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同意人類語言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那麼任何語言研究,從對象來說都是本體(並非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語音、語法結構才是語言的惟一本體)研究,從方法來說難免交叉。即使標榜為「內部語言學」的索緒爾方法論,也是以社會心論為基礎。學術在於創新,創新需要寬容。沒有理論的材料只是一盤散沙,個別研究結論在理論體系中獲得新的價值。材
值不在材料本身,而在於闡釋材料的理論模式。既可以從出理論,也可以從理論審視材料。正如完全擺脫觀點的材料從未見過一樣,完全脫離材料的理論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強調同時不可以忘記「窮盡性」歸納是不存在的;批評演繹法的同時可以忽視其實就是在應用演繹法。對於當代中國語言學,理論不是嫌多,而是過於短缺。在一個不習慣理論思維而善於從經驗出發的國度,任何對理論研究的苛求都暗示着目光的短淺和貧乏。一言以蔽之,直覺、靈感、類比、統覺、歸納、演繹;都是認知世界的手段。中國宏觀語言學的任務就是要改變西方理論框架的傳統,為微觀和中微觀語言研究提供中國語言學家創立的新的理論模式。
因此,竊以為:「語言史是廣義文化史或文明史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語言史就是這一民族文化史或文明史的折射與積淀。一種語言的形成演變史與這一民族的形成演變史是平行展開的。語種語言的史前狀態是非常復雜的。對此本書對這種語言的起源與歷史演變做了深入的研究。