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的婚喪嫁娶習俗,是民族文化中內涵深廣、又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重要部分。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少數民族社會發展呈現不平衡的狀況:到本世紀中葉,有的進入了封建社會後期的地主經濟階段,一些城市也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但有的地區還處於封建社會早期的領主制階段,有的仍處在奴隸占有制時代。邊疆地區一些人數較少的民族中,依然存在著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庭公社、農村公社和父權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的參差不齊,對屬於上層建築的各種習俗文化無疑會有制約作用。習俗文化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滯後性,一經約定俗成,往往長期傳承,並不會隨社會的變遷而立即改變。正因如此,在一些已進入階級社會的民族中,仍會保留著一些極古老的習俗。對這些古老習俗,應該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應歧視。「入鄉問俗」,尊重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乃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美德。
婚喪風俗是一個歷史的儲藏庫。其中,有積極發展的方面,也有消極過時的方面,而無論其中的哪一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都是我們了解兄弟民族社會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應該說,婚姻家庭習俗的史料價值,早已受到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史學等多學科的重視,產生了許多具有世界影響的專著。對於各族喪葬風俗的研究,近年來也有所加強,有關的專著正陸續問世。而且,我國許多民族的婚喪禮俗舞蹈,已經被搬上舞台,有的甚至走向世界,不僅本民族人民喜聞樂見,也受到其他民族的贊賞,成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而一些民族對已過時的婚喪禮俗進行的改革實踐,也從未間斷。青年是民族的未來,青年人將會用自身的行動參與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化,發展本民族的婚喪禮俗。這本小書正是要幫助他們對兄弟民族傳統的婚喪禮俗有個初步的了解。其范圍主要是本世紀50年代以前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