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面向21世紀高等醫學院校中西醫結合系列教材之一。作者在系統介紹中西醫診斷學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總結近年來中西醫結合診斷方面的研究資料,以中醫的診法和病證為綱,進行本書內容的編寫。本書的編寫力求體現出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適用性),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為目的。全書內容除緒論外共分三篇:第一篇為中醫診斷學基礎,內容包括四診與辯證,共11章,起主要名詞術語的中英雙語注釋附於書後;第二篇為西醫診斷學基礎,內容包括症狀診斷、檢體診斷、實驗診斷、心電圖及影像診斷4章,起主要名詞術語在文中進行了中英雙語注釋;第三篇為中西醫結合診斷,包括診法、辯證、綜合應用、病歷書寫4章。
本書主要供高等醫學院校五年、七年制學生及研究生使用。
目錄
總序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診斷學發展簡史
第二節 診斷學的基本原理
第三節 診斷學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第五節 中西醫診斷學比較
第六節 診斷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篇 中醫診斷學基礎
第一章 望診
第一節 全身望診
第二節 局部望診
第三節 望排出物
第四節 望小兒指紋
第五節 望舌
第二章 聞診
第一節 聽聲音
第二節 嗅氣味
第三章 問診
第一節 問診的意義及方法
第二節 問診的內容
第三節 問現在症狀
第四章 切診
第一節 脈診
第二節 按診
第五章 八綱辨證
第一節 八綱辨證的概念與源流
第二節 八綱辨證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八綱證候間的關系
第四節 八綱辨證的意義
第六章 病因辨證
第一節 六淫、疫癘辨證
第二節 七情證候辨證
第三節 飲食勞傷證候辨證
第四節 蟲積證候辨證
第五節 外傷證候辨證
第七章 氣血津液辨證
第一節 氣病辨證
第二節 血病辨證
第三節 氣血同病辨證
第四節 津液病辨證
第八章 臟腑辨證
第一節 心與小腸病辨證
第二節 肺與大腸病辨證
第三節 脾與胃病辨證
第四節 肝與膽病辨證
第五節 腎與膀胱病辨證
第六節 臟腑兼病辨證
第九章 六經辨證
第一節 六經辨證的概念
第二節 六經病的合病、並病、傳經與直中
第十章 衛氣營血辨證
第一節 衛氣營血辨證的概念
第二節 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
第十一章 三焦辨證
第一節 三焦辨證的概念
第二節 三焦病症的傳變規律
第二篇 西醫診斷學基礎
第十二章 症狀診斷
第一節 問診
第二節 常見症狀
第三節 診斷疾病的步驟
第十三章 檢體診斷
第一節 基本檢查法
第二節 一般檢查
第三節 頭部檢查
第四節 頸部檢查
第五節 胸部檢查
第六節 腹部檢查
第七節 外生殖器、肛門、直腸檢查
第八節 脊柱與四肢檢查
第九節 神經系統檢查
第十四章 實驗診斷
第一節 血液檢驗
第二節 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
第三節 尿液檢驗
第四節 糞便檢驗
第五節 胃液及十二指腸引流液檢驗
第六節 腦脊液檢驗
第七節 漿膜腔穿刺液檢驗
第八節 肝臟病常見的實驗室檢查
第九節 腎功能檢查
第十節 常用臨床生化和酶學檢查
第十一節 血氣分析、電解質、酸鹼平衡檢測
第十二節 免疫學檢查
第十五章 心電圖及影像診斷
第一節 心電圖診斷
第二節 超聲診斷
第三節 放射診斷
第四節 臨床核醫學
第三篇 中西醫結合診斷
概述
第十六章 診法
第一節 中西醫結合望診
第二節 中西醫結合聞診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問診的現代研究
第四節 中西醫結合切診
第五節 中西醫結合腹診
第十七章 辨證
第一節 中西醫結合八綱辨證
第二節 中西醫結合病因辨證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氣血津液辨證
第四節 中西醫結合臟腑辨證
第五節 中西醫結合外感病辨證
第十八章 綜合應用
第一節 中西醫結合疾病診斷
第二節 辨病與辨證的關系
第十九章 病歷書寫
第一節 中醫病案
第二節 西醫病歷
附 中醫診斷學關鍵名詞術語中英對照
主要參考文獻
彩版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診斷學發展簡史
第二節 診斷學的基本原理
第三節 診斷學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第五節 中西醫診斷學比較
第六節 診斷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篇 中醫診斷學基礎
第一章 望診
第一節 全身望診
第二節 局部望診
第三節 望排出物
第四節 望小兒指紋
第五節 望舌
第二章 聞診
第一節 聽聲音
第二節 嗅氣味
第三章 問診
第一節 問診的意義及方法
第二節 問診的內容
第三節 問現在症狀
第四章 切診
第一節 脈診
第二節 按診
第五章 八綱辨證
第一節 八綱辨證的概念與源流
第二節 八綱辨證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八綱證候間的關系
第四節 八綱辨證的意義
第六章 病因辨證
第一節 六淫、疫癘辨證
第二節 七情證候辨證
第三節 飲食勞傷證候辨證
第四節 蟲積證候辨證
第五節 外傷證候辨證
第七章 氣血津液辨證
第一節 氣病辨證
第二節 血病辨證
第三節 氣血同病辨證
第四節 津液病辨證
第八章 臟腑辨證
第一節 心與小腸病辨證
第二節 肺與大腸病辨證
第三節 脾與胃病辨證
第四節 肝與膽病辨證
第五節 腎與膀胱病辨證
第六節 臟腑兼病辨證
第九章 六經辨證
第一節 六經辨證的概念
第二節 六經病的合病、並病、傳經與直中
第十章 衛氣營血辨證
第一節 衛氣營血辨證的概念
第二節 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
第十一章 三焦辨證
第一節 三焦辨證的概念
第二節 三焦病症的傳變規律
第二篇 西醫診斷學基礎
第十二章 症狀診斷
第一節 問診
第二節 常見症狀
第三節 診斷疾病的步驟
第十三章 檢體診斷
第一節 基本檢查法
第二節 一般檢查
第三節 頭部檢查
第四節 頸部檢查
第五節 胸部檢查
第六節 腹部檢查
第七節 外生殖器、肛門、直腸檢查
第八節 脊柱與四肢檢查
第九節 神經系統檢查
第十四章 實驗診斷
第一節 血液檢驗
第二節 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
第三節 尿液檢驗
第四節 糞便檢驗
第五節 胃液及十二指腸引流液檢驗
第六節 腦脊液檢驗
第七節 漿膜腔穿刺液檢驗
第八節 肝臟病常見的實驗室檢查
第九節 腎功能檢查
第十節 常用臨床生化和酶學檢查
第十一節 血氣分析、電解質、酸鹼平衡檢測
第十二節 免疫學檢查
第十五章 心電圖及影像診斷
第一節 心電圖診斷
第二節 超聲診斷
第三節 放射診斷
第四節 臨床核醫學
第三篇 中西醫結合診斷
概述
第十六章 診法
第一節 中西醫結合望診
第二節 中西醫結合聞診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問診的現代研究
第四節 中西醫結合切診
第五節 中西醫結合腹診
第十七章 辨證
第一節 中西醫結合八綱辨證
第二節 中西醫結合病因辨證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氣血津液辨證
第四節 中西醫結合臟腑辨證
第五節 中西醫結合外感病辨證
第十八章 綜合應用
第一節 中西醫結合疾病診斷
第二節 辨病與辨證的關系
第十九章 病歷書寫
第一節 中醫病案
第二節 西醫病歷
附 中醫診斷學關鍵名詞術語中英對照
主要參考文獻
彩版
序
中醫藥學源遠流長,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療效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隨着時代的進步,現代醫學科學得到迅猛地發展,面對21世紀生命科學的興起,中醫藥學面臨嚴峻的機遇與挑戰,中醫藥學與現代醫學結合已成為當代醫學發展的一種趨勢。我國近50多年來,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對某些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疑難病的治療,取得了優於單純中醫或西醫的效果,許多經驗有待推廣。中西醫結合不斷發展的關鍵在於后繼有人,而人才培養的關鍵又在教育。
隨着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把中西醫結合教育重點定位在高層次教育上。為了適應這一發展的需要,為了弘揚中醫藥事業,發揮我國中西醫結合的優勢,並為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學提供系列教材,對立態角度復合型中西醫結合人才,根據教育部《關於「十五」期間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與改革的意見》的精神,編者應科學出版社之邀,組織一批具有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和教學經驗的專家、教授,編撰了這套「面向21世紀高等醫學院校教材(供五年、七年制學生及研究生使用)」。主要供中醫藥院校五年、七年制及中西醫結合方向碩士學位的醫學生使用,也適用於臨床醫師繼續教育。
本套系列教材包括《中西醫結合生理學》、《中西醫結合病理生理學》、《中西醫結合診斷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中西醫結合眼科學》、《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口齒科學》、《口西醫結合護理學》、《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方法學》,共計12門課程教材。
本套教材編寫過程中遵循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建設的一般原則,注意教學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堅持體現「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為了適應高層次人才教育原需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大工業五年制教材的基礎上突出「更高、更新、更深」的特點,在學科專業教學內容上進行了拓寬,增加了病種,提高了要求;注重立足於本專業的教學要求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構築中西醫結合人才必須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素質結構,強調學生臨床思維、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在編寫體例上,各學科有各學科的特點,體例有所不同,但每一學科的基本體例一致,如《中西醫結合內科學》部分,采用以現代醫學疾病分類的系統病名為綱目,中醫病證與之對照的方法,每個疾病內容包括概述、中醫病因病機、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和其他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附錄九大部分,力求與臨床醫師的臨證思維和實際操作相一致。在中、西醫學教學內容的有機組合上,教材既在中、西醫內容方面做了分別闡述,盡量保持中、西醫理論各自的完整性,又在提供深度與廣度適宜的知識素材的基礎上,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盡量使中、西醫學的兩種臨床思維模式在臨床實踐中達到某種程度的協調一致,這點在附錄中的病案分析力求重點體現,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也為臨床案例式、啟發式教學做出探索。為了編好這套教材,還借鑒了全國中醫藥院校統編、規划教材以及國內外最新的西醫院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應用了當前最新的診斷標准、治療指南和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有關成果。從而使中西醫結合的教學內容、學術觀點,能跟上目前中、西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科進展;並盡量反映我國現階段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的先進水平。本套教材的另一特色是書中的常用中、西醫專有名詞均標注英文,旨在加強專業英語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英語專業書籍能力。
臨床上由於患者個體差異和現代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治療方法和藥物劑量可能有所變化。因此,在決定治療方案和藥物劑量時,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此外,根據國務院國發[1993]39號《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這兩種藥品已停止供藥用,本套教材中古醫籍或方劑涉及這兩藥時,僅供參考,建議使用其代用品。
本套教材編寫過程中,承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領導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並得到全國各老中醫鄧鐵濤教授等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吳咸中、阿可冀院士等全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的悉心指導,科學出版社為教材的出版和發行做了大量的工作,謹此一並致謝!
中西醫結合目前處於不斷探索階段,醫學科學的發展也日新月異,書中關於中西醫結合的某些具體內容和學術觀點尚可能不夠成熟,我們編寫七年制中西醫結合教材尚屬首次,由於編寫時間緊迫,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祈望使用本套教材的教師、學生和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促使本套教材理臻完善和更符合現代中醫藥教學的需要,共同為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做出貢獻。
隨着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把中西醫結合教育重點定位在高層次教育上。為了適應這一發展的需要,為了弘揚中醫藥事業,發揮我國中西醫結合的優勢,並為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學提供系列教材,對立態角度復合型中西醫結合人才,根據教育部《關於「十五」期間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與改革的意見》的精神,編者應科學出版社之邀,組織一批具有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和教學經驗的專家、教授,編撰了這套「面向21世紀高等醫學院校教材(供五年、七年制學生及研究生使用)」。主要供中醫藥院校五年、七年制及中西醫結合方向碩士學位的醫學生使用,也適用於臨床醫師繼續教育。
本套系列教材包括《中西醫結合生理學》、《中西醫結合病理生理學》、《中西醫結合診斷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中西醫結合眼科學》、《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口齒科學》、《口西醫結合護理學》、《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方法學》,共計12門課程教材。
本套教材編寫過程中遵循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建設的一般原則,注意教學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堅持體現「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為了適應高層次人才教育原需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大工業五年制教材的基礎上突出「更高、更新、更深」的特點,在學科專業教學內容上進行了拓寬,增加了病種,提高了要求;注重立足於本專業的教學要求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構築中西醫結合人才必須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素質結構,強調學生臨床思維、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在編寫體例上,各學科有各學科的特點,體例有所不同,但每一學科的基本體例一致,如《中西醫結合內科學》部分,采用以現代醫學疾病分類的系統病名為綱目,中醫病證與之對照的方法,每個疾病內容包括概述、中醫病因病機、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和其他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附錄九大部分,力求與臨床醫師的臨證思維和實際操作相一致。在中、西醫學教學內容的有機組合上,教材既在中、西醫內容方面做了分別闡述,盡量保持中、西醫理論各自的完整性,又在提供深度與廣度適宜的知識素材的基礎上,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盡量使中、西醫學的兩種臨床思維模式在臨床實踐中達到某種程度的協調一致,這點在附錄中的病案分析力求重點體現,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也為臨床案例式、啟發式教學做出探索。為了編好這套教材,還借鑒了全國中醫藥院校統編、規划教材以及國內外最新的西醫院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應用了當前最新的診斷標准、治療指南和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有關成果。從而使中西醫結合的教學內容、學術觀點,能跟上目前中、西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科進展;並盡量反映我國現階段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的先進水平。本套教材的另一特色是書中的常用中、西醫專有名詞均標注英文,旨在加強專業英語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英語專業書籍能力。
臨床上由於患者個體差異和現代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治療方法和藥物劑量可能有所變化。因此,在決定治療方案和藥物劑量時,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此外,根據國務院國發[1993]39號《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這兩種藥品已停止供藥用,本套教材中古醫籍或方劑涉及這兩藥時,僅供參考,建議使用其代用品。
本套教材編寫過程中,承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領導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並得到全國各老中醫鄧鐵濤教授等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吳咸中、阿可冀院士等全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的悉心指導,科學出版社為教材的出版和發行做了大量的工作,謹此一並致謝!
中西醫結合目前處於不斷探索階段,醫學科學的發展也日新月異,書中關於中西醫結合的某些具體內容和學術觀點尚可能不夠成熟,我們編寫七年制中西醫結合教材尚屬首次,由於編寫時間緊迫,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祈望使用本套教材的教師、學生和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促使本套教材理臻完善和更符合現代中醫藥教學的需要,共同為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做出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