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作為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的箋注之學,用當今西方用語說是詮釋學(或解釋學)。說它是詮釋學是因為易學以傳注、說解、箋疏、釋疑、考證等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釋《周易》文本,探尋《周易》作者意識到的和未意識到的思想或義理,這種注釋不僅著眼于《周易》的字詞句的意義,即通過訓詁對《周易》進行語言和意義的轉換,簡單地復制、轉述《周易》本主和再現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礎上依據解釋者的知識和體驗對《周易》文本進行再創造,使其意義得到拓展和升華,達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
《周易》與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僅有著用于佔驗的古奧晦澀的文字語言,還有一套與這文辭相關的、極為嚴密的、高度抽象的符號系統,這就是《周易》成為後世詮釋者理解和解釋無窮的源泉和永恆的母體關鍵之所在。
目錄
題詞
總序
導讀
一、關于三聖作《易》與《易》之象數本源和筮佔功用
二、朱熹的易學象數觀
三、朱熹易學的義理思想
四、關于《周易本義》
《周易本義》
原本周易本義序
周易本義圖
卷一 周易上經乾至離
卷二 周易下經咸至未濟
卷三 周易彖上傳
卷四 周易彖下傳
卷五 周易象上傳
卷六 周易象下傳
卷七 周易系辭上傳
卷八 周易系辭下傳
卷九 周易文言傳
卷十 周易說卦傳
卷十一 周易序卦傳
卷十二 周易雜卦傳
卷末上 周易五贊
卷末下 筮儀
總序
導讀
一、關于三聖作《易》與《易》之象數本源和筮佔功用
二、朱熹的易學象數觀
三、朱熹易學的義理思想
四、關于《周易本義》
《周易本義》
原本周易本義序
周易本義圖
卷一 周易上經乾至離
卷二 周易下經咸至未濟
卷三 周易彖上傳
卷四 周易彖下傳
卷五 周易象上傳
卷六 周易象下傳
卷七 周易系辭上傳
卷八 周易系辭下傳
卷九 周易文言傳
卷十 周易說卦傳
卷十一 周易序卦傳
卷十二 周易雜卦傳
卷末上 周易五贊
卷末下 筮儀
序
易學作為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的箋注之學,用當今西方用語說是詮釋學(或解釋學)。說它是詮釋學是因為易學以傳注、說解、箋疏、釋疑、考證等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釋《周易》文本,探尋《周易》作者意識到的和未意識到的思想或義理,這種注釋不僅著眼于《周易》的字詞句的意義,即通過訓詁對《周易》進行語言和意義的轉換,簡單地復制、轉述《周易》本義和再現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礎上依據解釋者的知識和體驗對《周易》文本進行再創造,使其意義得到拓展和升華,達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成書于殷周之際的《周易》本為卜筮之書,生活在春秋時的孔子及儒家在傳授、整理《周易》時,首先把它視為詮釋的對象,以儒家獨特的語言和思維對《周易》成書(包括成書的過程和時間、作者)、主要概念、符號系統、思想內容、卦爻辭、筮法和治易的方法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解說,在保持對象性質不變的大前提下,極大限度地促進了《周易》與儒家的思想會通,使其詮釋客觀上遠遠超越了《周易》本義.開了易學詮釋學的先河。西漢以降,為迎合當時社會政治和文化的需求,漢武帝獨尊儒術,《周易》因孔子及儒家的整理和詮釋而躍居五經之首。統治者的倡導和功利驅使,使易學詮釋趨向繁榮。西漢今文易學家在儒家取代黃老之時,以張揚儒家思想為己任,以《易傳》為最高權威,運用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說和天文歷法,探求《周易》微言大義,重建了偏于天道、以佔驗為功用的易學詮釋體系。東漢古文易學家輕視今文易學比附的詮釋方法,絕對崇拜易學聖賢和權威的言論,主觀上嚴格遵循注不破經的原則,專以象數、訓詁為工具,通過對《周易》經傳的文本整理和文辭的注釋,力圖恢復《周易》經傳作者本意,凸顯聖賢的易學思想,建立了貌似規範的詮釋體系。如果說兩漢易學家主觀上是以還原和凸顯《周易》本來思想為主要任務的話,那麼兩宋學者則是以改造和重塑儒家易學體系為己任。宋代易學家以反對佛道、復興儒學為旗幟,通過對《周易》經傳的文辭的訓釋,以自己的悟性和智慧體察和揭示聖賢之道,建立了比《周易》文本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融儒道釋為一體的易學思想體系。
《周易》與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僅有著用于佔驗的古奧晦澀的文字語言,還有一套與這文辭相關的、極為嚴密的、高度抽象的符號系統,這就是《周易》成為後世詮釋者理解和解釋無窮的源泉和永恆的母體關鍵之所在。如清代學者所言︰“蓋易包萬匯,隨舉一義,皆有所通,數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說,故一變再變而不已。”(《四庫全書總目‧五經總義類後案》)這就決定了易學發展是易學家遵循一定規則不間斷地理解和詮釋易學原典的過程。由于易學詮釋者對于易學原典的態度、詮釋的目的和詮釋時使用的規則和方法不同,易學詮釋學便有了象數和義理之分。四庫館臣按照治易方法不同把古代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兩派”指象數、義理兩大派,“六宗”指象數中的佔卜、機祥、造化宗和義理中之老莊、儒理、史事宗。無論是象數易學、義理易學,還是由兩派延伸出的“六宗”,它們皆是易學家對易學原典詮釋、再詮釋的結果,易學正是以詮釋、詮釋、再詮釋這種獨特的形式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才有更多的機會或條件與中國其他文化發生踫撞、滲透、融合,從而對當時的社會發生影響。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易學家依據自己和自己所處的具體的詮釋學境遇,對易學文本的理解、解釋和再理解、再解釋這種持續的詮釋過程,易學就不會融舊鑄新,伴隨時代的發展改變自身形態,建構自己生機勃勃的、充滿活力的思想體系;也就不會迎合不同時代的需要,對中國古代哲學、宗教、倫理、心理、科技和社會各個層面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因此,我們今天研究易學發展史、易學詮釋學、經學詮釋學、古代哲學乃至整個傳統文化,不能忽視作為活水源頭的《周易》和由此引發的不同時代的、具體易學詮釋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具體地說,易學詮釋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取決于當今易學、哲學和整個文化發展的需求。
就易學而言,當今易學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哲理化、多元化、國際化成為當今易學的主流。所謂哲理化是指用哲學的概念、思維探討和整合易學問題。按照傳統,在中國易學屬中國古代哲學,易學研究多為從事哲學研究者承擔。自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後,哲理化一直是大陸易學研究的主流。多元化是指本世紀末由不同的學者立足于不同的學科、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對《周易》進行探討而形成的多層次、多渠道、交叉研究的新局面。國際化是指《周易》自十七世紀以來,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個特征表現為易學研究領域(包括地域)的廣度性和理論的抽象性。也就是說,當今易學從主流看只停留在整體、抽象、廣泛的層面上,還缺乏對其自身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從易學的發展趨勢看,易學正在經歷著由宏觀向微觀、由抽象到具體、由廣度到深度的發展。其中易學史的研究是一個與易學自身緊密相關的、具體的、重要的大課題。而當今海內外學界關于易學史的研究非常薄弱,大陸至今還未有一部系統的、完整的易學史,因此,研究易學史是當今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向,而作h易學史研究的首要工作是整理和探討歷代易學名著,故此課題在當今易學研究中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在新的知識背景下,整合二十世紀已取得的易學研究成果,建構全新的易學詮釋方法,指導當下正在進行的易學研究,建立富有時代特色的、充滿活力的科學易學體系,也是當今易學發展的大趨勢。然而易學研究與傳統知識結構、方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詮釋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如何運用西方詮釋學推陳出新、探討傳統易學成為海內外學界關注的焦點。在此情景下,把易學研究重點放在對易學原典的整理和研究上勢在必行。
從文化上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人類面臨著新的挑戰,諸如天與人、人與人、人與科技、人與神、人與宗教、宗教與宗教、宗教與民族等問題不時困擾人類,如何運用《周易》和以《周易》為主要框架而建立起的儒家哲學及儒道釋共存互補會通而形成博大的中華文化,與世界平等對話,回應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新問題;如何建立適應當今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哲學文化體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在經濟大潮中的競爭力,是每一個有良知的學者應當思考的問題。詮釋和繼承古代傳統文化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新哲學文化體系、指導人類擺脫困擾的一個重要的前提,那麼如何繼承古代傳統文化?這首先需要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尤其是易學典籍加以爬梳、整理、研究,以剔除糟粕,吸收精華,故這一課題選取在新文化的建構中極為重要。
從目前出版界看,易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屬于古籍整理,這類著作出版相對困難,這恐怕出自兩方面的原因︰從出版者看。這類書遠離現實,讀者較少,市場疲軟,發行困難,不會有豐厚的利潤。從研究者看,整理和研究易學文獻需要專門易學、古文、歷史的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從事哲學、史學、文學理論研究等社科工作者來說,撰寫此類著作往往不被認可,故寧願把精力化在其他方面,也不願在易學典籍整理上下工夫。基于以上原因,近幾年大陸易學典籍出版不盡人意,有的古籍出版社出版過系列叢書,但或為未加整理和研究的影印本,或不成系列、或只整理不研究。這種狀況對于易學研究者來說感到非常痛心,而又萬般無奈。
1991年,在劉大鈞教授倡導和推動下,山東大學成立了周易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之始,正值大陸《周易》熱/業N起之時,劉大鈞教授和中心全體成員在制定研究規劃時,並未急功近利而湊一時之熱鬧,僅以出書為目的,而是把長期無人問津的、高難度的易學史和易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列為重點之一,並擬訂出版一套易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叢書,期望在完成本項目之後,撰寫一部易學史,從而推動國內易學向更深層次發展。但由于經費和人力等問題而長期被擱置。1999年,山東大學易學研究中心參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評選;2000年,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更名為“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以學科優勢正式被確立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各位評審專家建議下,把長期擱置的課題重新調整,作為基地重大課題而立項,鄙人有幸成為項目負責人。
自孔子學《易》傳《易》,至今已有幾千年,易學圖書浩如煙海。據有關學者不完全統計,古今易學著作多達6000~7000種,其中現存世者也近3000多種。為了能夠準確地反映中國古代易學發展全貌,我們從《四庫全書》和《續修四庫全書》中精選了十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易學著作列入“歷代易學名著整理與研究”這個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中。十幾種易學著作選取遵循了以下原則︰1.能反映時代特色。2.有重要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3.在易學史和思想史上有重大影響。4.學界未整理或未研究過的易學著作。這個項目名稱冠之“整理”、“研究”,是有特定含義的。“整理”是一般的文字句讀、校勘,“研究”是作者對該著作的研究新成果。每一本書前至少三萬字的“導讀”就是作者的研究成果。這是本項目與一般古籍整理項目或其他研究項目的區別。為了保證更好地完成這個重大課題,我們聘請國內學有所長的專家來承擔,力求做到站在學術前沿,重視前賢研究成果,關注當前易學動態,尤其是注意利用新出土的易學資料,論證和闡發自己的思想;在校勘方面選擇最好的版本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整理出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易學版本。但是由于我們肩負著編刊、教學、基地建設等繁重工作,加上能力和水平所限,故在本叢書的出版策劃以及學術研究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紕漏,歡迎海內外學界專家和學者批評指正。該課題計劃實施和本叢書出版,多蒙學界專家和同仁的關愛,尤其劉大鈞教授撥冗專門為本叢書題詞,在此感謝劉大鈞教授的鼓勵和學術指導,感謝學界先輩的關懷,感謝各位參加項目的專家教授支持,也感謝山東齊魯書社嚴茜子女士為本叢書出版所付出的勞動。
林忠軍
2002年4月于山東大學
《周易》與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僅有著用于佔驗的古奧晦澀的文字語言,還有一套與這文辭相關的、極為嚴密的、高度抽象的符號系統,這就是《周易》成為後世詮釋者理解和解釋無窮的源泉和永恆的母體關鍵之所在。如清代學者所言︰“蓋易包萬匯,隨舉一義,皆有所通,數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說,故一變再變而不已。”(《四庫全書總目‧五經總義類後案》)這就決定了易學發展是易學家遵循一定規則不間斷地理解和詮釋易學原典的過程。由于易學詮釋者對于易學原典的態度、詮釋的目的和詮釋時使用的規則和方法不同,易學詮釋學便有了象數和義理之分。四庫館臣按照治易方法不同把古代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兩派”指象數、義理兩大派,“六宗”指象數中的佔卜、機祥、造化宗和義理中之老莊、儒理、史事宗。無論是象數易學、義理易學,還是由兩派延伸出的“六宗”,它們皆是易學家對易學原典詮釋、再詮釋的結果,易學正是以詮釋、詮釋、再詮釋這種獨特的形式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才有更多的機會或條件與中國其他文化發生踫撞、滲透、融合,從而對當時的社會發生影響。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易學家依據自己和自己所處的具體的詮釋學境遇,對易學文本的理解、解釋和再理解、再解釋這種持續的詮釋過程,易學就不會融舊鑄新,伴隨時代的發展改變自身形態,建構自己生機勃勃的、充滿活力的思想體系;也就不會迎合不同時代的需要,對中國古代哲學、宗教、倫理、心理、科技和社會各個層面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因此,我們今天研究易學發展史、易學詮釋學、經學詮釋學、古代哲學乃至整個傳統文化,不能忽視作為活水源頭的《周易》和由此引發的不同時代的、具體易學詮釋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具體地說,易學詮釋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取決于當今易學、哲學和整個文化發展的需求。
就易學而言,當今易學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哲理化、多元化、國際化成為當今易學的主流。所謂哲理化是指用哲學的概念、思維探討和整合易學問題。按照傳統,在中國易學屬中國古代哲學,易學研究多為從事哲學研究者承擔。自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後,哲理化一直是大陸易學研究的主流。多元化是指本世紀末由不同的學者立足于不同的學科、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對《周易》進行探討而形成的多層次、多渠道、交叉研究的新局面。國際化是指《周易》自十七世紀以來,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個特征表現為易學研究領域(包括地域)的廣度性和理論的抽象性。也就是說,當今易學從主流看只停留在整體、抽象、廣泛的層面上,還缺乏對其自身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從易學的發展趨勢看,易學正在經歷著由宏觀向微觀、由抽象到具體、由廣度到深度的發展。其中易學史的研究是一個與易學自身緊密相關的、具體的、重要的大課題。而當今海內外學界關于易學史的研究非常薄弱,大陸至今還未有一部系統的、完整的易學史,因此,研究易學史是當今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向,而作h易學史研究的首要工作是整理和探討歷代易學名著,故此課題在當今易學研究中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在新的知識背景下,整合二十世紀已取得的易學研究成果,建構全新的易學詮釋方法,指導當下正在進行的易學研究,建立富有時代特色的、充滿活力的科學易學體系,也是當今易學發展的大趨勢。然而易學研究與傳統知識結構、方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詮釋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如何運用西方詮釋學推陳出新、探討傳統易學成為海內外學界關注的焦點。在此情景下,把易學研究重點放在對易學原典的整理和研究上勢在必行。
從文化上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人類面臨著新的挑戰,諸如天與人、人與人、人與科技、人與神、人與宗教、宗教與宗教、宗教與民族等問題不時困擾人類,如何運用《周易》和以《周易》為主要框架而建立起的儒家哲學及儒道釋共存互補會通而形成博大的中華文化,與世界平等對話,回應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新問題;如何建立適應當今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哲學文化體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在經濟大潮中的競爭力,是每一個有良知的學者應當思考的問題。詮釋和繼承古代傳統文化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新哲學文化體系、指導人類擺脫困擾的一個重要的前提,那麼如何繼承古代傳統文化?這首先需要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尤其是易學典籍加以爬梳、整理、研究,以剔除糟粕,吸收精華,故這一課題選取在新文化的建構中極為重要。
從目前出版界看,易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屬于古籍整理,這類著作出版相對困難,這恐怕出自兩方面的原因︰從出版者看。這類書遠離現實,讀者較少,市場疲軟,發行困難,不會有豐厚的利潤。從研究者看,整理和研究易學文獻需要專門易學、古文、歷史的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從事哲學、史學、文學理論研究等社科工作者來說,撰寫此類著作往往不被認可,故寧願把精力化在其他方面,也不願在易學典籍整理上下工夫。基于以上原因,近幾年大陸易學典籍出版不盡人意,有的古籍出版社出版過系列叢書,但或為未加整理和研究的影印本,或不成系列、或只整理不研究。這種狀況對于易學研究者來說感到非常痛心,而又萬般無奈。
1991年,在劉大鈞教授倡導和推動下,山東大學成立了周易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之始,正值大陸《周易》熱/業N起之時,劉大鈞教授和中心全體成員在制定研究規劃時,並未急功近利而湊一時之熱鬧,僅以出書為目的,而是把長期無人問津的、高難度的易學史和易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列為重點之一,並擬訂出版一套易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叢書,期望在完成本項目之後,撰寫一部易學史,從而推動國內易學向更深層次發展。但由于經費和人力等問題而長期被擱置。1999年,山東大學易學研究中心參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評選;2000年,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更名為“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以學科優勢正式被確立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各位評審專家建議下,把長期擱置的課題重新調整,作為基地重大課題而立項,鄙人有幸成為項目負責人。
自孔子學《易》傳《易》,至今已有幾千年,易學圖書浩如煙海。據有關學者不完全統計,古今易學著作多達6000~7000種,其中現存世者也近3000多種。為了能夠準確地反映中國古代易學發展全貌,我們從《四庫全書》和《續修四庫全書》中精選了十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易學著作列入“歷代易學名著整理與研究”這個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中。十幾種易學著作選取遵循了以下原則︰1.能反映時代特色。2.有重要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3.在易學史和思想史上有重大影響。4.學界未整理或未研究過的易學著作。這個項目名稱冠之“整理”、“研究”,是有特定含義的。“整理”是一般的文字句讀、校勘,“研究”是作者對該著作的研究新成果。每一本書前至少三萬字的“導讀”就是作者的研究成果。這是本項目與一般古籍整理項目或其他研究項目的區別。為了保證更好地完成這個重大課題,我們聘請國內學有所長的專家來承擔,力求做到站在學術前沿,重視前賢研究成果,關注當前易學動態,尤其是注意利用新出土的易學資料,論證和闡發自己的思想;在校勘方面選擇最好的版本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整理出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易學版本。但是由于我們肩負著編刊、教學、基地建設等繁重工作,加上能力和水平所限,故在本叢書的出版策劃以及學術研究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紕漏,歡迎海內外學界專家和學者批評指正。該課題計劃實施和本叢書出版,多蒙學界專家和同仁的關愛,尤其劉大鈞教授撥冗專門為本叢書題詞,在此感謝劉大鈞教授的鼓勵和學術指導,感謝學界先輩的關懷,感謝各位參加項目的專家教授支持,也感謝山東齊魯書社嚴茜子女士為本叢書出版所付出的勞動。
林忠軍
2002年4月于山東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