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小說《永別了,武器》初版於1929年,譯成中文時初版書名為《戰地春夢》,經人屢次影印翻版,到了解放初期,修訂一次,改名《永別了,武器》。八十年代末再修訂一次,距離原文初版,已有六十年了。其實海明威這個姓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為蠶人所熟悉。海明威的嫡親叔父威羅畢,百年前就來我國山西省專教行醫,並且創辦了有名的學府銘賢書院,造就了不少人才,特別是在財政金融界。威羅畢童年時代在農忙中右手食指不慎給玉米脫粒機軋斷,經過八年艱苦奮斗,刻苦鍛煉,終於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外科醫師。這件事在海明威家鄉廣為流傳,甚至傳說這位叔父曾經為西藏活佛達賴喇嘛治過病。所以海明威十二歲時,也曾一度夢想繼承叔父和父親的事業,當名醫生。
《永別了,武器》是一部自傳色彩很濃的長篇小說,為了幫助讀者了解這位文學大師,特定幾句概述他生活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他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
歐內斯特·海明威於十九世紀末生於美國芝加哥市西郊的橡樹園鎮。當時美國雖已取得了政治和經濟獨立,但是在歷史文化傳統方面還半依賴於英國。著名作家如歐文、霍桑、愛倫·坡等,盡管作品題材不同,寫作技巧及表達方式卻始終擺脫不了英國的影響:書卷氣重,文句復雜冗長。就以亨利·詹姆斯為例吧。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橫跨英美文壇的大師,但是他所繼承的似乎還是喬治·艾略特和霍桑的心理小說的傳統,描寫細膩入微,為了分析及反映人物的復雜心理,采用了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寫法,繁瑣龐雜,引經據典,詞匯中夾雜著拉丁文或法語。
海明威繼承的是馬克·吐溫的現實主義傳統,為美國文學闖出了一條新途徑。他中學畢業後就當上了記者,為人比較天真,比較富有感情,一時受了政客的豪言壯語所迷惑,志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還有一些未成名的青年作家,例如福克納、多斯·帕索斯、菲茨傑拉德等,都投入了戰爭。後來他們對民主理想幻滅,反應至為激烈,甚至超過英國作家,盡管戰爭是在歐洲進行的,英國的財產損失和青年人的犧牲都超過美國。
海明威戰後寄居巴黎,感覺一切理想都破碎了。他在女作家格特魯·斯坦因的熏陶下,別辟蹊徑,終於寫成了《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遭遇到兩件終生難忘的大事。一是大腿中彈,幾乎成為殘廢,當時的思想是痛恨政客在報刊雜志上的宣傳,認為什麽「神聖」、「光榮」等等,全是騙人的鬼話。又一件大事是初戀。他在意大利療養時期,結識了一位比他大幾歲的美國護士,戰後她嫁了他人,海明威覺得受了人家的玩弄。這一經歷影響了他後來小說中有關女性的塑造,甚至他的第一個妻子,也是比他大幾歲。
《永別了,武器》初稿寫於1922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創作,於1929年出版。自1922年到1929年間,他除發表了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外,結了兩次婚,他父親患高血壓和糖尿病,醫治無效,飲彈自盡。這些遭遇變化,更使他感覺人生變幻無常,好象隨時隨地都潛伏著毀滅的危機。他戰時受傷,曾從身上取出幾百片榴彈炮彈片,長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須點著燈,入睡後被惡夢折磨,舊病發作起來,理性失去控制,無法制止憂慮和恐懼。由於他反復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對於一般事物的認識也比較敏銳透徹,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經歷傾注於藝術創作中。例如在《永別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鄉居生活寫得猶如處身世外桃源,就是結合他第一次結婚後的生活體會。再如女主角凱瑟琳的難產,也是他第二個妻子難產的切身經歷,她結果剖腹生下第二個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