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國傳統的朝貢貿易體系為基點,運用國際經濟圈的理論分析論述了以中國為中心的近代亞洲經濟圈的狀況,兼及亞洲經濟圈與西歐、美國經濟圈的關系,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並對以往的西方學者在研究中國近代化中所彩用的“西方沖擊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從中國和亞洲內部的傳統因素中尋找中國和亞洲近代化的前提條件及其影響,從而較好地處理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
書中所論述的商品流通渠道、貨幣匯產兌渠道、香港在亞洲經濟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國和日本傳統經濟中的某些商業和金融組合形式對近代商業和金融組織形式的影響等問題都頗有新意。該書還具有較強的現代意識,探討了這些近代以前的傳統經濟因素和經濟圈對當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問題。書中采用了大量寶貴的外文資料,如英國議會文書等,對國內的研究者是不可多得的。
目錄
序言
中文版前言
前言
序章 控亞洲史研究的課題
第一章 朝汞貿易體系和近代亞洲
第二章 近代亞洲貿易圈中的白銀流通
第三章 銀價騰貴和外國貿易結構的變化
第四章 英國銀行資本在中國的擴張過程
第五章 英帝國經濟與中國和香港
第六章 控中國的“亞洲和歐洲”觀
結語 現代中國與近代史研究——為理解中國社會而作
後記
譯後記
征引英文書目
譯名對照表
圖表目錄
中文版前言
前言
序章 控亞洲史研究的課題
第一章 朝汞貿易體系和近代亞洲
第二章 近代亞洲貿易圈中的白銀流通
第三章 銀價騰貴和外國貿易結構的變化
第四章 英國銀行資本在中國的擴張過程
第五章 英帝國經濟與中國和香港
第六章 控中國的“亞洲和歐洲”觀
結語 現代中國與近代史研究——為理解中國社會而作
後記
譯後記
征引英文書目
譯名對照表
圖表目錄
序
濱下武志教授的著作《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一書的中譯本作為《中國近代史研究譯叢》之一,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濱下教授早年在東京大學專攻東洋史,歷在東洋文庫、一橋大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員、教授,1996~1998年擔任這個著名的研究所的所長。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1989)、《香港——亞洲的網絡都市》(1996)、《朝貢體系與近代亞洲》(1997)等以及與其他學者合著合編的著作多種。《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一書原出版于1990年,富有理論性和開創性,堪稱他的代表作。我們選譯這本書介紹給讀者,相信必能對我國學術界具有啟發意義和參考價值。
“國際契機”一詞,作者用以指國際環境。近代中國開始之時處于怎樣的國際環境?濱下武志教授提出了別開生面的見解。他認為,歷史上的亞洲存在著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關系和朝貢貿易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形成了“亞洲經濟圈”,這就是“前近代亞洲市場”。他認為,歐洲接觸亞洲,不僅是歐洲對亞洲的“沖擊”,而且也是歐洲面對來自亞洲的“沖擊”,即歐洲必須面對一個以整個亞洲為規模的按自身規律運行且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經濟圈。歐洲雖然將這一亞洲市場納入了世界市場,但後者在世界經濟中仍佔據相應的位置,並保留和繼承了自己的歷史延續性。作者在《前言》中說,本書是從廣闊對應的地域關系的角度,揭示近代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國際契機,這就是一方面探討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關系和朝貢貿易關系所形成的亞洲內部的各種關系,另一方面又根據這種既有的關系,對歷史上的中國以及亞洲同歐洲的關系從新的角度作重新理解,即從歐洲如何加入到亞洲既有的關系的角度,來觀察從亞洲所看到的對歐關系。作者的這些探討,是非常富有新意的,在日本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和討論,相信也必能啟發我國學者的思考,大有助于促進我國近代史的研究。
本書主要是從經濟貿易方面闡釋近代q-國史,但也有不少篇幅討論思想認識歷史方面的問題,還提出從現代史及現代中國的動向出發,來打開近代史研究的視角。這些篇章必定也會吸引我國研究者的注意。
作者不同意把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中西關系歸結為“西方沖擊”論。他說,1839--1842年的鴉片戰爭在清朝政府看來只是地方事件,它不能作為中國近代史的當然起點和歷史分期標志。他認為,如把經濟關系的國際化作為近代標志的話,中國的近代應回溯到19世紀初;如著眼于中國國內舊制度的解體和新制度的萌生,則-中國的近代似應開端于19世紀後半期。作者關于中國近代之開始的這些看法也很值得重視。當然,重大事件之成為重大事件並不以當時人們對它的認識為轉移,它之影響于歷史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從社會歷史的發展來看,中國近代時期所逐漸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應該是客觀世界歷史過程的一部分。
濱下武志教授是中國許多學者的朋友。我認識他已有多年,還幾次一起在國內外參加學術會議,知道他是一位極勤奮的學者,在中國和歐美都g-有聲譽。我很高興把他的著作的中譯本介紹給我國讀者。我們這套叢書在創議時就曾注意要同時介紹日本和歐洲學者的著作。在如何介紹日本學者的著作方面,我要感謝小島晉治教授當時給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我們也著手做過一些事,但後來由于經費等原因,那些工作迄今未能實現。濱下教授的著作是這套叢書中第一本原文為日文的書。我希望以後還有可能繼續介紹日本和歐美學者研究近代中國的成果。
這套叢書在創辦之初有若干位學者參加了編委會,商討決定選題等重要問題。編委們對工作的開展起了指導作用。現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我們商定以新的方式繼續出版這套叢書.由我和虞和平同志任主編。在這里,謹向原編委會的各位朋友致謝,並希望今後仍能得到他們的指導。
“國際契機”一詞,作者用以指國際環境。近代中國開始之時處于怎樣的國際環境?濱下武志教授提出了別開生面的見解。他認為,歷史上的亞洲存在著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關系和朝貢貿易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形成了“亞洲經濟圈”,這就是“前近代亞洲市場”。他認為,歐洲接觸亞洲,不僅是歐洲對亞洲的“沖擊”,而且也是歐洲面對來自亞洲的“沖擊”,即歐洲必須面對一個以整個亞洲為規模的按自身規律運行且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經濟圈。歐洲雖然將這一亞洲市場納入了世界市場,但後者在世界經濟中仍佔據相應的位置,並保留和繼承了自己的歷史延續性。作者在《前言》中說,本書是從廣闊對應的地域關系的角度,揭示近代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國際契機,這就是一方面探討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關系和朝貢貿易關系所形成的亞洲內部的各種關系,另一方面又根據這種既有的關系,對歷史上的中國以及亞洲同歐洲的關系從新的角度作重新理解,即從歐洲如何加入到亞洲既有的關系的角度,來觀察從亞洲所看到的對歐關系。作者的這些探討,是非常富有新意的,在日本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和討論,相信也必能啟發我國學者的思考,大有助于促進我國近代史的研究。
本書主要是從經濟貿易方面闡釋近代q-國史,但也有不少篇幅討論思想認識歷史方面的問題,還提出從現代史及現代中國的動向出發,來打開近代史研究的視角。這些篇章必定也會吸引我國研究者的注意。
作者不同意把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中西關系歸結為“西方沖擊”論。他說,1839--1842年的鴉片戰爭在清朝政府看來只是地方事件,它不能作為中國近代史的當然起點和歷史分期標志。他認為,如把經濟關系的國際化作為近代標志的話,中國的近代應回溯到19世紀初;如著眼于中國國內舊制度的解體和新制度的萌生,則-中國的近代似應開端于19世紀後半期。作者關于中國近代之開始的這些看法也很值得重視。當然,重大事件之成為重大事件並不以當時人們對它的認識為轉移,它之影響于歷史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從社會歷史的發展來看,中國近代時期所逐漸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應該是客觀世界歷史過程的一部分。
濱下武志教授是中國許多學者的朋友。我認識他已有多年,還幾次一起在國內外參加學術會議,知道他是一位極勤奮的學者,在中國和歐美都g-有聲譽。我很高興把他的著作的中譯本介紹給我國讀者。我們這套叢書在創議時就曾注意要同時介紹日本和歐洲學者的著作。在如何介紹日本學者的著作方面,我要感謝小島晉治教授當時給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我們也著手做過一些事,但後來由于經費等原因,那些工作迄今未能實現。濱下教授的著作是這套叢書中第一本原文為日文的書。我希望以後還有可能繼續介紹日本和歐美學者研究近代中國的成果。
這套叢書在創辦之初有若干位學者參加了編委會,商討決定選題等重要問題。編委們對工作的開展起了指導作用。現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我們商定以新的方式繼續出版這套叢書.由我和虞和平同志任主編。在這里,謹向原編委會的各位朋友致謝,並希望今後仍能得到他們的指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