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活到73歲。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失去了貴族的地位。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中年時曾做過三個月的魯國司寇,相當於警察局長,晚年曾周游列國,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有道德的學生。孔子是我國最早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兩千多年來,人們都把他視為聖人。他為什麽被尊為聖人?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並不像後來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們所吹捧的那樣,似乎是什麽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宣王」、「大成至聖先師」等等,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現實社會中的人。孔子很喜歡音樂,他在齊國聽相傳是虞舜時的「韶」樂,竟然多日無心品嘗肉的美味,並且說:「想不到音樂的高妙意境達到這種地步。」孔子對詩也有濃厚的興趣,有一次他對他的學生說:「年輕人呀!為什麽不學詩?詩啊,可以振奮人的志氣,可以觀察事物的得失,可以和大家和睦相處,一可以婉轉地抒發心中的怨氣。就近處說,可以知道如何孝順父母;就遠處說,可以懂得事奉君主,並且還能認識許多鳥獸草木之名。」孔子熱心地學習各種禮儀,對於各種禮儀的規矩很了解,據《論語》記載,他到太廟參加祭祀魯國先君的禮,每件事都要詳細地詢問,別人譏笑他,他聽到後說:「謹慎求教才是真正的禮。」孔子贊美他的學生顏回安於貧困說:「顏回真是一個有賢德的人呀!一竹筒的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小房子里,別人都受不了這樣窮苦的生活所帶來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可是孔子有時又追求富貴,奔走於權貴之門,國君召喚他,他等不及架好馬車,就趕快跑去了。他吃飯也很講究,飯要吃精米,肉要吃細肉絲。但孔子有時也把這些看得很淡,有一次他說:「吃的是粗食,喝的是清水,困倦時彎著臂當枕頭睡覺,這種日子也很有樂趣,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是天空中飄浮的雲一樣。」孔子說過許多有道理的話,今天我們仍然把它們作為格言,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過錯不能改,這是真正的過錯),「溫故而知新」等等。但他也說過一些錯話,如「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只有女人和小人難得和他們相處)。孔子對他的學生要求很嚴厲,批評起來不講情面,他的學生宰予白天睡大覺,不好好學習,孔子批評說:「腐朽的木頭是不能雕琢的,糞土築成的牆是無法塗抹得光滑潔白的。」而有時他對弟子們又非常親切,他說顏回:「我只看到你不斷進步,而沒有看到你停止不前。」孔子為人有時很豪放,他說他自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可是有時在地位比他高的人面前,他又表現得謹小慎微,循規蹈矩,不敢超越那些世俗的禮儀。孔子的弟子都很尊敬他們的老師,但如果有意見也敢提出批評,孔子則或作解釋或作自我批評。有一次,孔子到了武城地方,聽到了鼓琴歌詩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宰一只小雞,還用得著牛刀嗎?」意思是,禮樂是治國平天下用的,在這樣一個小城中推行,乎是大題小作。他的弟子子游聽了之後說:「從前我聽老師說過:君子懂得禮樂的道理就會愛護老百姓,民眾懂得禮樂的道理社會就容易治理。」孔子立刻對隨行的弟子們說:「你們這幾位學生呀,子游剛才說的是對的。我剛才說的不過是一句戲言罷了!」孔子也常和他的學生一起討論問題,有一次他把幾個得意的學生召在一起談各自的志向,子路說他的志向是「願意把自己的馬車、衣服和朋友共同享受,就是用壞了也並不遺憾」。顏回說他的志向是「只想做到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孔子則說,他願意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看來,孔子的人生境界確實比他的學生高。
從上面這些記載的事跡看,孔子並不像後來吹捧他的人所形容的那樣,是一個道貌岸然的「超人」,更不是一個天生的「神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抱負、有喜怒哀樂、有豐富知識的現實中的人。
如果孔子就像我們上面所描述的那樣,大家就會說:看來,孔子並沒有什麽偉大之處,可是又為什麽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且對中國文化產生過那麽大的影響,對世界文化也有不小影響,被推崇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呢?當然,如果孔子只是如我上面所說,他確稱不上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之所以先對孔子作為一個「人」來作一番描述,目的是使大家知道他是一個「人」而不是「神」。但是,他又確實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論語》一書記載的孔子的言行中得到證實。為此,下面我們要介紹一下《論語》這部書,並根據這部書來闡述孔子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