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藝術與神話同政治有著不解之緣。我們已經相當習慣於把政治看做當代中國社會中的一個決定因素,然而,認識到它對古代中國也具有同樣重要性的人卻並不多。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將得之於考古學的,以及文學和藝術的材料與觀點結合起來,對此作一番論證。
本書具有雙重的目的:其一,提供一個基本的視界,從性質與結構兩個方面對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古代中國文明進行觀察;其二,力求證明:如果我們能跨出傳統的專業局限,這對於古代文明,至少對古代中國文明的研究會大有裨益。本書內容包括∶氏族、城邑與政治景觀;道德權威與強制力量;巫覡與政治;藝術——攫取權力的手段;文字——攫取權力的手段;對手段的獨占;政治權威的崛起;三代帝王表。
張光直,1931年生於北平。1954年台灣大學考古系畢業,196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先後任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系主任,哈佛大學人類考古學系教授、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及文理科學院院士。1994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兼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他的著作《中國青銅時代》、《美術、神話與祭祀》等,深受國內讀者的喜愛。他的許多重要作品都是英文的,像《古代中國考古學》是世界范圍內的考古學教材,影響巨大;還有《商文明》、《考古學再思》等,有些已經被譯成日文或韓文,但始終沒有譯成中文。
目錄
《美術、神話與祭祀》的新版序
譯者的話
中譯本作者前記
序言
鳴謝
第一章 氏族、城邑與政治景觀
第二章 道德權威與強制力量
第三章 巫覡與政治
第四章 藝術——攫取權力的手段
第五章 文字——攫取權力的手段
第六章 對手段的獨占
第七章 政治權威的崛起
附錄 三代帝王表
後記 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
注釋
譯者的話
中譯本作者前記
序言
鳴謝
第一章 氏族、城邑與政治景觀
第二章 道德權威與強制力量
第三章 巫覡與政治
第四章 藝術——攫取權力的手段
第五章 文字——攫取權力的手段
第六章 對手段的獨占
第七章 政治權威的崛起
附錄 三代帝王表
後記 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
注釋
序
這本書是張光直先生最為珍愛的個人著作。他不止一次跟我說過,他喜歡這本書,原因之一是因為它是寫給一般讀者,而不是寫給考古學家的。所以寫起來輕松,讀起來也輕松。這樣的話,張先生也對別人說過。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它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讀物。實際上,從它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來說,它是道道地地的陽春白雪,不過喜歡它的人也確實很多。這是站在學科頂峰的人,才能寫就的大手筆;也是張光直先生一生研究中國上古史的綜合性論述。
本書以Art,Myth,and Ritual: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Ancient China為名,首先於198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兩年后,台北的弘文館出版社,將該書翻印出版。1988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郭凈、陳星的中文譯本(王海晨校),題為《美術、神話與祭祀》。張光直先生為本書寫了《作者前記》。1993年,本書在台北由稻鄉出版社出版了繁體字本。至此本書開始在海峽兩岸風行。1994年,日本東京的東方書店出版了由伊藤清司、森雅子和市瀨智紀的日譯本,書名改為《古代中國社會——美術、神話、祭祀》。日譯本小32開,加了封套,新增不少注釋並重新安排了插圖,裝幀和圖片的質量都比原著有很大提高。當然價格也不菲。張先生為日譯本寫了序言,向日本讀者介紹自本書出版后十年中國考古學的新發現,並以此檢驗他的綜合性的研究成果。
盡管這本書以中英日三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行,但張先生還是最在乎它在中國的反應。他對既有的中文本不很滿意,一直都想親自翻譯此書。但是由於他忙於公務,而且身體一直在走下坡路,所以始終沒有來得及動手。同遼教簽訂出版合同前后,先生曾一度想讓我重譯這本書,后又告訴我台北的南天出版社已經請人翻譯了新譯本,也許遼教可以同時出版這個新譯本。但是由於版權等方面的原因,張先生隨后又同意遼教可以出版自己的新譯本。這時已是1997年歲末。為節省時間,遼教委托我重新審校郭凈先生等的譯本,這樣既無版權問題,又能借此機會盡快將校本送請張先生把關。張先生同意這樣的安排。1998年2月5日,張先生從台北發來電傳,說「有關《美術、神話與祭祀》,請兄將您現在重新校審的定稿寄下,我好與我們這邊的比較,我在收到稿件兩天之后,保證有個決定。也許可以分成遼教版與南天版,但我想看了遼教版再作決定。」我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對着原文重新校對了一遍,同時也參照了日譯本。隨后,我把這個校本,寄到先生在台北的寓所,請先生審定。先生仍然不很滿意這個校正本,但是他實在已經力不從心,只改正了幾處錯誤,就把它寄回到了遼教。他同意遼教出這個新校本,從此再也沒有跟我說起過南天版,實際上一直到現在也沒有看到南天版的新譯本。
經張光直先生審定的新校本,改正了不少翻譯和印刷錯誤,讀者比較新舊版本的不同,區別當可了然。
我借以校對的原書,是1994年2月14日張先生在哈佛送我的台北翻印本。1999年,為保證中文新版圖片的質量,我請在哈佛任教的李潤權先生寄來哈佛大學出版的原著,但是發現原著與台北的翻印本沒有什麼不同,紙張粗糙,圖片的質量也不高。我參照的日文版,是1994年同在哈佛進修的日本慶應大學學者桐本東太先生贈給我的。桐本是伊藤清司先生的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民俗學,曾在北京師范大學留學。在此我謹向李潤權、桐本東太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此書並張光直先生的其他遼教版著作,原以為可以在2001年4月張光直先生70歲生日之前出版,借以為先生賀七十壽。但是,就在跨人新世紀的第三天,先生卻駕鶴西去,再也無法回到他熱愛的故土。願這本新版的《美術、神話與祭祀》能夠帶給先生我們無限的悼念之情。
2001年1月24日上午於郎家園
本書以Art,Myth,and Ritual: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Ancient China為名,首先於198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兩年后,台北的弘文館出版社,將該書翻印出版。1988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郭凈、陳星的中文譯本(王海晨校),題為《美術、神話與祭祀》。張光直先生為本書寫了《作者前記》。1993年,本書在台北由稻鄉出版社出版了繁體字本。至此本書開始在海峽兩岸風行。1994年,日本東京的東方書店出版了由伊藤清司、森雅子和市瀨智紀的日譯本,書名改為《古代中國社會——美術、神話、祭祀》。日譯本小32開,加了封套,新增不少注釋並重新安排了插圖,裝幀和圖片的質量都比原著有很大提高。當然價格也不菲。張先生為日譯本寫了序言,向日本讀者介紹自本書出版后十年中國考古學的新發現,並以此檢驗他的綜合性的研究成果。
盡管這本書以中英日三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行,但張先生還是最在乎它在中國的反應。他對既有的中文本不很滿意,一直都想親自翻譯此書。但是由於他忙於公務,而且身體一直在走下坡路,所以始終沒有來得及動手。同遼教簽訂出版合同前后,先生曾一度想讓我重譯這本書,后又告訴我台北的南天出版社已經請人翻譯了新譯本,也許遼教可以同時出版這個新譯本。但是由於版權等方面的原因,張先生隨后又同意遼教可以出版自己的新譯本。這時已是1997年歲末。為節省時間,遼教委托我重新審校郭凈先生等的譯本,這樣既無版權問題,又能借此機會盡快將校本送請張先生把關。張先生同意這樣的安排。1998年2月5日,張先生從台北發來電傳,說「有關《美術、神話與祭祀》,請兄將您現在重新校審的定稿寄下,我好與我們這邊的比較,我在收到稿件兩天之后,保證有個決定。也許可以分成遼教版與南天版,但我想看了遼教版再作決定。」我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對着原文重新校對了一遍,同時也參照了日譯本。隨后,我把這個校本,寄到先生在台北的寓所,請先生審定。先生仍然不很滿意這個校正本,但是他實在已經力不從心,只改正了幾處錯誤,就把它寄回到了遼教。他同意遼教出這個新校本,從此再也沒有跟我說起過南天版,實際上一直到現在也沒有看到南天版的新譯本。
經張光直先生審定的新校本,改正了不少翻譯和印刷錯誤,讀者比較新舊版本的不同,區別當可了然。
我借以校對的原書,是1994年2月14日張先生在哈佛送我的台北翻印本。1999年,為保證中文新版圖片的質量,我請在哈佛任教的李潤權先生寄來哈佛大學出版的原著,但是發現原著與台北的翻印本沒有什麼不同,紙張粗糙,圖片的質量也不高。我參照的日文版,是1994年同在哈佛進修的日本慶應大學學者桐本東太先生贈給我的。桐本是伊藤清司先生的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民俗學,曾在北京師范大學留學。在此我謹向李潤權、桐本東太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此書並張光直先生的其他遼教版著作,原以為可以在2001年4月張光直先生70歲生日之前出版,借以為先生賀七十壽。但是,就在跨人新世紀的第三天,先生卻駕鶴西去,再也無法回到他熱愛的故土。願這本新版的《美術、神話與祭祀》能夠帶給先生我們無限的悼念之情。
2001年1月24日上午於郎家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6折$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