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是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最初禮是指祭祖敬神,後來逐漸衍變成社會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的統稱。禮俗就是風俗習慣。庄理為禮,簡約為俗。上層文化為禮,下層文化為俗。禮與俗雖然在概念上可以各自獨立,但二者的主要內容是同一的。
婚喪禮俗屬於人生儀禮。婚姻是人生大事,喪葬是人的最後歸宿。在人生禮儀中,婚喪禮俗的內容最豐富,也最引人關注。婚喪禮俗與其他禮俗一樣,是傳承的,是變化的,是發展的。任何時代的禮儀都吸收了它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精神風俗,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
本書以婚喪禮俗中的主要事象為題,分別給予描述。有時也兼作一些理論探討。整體上力求概括地反映婚喪禮俗的全貌。對具體事象的寫作,一般要追根溯源,條理出它的發展脈絡,使人們對其有一個歷史的認識。
目錄
總序 劉鐵梁
前言
1.人類最早的婚姻形式是什麽樣的?
2.什麽叫族外婚?
3.什麽叫對偶婚?
4.大約在何時出現了一夫一妻制?
5.人類何時開始舉行婚禮?
6.六禮指的是什麽?
7.什麽是「父母之命不可違」?
8.古人如何看待媒人?
9.古時習慣於多大年齡結婚?
10.怎樣開始議婚?
11.合婚是怎麽回事?
12.男女雙方怎樣相親?
13.聘禮是怎樣確定的?
14.人們為什麽特別重視定婚?
15.何時開始有了婚書?
16.婚期是怎樣選定的?
17.新郎為何必須親自前往娶親?
18.新婚哭嫁為哪般?
19.新娘為何要頭頂紅蓋頭?
20.拜堂是怎樣進行的?
21.洞房花燭有什麼來歷?
22.撒帳有什麼含義?
23.何謂結發?
24.怎樣喝交杯酒?
25.鬧洞房的歷史有多久?
26.什麼是聽房?
27.新婚為何要驗紅?
28.拜見公婆是怎麼回事?
29.回門是怎麼回事?
30.古人退婚的原因有哪些?
31.七出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32.什麼叫「糟糠之妻不下堂」?
33.古人為何相信前世姻緣?
34.中國人為什麼講究男才女貌?
35.何謂外室?
36.什麼是典妻婚?
37.納妾有何禮俗?
38.婦女守節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
39.什麼是沖喜婚?
40.人們為何輕視贅婿?
41.什麼是擇媚婚?
42.何謂童養媳婦?
43.指腹為婚是怎麼回事?
44.何謂接腳夫?
45.收繼婚是怎麼回事?
46.買賣婚是怎樣出現的?
47.什麼是冥婚?
48.何謂續弦?
49.什麼叫續親?
50.古時弘定終身的事多嗎?
51.搶劫婚有幾種形式?
52.妓女從良有何禮俗?
53.政治聯姻為何連綿不斷?
54.古人為何講究同姓不婚?
55.古時女方可以主動提出離婚嗎?
56.土葬為何是古人的首選葬式?
57.什麼叫俯身葬?
58.什麼叫屈肢葬?
59.什麼叫二次葬?
60.何謂送終?
61.怎樣舉行招魂儀式?
62.怎樣進行小殮?
63.為何要讓兒女們守靈?
64.怎樣進行報喪?
65.怎樣進行大殮?
66.人們為何要奔喪?
67.怎樣設置靈堂?
68.人們為何重視歸葬?
69.七七是怎樣形成的?
70.喪服有哪五種形式?
71.吊喪有何講究?
72.怎樣舉行送葬儀式?
73.什麼叫哭喪棒?
74.送葬人為何要手舉靈幡?
75.燒紙錢始於何時?
76.何謂挽歌與挽郎?
77.下葬有哪些禮儀?
78.奉祀牌位有哪些禮俗?
79.古代守喪有什麼要求?
80.何謂壽衣?
81.何謂壽材?
82.何謂壽墳?
83.墳丘起源於何時?
84.古人何時開始在墓地植樹?
85.明器是怎麼回事?
86.古代有殺殉制嗎?
87.謚號是怎樣形成的?確定謚號有哪些程序?
88.陰宅風沙觀是怎樣形成的?
89.陰宅風沙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90.墓碑興起於何時?
91.夫妻為何要合葬?
92.為什麼要保持肉屍?
93.死人口中含物有何講究?
94.古時棺槨有什麼禮制?
95.古代有多少種棺具?
96.古代有哪些墓地形式?
97.古時共有多少種墓穴?
98.何謂墓室藝術?
99.鎮墓獸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什麼不同特征?
100.墓前石人為何又叫翁仲?
101.墓志起源於何時?
102.祭墓習俗和清明節是怎樣形成的?
103.中國自古就有火葬嗎?
104.石棺葬有哪些文化之謎?
105.懸棺葬是怎麼回事?
106.船棺葬是怎麼回事?
107.什麼叫重喪?
108.古時為何重視遷葬?
前言
1.人類最早的婚姻形式是什麽樣的?
2.什麽叫族外婚?
3.什麽叫對偶婚?
4.大約在何時出現了一夫一妻制?
5.人類何時開始舉行婚禮?
6.六禮指的是什麽?
7.什麽是「父母之命不可違」?
8.古人如何看待媒人?
9.古時習慣於多大年齡結婚?
10.怎樣開始議婚?
11.合婚是怎麽回事?
12.男女雙方怎樣相親?
13.聘禮是怎樣確定的?
14.人們為什麽特別重視定婚?
15.何時開始有了婚書?
16.婚期是怎樣選定的?
17.新郎為何必須親自前往娶親?
18.新婚哭嫁為哪般?
19.新娘為何要頭頂紅蓋頭?
20.拜堂是怎樣進行的?
21.洞房花燭有什麼來歷?
22.撒帳有什麼含義?
23.何謂結發?
24.怎樣喝交杯酒?
25.鬧洞房的歷史有多久?
26.什麼是聽房?
27.新婚為何要驗紅?
28.拜見公婆是怎麼回事?
29.回門是怎麼回事?
30.古人退婚的原因有哪些?
31.七出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32.什麼叫「糟糠之妻不下堂」?
33.古人為何相信前世姻緣?
34.中國人為什麼講究男才女貌?
35.何謂外室?
36.什麼是典妻婚?
37.納妾有何禮俗?
38.婦女守節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
39.什麼是沖喜婚?
40.人們為何輕視贅婿?
41.什麼是擇媚婚?
42.何謂童養媳婦?
43.指腹為婚是怎麼回事?
44.何謂接腳夫?
45.收繼婚是怎麼回事?
46.買賣婚是怎樣出現的?
47.什麼是冥婚?
48.何謂續弦?
49.什麼叫續親?
50.古時弘定終身的事多嗎?
51.搶劫婚有幾種形式?
52.妓女從良有何禮俗?
53.政治聯姻為何連綿不斷?
54.古人為何講究同姓不婚?
55.古時女方可以主動提出離婚嗎?
56.土葬為何是古人的首選葬式?
57.什麼叫俯身葬?
58.什麼叫屈肢葬?
59.什麼叫二次葬?
60.何謂送終?
61.怎樣舉行招魂儀式?
62.怎樣進行小殮?
63.為何要讓兒女們守靈?
64.怎樣進行報喪?
65.怎樣進行大殮?
66.人們為何要奔喪?
67.怎樣設置靈堂?
68.人們為何重視歸葬?
69.七七是怎樣形成的?
70.喪服有哪五種形式?
71.吊喪有何講究?
72.怎樣舉行送葬儀式?
73.什麼叫哭喪棒?
74.送葬人為何要手舉靈幡?
75.燒紙錢始於何時?
76.何謂挽歌與挽郎?
77.下葬有哪些禮儀?
78.奉祀牌位有哪些禮俗?
79.古代守喪有什麼要求?
80.何謂壽衣?
81.何謂壽材?
82.何謂壽墳?
83.墳丘起源於何時?
84.古人何時開始在墓地植樹?
85.明器是怎麼回事?
86.古代有殺殉制嗎?
87.謚號是怎樣形成的?確定謚號有哪些程序?
88.陰宅風沙觀是怎樣形成的?
89.陰宅風沙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90.墓碑興起於何時?
91.夫妻為何要合葬?
92.為什麼要保持肉屍?
93.死人口中含物有何講究?
94.古時棺槨有什麼禮制?
95.古代有多少種棺具?
96.古代有哪些墓地形式?
97.古時共有多少種墓穴?
98.何謂墓室藝術?
99.鎮墓獸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什麼不同特征?
100.墓前石人為何又叫翁仲?
101.墓志起源於何時?
102.祭墓習俗和清明節是怎樣形成的?
103.中國自古就有火葬嗎?
104.石棺葬有哪些文化之謎?
105.懸棺葬是怎麼回事?
106.船棺葬是怎麼回事?
107.什麼叫重喪?
108.古時為何重視遷葬?
序
民俗文化現象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社會關系的建立和相應的心理需要而逐漸形成的,其傳承和延續的主要原因在於能夠規范、便利和調節人們的實際生活。一個人,不論他從事什麽工作,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人際交往中其實都要受到一定民俗文化的制約、陶冶和塑造。不過,大約是由於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人們對於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和身邊發生的民俗現象並不自覺的去思考什麽,也不去問個究竟。在生活發生急速變化的今天,一些人把傳統的風俗習慣看成是殘留的舊事物,認為它們即將消亡,因而更不在意要了解和認識它們,更不要說開展研究。80年代以來,中國城鄉的生活面貌的確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許多從歷史上延伸下來的習俗慣制不僅再度恢復,而且還得到新的作用,如在節日慶典、人生儀禮、民間文藝表演等方面。這說明社會的前進和發展不可能脫離原有的基礎,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中總會見到根深蒂固的民族傳統。或者說,在創造更加富足、美滿生活的過程中,民族民俗文化始終是我們不得不加以采用的遺產和資源。因此,也正是在這二十多年里,中國的民俗學得到了重視和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術界和社會各界普遍開始關注群眾實際生活與人們的精神世界。民俗學並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那種專門關心陳舊事物的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緊密聯系新生活實踐的現代科學的認識工具。
然而,與民俗文化的豐富復雜程度相比,民俗學研究成果還顯得不夠完善,其中一點不足就是缺乏普及性學術出版物。廣大干部和一般讀者很難見到知識上准確、認知上深刻和表達上通俗平易的民俗學書籍,這妨礙了他們觀察、理解、分析和評斷各種各樣的民俗現象,限制了他們在接觸群眾生活的工作中更好地研究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鑒於此,我們組織了幾位專門從事民俗研究的學者,發揮他們各自的專長,編寫了這一套「民俗文化面面觀」叢書。雖然這只是一種嘗試性工作,但相信會在一定層面上滿足讀者的急迫需求。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著名民俗學家鍾敬文教授最近在給《民間文化》雜志寫下的文字中說道:「民俗本身是一種生活方式,又是一種文化樣式。是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文化形態。民眾有權利、有能力接受和獲得民俗學知識,民俗學也有條件達到普及的層次。這是民俗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普及性工作做好了,對民俗學自身的發展大有益處。」他對由齊魯書社出版這一套叢書給予了熱情的鼓勵。
叢書的每一冊都采用了問答的形式,所有問題的設置既有相對獨立性,又連接成一個系統,這樣就可以達到閱讀上感覺輕松愉快,而理解上又能達到互相聯系和深化的目的。表面上看,提出的問題各式各樣,回答的文字也比較平實,似乎沒有什麽理論深度和缺乏邏輯性,但事實上問題和答案的表述都是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之上的。通過諸多的問答,將某一領域民俗文化現象盡量給予立體和多角度的描述,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忠實於民俗文化在實踐生活中並非一一孤立存在的真實。當前,在一般民俗學概念中將民俗分為物質生產、衣食住行、社會組織、人生儀禮、精神信仰、文藝娛樂等若干方面,然後將各種民俗現象放入到這個分類的框架當中給予說明和解釋,這種方式固然具有文化科學的一般邏輯性,但也存在將本來互相聯系的民俗文化現象主觀地加以肢解之嫌。例如民間口頭的傳說故事、歌謠等,一方面帶有文藝創作的性質,另一方面卻緊密聯系節日、勞動、信仰、人際交往等,是生活中人們經驗交流、情緒表達的一個基本媒介,而後者是專家作家文藝創作中所缺乏的現象,因而不能將它們理解為單一的文藝創作和表演活動。本叢書各冊中的問題條目就充分考慮到民俗文化現象之間的多種聯系關系,如在談生肖時也陳述有關故事傳說,談姓氏名號時牽涉到人的社會地位、心理習慣等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其次,他們還認為,今天的民俗有許多是古代民俗的變異或者是各民族文化間交流的結果,因此,凡是有關歷史傳承、文化傳播的現象,都在詳審資料的前提下給予一定的說明,以利於理解某些民俗文化的生成演變規律。再次,書中問題的設列既注意到現象的類別關系,也考慮到目前民俗學研究的觀察視角、學術意識,這將有利於推廣一些較為新穎的民俗學理論研究成果。
某些民俗,特別是關系到比較古老的信仰心理的現象,在科學昌明的時代顯得荒誕和離奇,但我們從認識歷史的角度出發,給予了一定的介紹,其目的在於讓人們對這些現象能夠有比較具體和清醒的認識,以利於民俗文化傳統作出更為周到和深刻的反思。因為我們是從民俗學角度來討論各種民俗事象的原則和原理,不演繹其方式方法,所以,在具體的問題上除了客觀的描述外,只是簡單地指出其中的謬誤,一般不加入更多的主觀意見。也就是說,對任何文化現象,只有更具體地了解它,才能更自覺地評判它,相信當代的讀者是有這個判斷能力的。
我們歡迎讀者對本叢書提出寶貴意見,並期望中國的民俗學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通史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發揮它應有的科學認識作用。
劉鐵梁
2000年9月
然而,與民俗文化的豐富復雜程度相比,民俗學研究成果還顯得不夠完善,其中一點不足就是缺乏普及性學術出版物。廣大干部和一般讀者很難見到知識上准確、認知上深刻和表達上通俗平易的民俗學書籍,這妨礙了他們觀察、理解、分析和評斷各種各樣的民俗現象,限制了他們在接觸群眾生活的工作中更好地研究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鑒於此,我們組織了幾位專門從事民俗研究的學者,發揮他們各自的專長,編寫了這一套「民俗文化面面觀」叢書。雖然這只是一種嘗試性工作,但相信會在一定層面上滿足讀者的急迫需求。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著名民俗學家鍾敬文教授最近在給《民間文化》雜志寫下的文字中說道:「民俗本身是一種生活方式,又是一種文化樣式。是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文化形態。民眾有權利、有能力接受和獲得民俗學知識,民俗學也有條件達到普及的層次。這是民俗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普及性工作做好了,對民俗學自身的發展大有益處。」他對由齊魯書社出版這一套叢書給予了熱情的鼓勵。
叢書的每一冊都采用了問答的形式,所有問題的設置既有相對獨立性,又連接成一個系統,這樣就可以達到閱讀上感覺輕松愉快,而理解上又能達到互相聯系和深化的目的。表面上看,提出的問題各式各樣,回答的文字也比較平實,似乎沒有什麽理論深度和缺乏邏輯性,但事實上問題和答案的表述都是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之上的。通過諸多的問答,將某一領域民俗文化現象盡量給予立體和多角度的描述,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忠實於民俗文化在實踐生活中並非一一孤立存在的真實。當前,在一般民俗學概念中將民俗分為物質生產、衣食住行、社會組織、人生儀禮、精神信仰、文藝娛樂等若干方面,然後將各種民俗現象放入到這個分類的框架當中給予說明和解釋,這種方式固然具有文化科學的一般邏輯性,但也存在將本來互相聯系的民俗文化現象主觀地加以肢解之嫌。例如民間口頭的傳說故事、歌謠等,一方面帶有文藝創作的性質,另一方面卻緊密聯系節日、勞動、信仰、人際交往等,是生活中人們經驗交流、情緒表達的一個基本媒介,而後者是專家作家文藝創作中所缺乏的現象,因而不能將它們理解為單一的文藝創作和表演活動。本叢書各冊中的問題條目就充分考慮到民俗文化現象之間的多種聯系關系,如在談生肖時也陳述有關故事傳說,談姓氏名號時牽涉到人的社會地位、心理習慣等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其次,他們還認為,今天的民俗有許多是古代民俗的變異或者是各民族文化間交流的結果,因此,凡是有關歷史傳承、文化傳播的現象,都在詳審資料的前提下給予一定的說明,以利於理解某些民俗文化的生成演變規律。再次,書中問題的設列既注意到現象的類別關系,也考慮到目前民俗學研究的觀察視角、學術意識,這將有利於推廣一些較為新穎的民俗學理論研究成果。
某些民俗,特別是關系到比較古老的信仰心理的現象,在科學昌明的時代顯得荒誕和離奇,但我們從認識歷史的角度出發,給予了一定的介紹,其目的在於讓人們對這些現象能夠有比較具體和清醒的認識,以利於民俗文化傳統作出更為周到和深刻的反思。因為我們是從民俗學角度來討論各種民俗事象的原則和原理,不演繹其方式方法,所以,在具體的問題上除了客觀的描述外,只是簡單地指出其中的謬誤,一般不加入更多的主觀意見。也就是說,對任何文化現象,只有更具體地了解它,才能更自覺地評判它,相信當代的讀者是有這個判斷能力的。
我們歡迎讀者對本叢書提出寶貴意見,並期望中國的民俗學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通史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發揮它應有的科學認識作用。
劉鐵梁
2000年9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