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以中國河北饒陽縣五公村為個案,以其領頭人耿長鎖
的生活軌跡為線索,深入探討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到1960年間華北農村社會的變遷。作者集中研究了中國共產黨在戰爭時期及革命勝利以后在農村社會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從減租減息到互助組、合作社,再到大躍進時的人民公社,分析了這先后進行的改革對農村社會及農民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對戰爭及國家建設的作用,它們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等,進而探討國家與農村社會,國家領導與地方干部的關系。
本書作者分別為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教授,是中國改革開放后首批來華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美國學者,他們從1978年開始在五公村、饒陽、石家庄等地進行調查、訪談,查閱相關資料,先后與幾百名農民及各級干部交談,查閱了眾多的有關檔案等原始材料,從而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使整個研究工作建立在扎實的資料基礎之上。同時,作者不是簡單地羅列資料,停留在一般的敘述介紹之上,而是將五公村作為華北農村社會近代變遷中的一個典型,將其放在變動中的歷史中進行考察,運用各自學科的理論,探討這一變動過程中國家與社會、現時與歷史的互動關系,從而使本書既有一般敘事的可讀性,又有相當的理論深度。
本書對於作者們了解、認識近代中國農村社會,尤其是華北農村社會的變遷,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思路,對於我們研究近代中國農村問題,極有參考價值。
讀者對象:近代中國歷史、社會史、農村問題等研究教學工作者,中共黨黨史教研工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