眾必須要結成血肉一樣的密切關系,他們有着共同的目標,離開群眾,黨就無法生存下去。但執政以后,黨的干部變成了政府官員,有些人就可能蛻化變質,成為官僚主義者。所以,列寧當時就向全黨提出了警告,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讓工農群眾參加政權、監督政權。但列寧的這個想法還不完整,也沒有落到實處。后來,斯大林上台,這個問題更沒有得到解決,一些共產黨人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革命豪情漸漸淡化了,官僚主義者出現了。他們沒有理想,只想做官,必然脫離人民群眾,背叛人民群眾,最后只能被人民所拋棄。這是非常慘痛的歷史教訓。在中國,毛澤東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在我們黨執政以后,他看到黨有脫離群眾的危險,多次提出要反對官僚主義。但毛澤東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階級斗爭,實踐證明不但不成功,反而產生了更多的問題。
就是說,從列寧到毛澤東都看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即一個黨怎樣才能始終如一地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如一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這既是—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但以前我們一直沒有解決好,這一次我國政府的機構改革在這方面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這樣大規模地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是空前的。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的決心,使我們的政府真正做到精兵簡政,讓少而精的、優秀的公務員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所以,我認為這次機構改革同時也是一次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至少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或一個部分,它的意義不可低估。
□改革需要革命精神和革命激情
當然,我非常贊賞這次國務院關於機構改革的報告申說的:這次改革還是一個過渡方案,這體現了黨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也說明中央是高度清醒的。既然是過渡性的改革,就面臨兩種前景:一是改革進行一個時期以后由於遇到各種阻力,無法前進又退回去了。阻力肯定是很大的,像朱溶基總理講的那樣:前面可能會有地雷陣或萬丈深淵。另一種前景是堅定不移地推進機構改革,並以此為基礎,積極進行政治、社會其他方面的改革。必須看到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利因素,比如說:機樹、人員是減少了,但根本問題還不在這里,關鍵是看政府的職能有沒有變化。如果還像過去那樣,政府什麼都管,直接管理企業,機構必然會膨脹起來。必須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政府只干政府應該干的事情——在經濟方面主要是進行宏觀調控,創造一個公平的、健康的市場環境;在政治方面主要是維護、建設國家政權的工作。這樣,政府才會真正有所變化。反過來,如果政府職能沒有變化,經濟改革的目的不能達到,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也就不能達到。另外,精簡人員就可能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事在入為,機構是由人決定的,人員還可以重新確定。如果精兵簡政之后留下來的都是真正符合國家公務員的條件、關心黨和國家的命運、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一批人,我們的政府就會越來越受到人民的擁護。反過來,如果由於種種復雜的原因,留下的是另外一批人一——批只想當官做老爺的人,或者無能的庸輩,那麼,這場改革也會失敗。
所以,這的確是一個過渡性改革。要使改革繼續前進,把它進行到底,就必須有一種革命精神、革命激情,如同鄧小平同志說過的那樣:機構改革是一場革命。被精簡的人員應該看到社會上還有更廣闊的天地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留下來的人員要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